3000字概括华语电影发展历程史论文「3000字概括华语电影发展历程史」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9更新:2023-04-09 12:56:42

21世纪之前华语文化中心处于香港、台湾地区,因为其与内地制度的不同电影题材可谓多姿多彩。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由于战争和政治因素影响,上海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大批人才及产业转至香港、台湾地区,导致内地的各方面因素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第一要务先是把经济搞上来,所以文化产业一直落后于西方世界2、30年。而内地制度的变化间接促使了资本产业转向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经济中心的转移带动了文化的转移。而香港、台湾在上世纪后五十年文化特别是电影业处于领头羊地位,而从七十年代开始香港的电影业蓬勃发展,正式成为华语文化中心,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70年代香港电影初显地位

70年代初期刚成立不久的香港嘉禾电影公司迎来了一位将功夫电影带向世界的巨星李小龙。李小龙在71年至73年时间推出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电影不仅为嘉禾赚得盆满钵满,还走出亚洲,享誉世界。这些功夫电影不仅打破多个亚洲国家的华语片票房纪录,还捧出第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语影星李小龙和第一波香港电影热潮。但随着李小龙的逝世和一板一眼的动作片的大批量生产,观众开始产生厌倦心理。但一种新型喜剧的诞生让观众视野重回香港电影。

1974年一部以讽刺现实题材的喜剧片《鬼马双星》一经上映便火速掀起了观影热潮,最终以625万港币打破纪录夺得香港票房冠军。一种新型的喜剧题材以讽刺为主,冷幽默的表演下揭露社会残酷的现实,不仅成功捧红了冷面笑匠许冠文,还影响香港喜剧制作化。之后推出同类型的喜剧《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一上映便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可以说70年代的许冠文和嘉禾电影公司在香港无人能敌,但是由于讽刺喜剧题材电影以港人视角讲述,在海外市场根本不吃香。于是整个70年代外输的电影大多数属功夫武侠等动作片,但由于李小龙的逝世香港动作片几年内无人可以延续其的辉煌成绩,直至70年代末另一位功夫巨星的崛起。

1978年的《蛇形刁手》和《醉拳》里面的功夫动作加喜剧的新颖尝试成功捧红了早期靠模仿李小龙电影的功夫小子成龙。在李小龙逝世后的几年时间内香港电影人都在找能代替他的人,而与李小龙合作多次的导演罗维一眼就看中了身手了得的成龙,为他定做了《新精武门》、《风雨双流星》、《拳精》等一系列动作电影,但里面的成龙只有一味的模仿李小龙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观众根本不卖账所以反响平平。气得罗维曾三次转让成龙出去,分别是1976年的《新精武门》票房失利让给陈志华拍了部《少林木人巷》,这部电影中成龙初次尝试功夫喜剧结果反响不错。再到《剑花烟雨江南》的票房失利又转让给嘉禾公司拍摄《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做动作指导,最后一次是借给吴思远的公司拍摄《蛇形刁手》和《醉拳》并因此大火。

从70年代这十年来看香港电影占据主导地位,而台湾地区当时的卖座电影多是文艺片,秦汉的《妈妈心碎了》、《近水楼台》、《青青草原上》、《在水一方》,秦祥林的《心有千千结》、《东边晴时西边雨》、《一帘幽梦》,林青霞的《窗外》、《云深不知处》、《追球追求》,林凤娇的《早安台北》、《碧云天》等琼瑶电影。这4个人70年代在台湾被称为二秦二林,是70年代台湾票房和口碑的双保证。而内地当时正处于文革和改革开放双交汇的时期,电影作品大多是歌颂片和主旋律,比如《平原游击队》、《智取威虎山》、《百花争艳》、《沙家浜》等。

◇80年代的三地交流

时间来到80年代,这时期正处于内地与台湾和缓期,与香港澳门回归事务的交接期。所以那时候两岸三地的电影文化开始融汇贯通。1982年来自香港的导演张鑫炎带领制作团队与内地中原电影公司合拍一部动作片,并挑选了日后响彻世界的功夫巨星李连杰担任主演,这部电影叫《少林寺》。电影上映后不仅在内地收获1.6亿人民币的票房,香港还以1616万港币位居年度第三,日本更是拿下40亿日元票房,韩国拿下51亿韩元,还在刚成立不久的香港金像奖获得最佳动作设计提名。此后几年时间内不少香港电影人来到内地从事合拍电影,除了由位从事合拍片的导演张鑫炎的《少林小子》、《黄河大侠》。还有香港著名风月片导演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火龙》、《末代皇后》、《一代妖后》等。而80年代也有大批内地电影人前往香港发展,李连杰就是最为出名的一个。

80年代华语电影的重心还是香港为主,这时期香港电影制作的趋势是商业片为主,文艺片次之。但商业电影基本跟奖项无缘,除了《警察故事》、《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倩女幽魂》等这类较有特色的商业片夺得奖项脱颖而出。80年代时期台湾经济高速发展,逐渐成为香港电影在亚洲的最大发行商。当时台湾与内地的关系虽没有特别紧张但也没有交往,于是内地的电影或演员都遭到抵制,就连去内地拍戏的香港演员也会被封杀。当年新晋影帝梁家辉就因为在内地拍戏被台湾当局迫写认罪书,因梁家辉不肯就惨遭封杀,落到几年无戏拍而去摆摊。台湾虽然对内地存在排挤,但香港并没有,1985年香港金像奖将最佳女主角的名额颁给内地的斯琴高娃,成功拉近了两地的关系。直至80年代末内地与台湾的关系走向缓和并允许台湾人员回内地探亲,但内地的电影并没有传入台湾。

整个80年代香港电影制作已趋先进并引向海外市场,当时成龙、周润发火遍日韩亚洲地区。而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等也是外国人熟知的第一批华人影星。这时期的台湾电影也渐渐走向商业化紧跟香港脚步,但还是没什么起色。内地电影除了与香港合拍之外,还有初尝试商业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神秘的大佛》等,口碑好剧《高山下的花环》、《黄土地》、《红高粱》等。

◇90年代的经典荟萃,盛景繁华和重心转移

步入90年代之后,香港电影进入全盛期。影视乐三个领域人才济济,内地与台湾的大批电影人来到香港发展。而香港电影在全世界已打响了名号,双周一成就是票房的保证,四大天王和各大影视乐明星简直就是神仙打架的场景。而内地与港台地区加深文化交流,展现出一大批经典之作。

90年代初期香港本土票房达到惊人的12亿港币,仅靠500多万人创造。文化产业极度繁荣,这一时期商业片、文艺片,就连三级片一经上映都是不会是赔钱的。当时香港电影背靠台湾、面向世界,将东方好莱坞的名号弄得发光发亮,但是极度繁荣的背后滋生出来的是烂摊子。由于电影制作周期过短兼粗制滥造,台湾市场开始缩减资金投入,香港开始走向衰落。年产量与收益逐年下滑,再加上好莱坞施压和亚洲金融危机,正式迈入艰难的寒冬期。而内地市场90年代开始也逐渐放开,引进大量外国电影和改革市场制度。香港电影人也在那段时期开始广泛从事合拍片,两地交流愈发频繁,内地电影自身也做了尝试化,《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甲方乙方》等一大批新式电影。台湾本土电影业并未起步,仅靠香港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存活,但也诞生过《笑林小子》系列卖座本土片。

◇00年代至今,内地重回成华语电影中心

时间到了21世纪,两岸三地已趋向一体化了。21世纪初期内地与港台合拍片的数量与日俱增,《英雄》、《无间道3》、《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孔子》、《十月围城》等都成为了当年卖座电影。而台湾的偶像剧电影也在内地火热,近年来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从2013年开始华语电影开始蓬勃发展,创造的票房收益一年比一年高,虽然诞生了不少高票房低口碑的作品。但从2017年《战狼》系列到2023年《流浪地球》系列,中国电影在做出改变,不再一味追求票房而忽失口碑,步向电影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