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首部扮演村姑的电影却折射今日中美技术较量后的实质问题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22更新:2023-04-09 15:58:51

刘晓庆是不是很土气?

因为刘晓庆最富有特色的角色,都是村姑的形象。

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是《小花》里那个游击队长的带着土地般厚道的母亲的洞穿一切的温暖笑容,是《芙蓉镇》里那个像大地一般具有丰润体型与温润气质的慰藉灵魂与气质的绵长与久远的妇人软性,是《原野》中那个在无边无际的大地深处迸发出火一样热情的烈焰与光束。

刘晓庆在《瞧这一家子》里

一旦刘晓庆在《瞧这一家子》里,扮演一个城里的有心没肺的傻大姐,就会让人觉得很是讨厌,她在气质上,还真的不适合扮演一个城里的女性。

《南海长城》中的刘晓庆

刘晓庆第一部出道的电影,是在《南海长城》中扮演一个渔家姑娘,之后,她在《同志,感谢你》里扮演一个城市女孩,紧接着,她在《春歌》里扮演了一个农家姑娘。

《同志,感谢你》里的刘晓庆

在《同志,感谢你》里,她基本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时而挥拳振臂,时而又横眉冷对,在这部电影里,刘晓庆的表演相当的生硬,与电影里的城市女孩气质,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可以看出,刘晓庆的确远离一个城市姑娘的气质需要,尽管她自己就出生在一个西部巨大的城市里——成都。

《春歌》里的刘晓庆

在1978年拍摄的《春歌》里,刘晓庆扮演一个农村姑娘,在影片中,她留着齐耳的短发,衬托着她的博大的脸型,很好地造型出一个有韵有致的农村女孩形象,而这样的农姑的造型,在之后的《小花》里大发神威,又在《芙蓉镇》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形象标配。

《小花》里的刘晓庆

为什么一个农姑后来的农妇的造型很适合刘晓庆?

这与刘晓庆硕大的脸型有关。

农村女孩讲究银盘大脸,一双大眼明亮有神,两腮丰满圆润,这一切刘晓庆都完美地具备着。

后来刘晓庆倒是到了晚年,让两腮开始瘦俏下来了,接近了锥子脸的特质,反而更多地多了几许城市女孩的光彩与风韵。

可见,刘晓庆不断地让自己的面容,跟上时代的审美风尚,但后来她的锥子脸时代,也只能成为走秀时的惊鸿一瞥,并没有给她塑造银幕角色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益处,她最有丰韵与自然风采的时段,依然是她在青年时期塑造的有血有内的农家妇女形象那一段高光时刻。

刘晓庆的第二部影片《同志,感谢你》与第三部影片《春歌》都是在珠影厂拍摄的。这显然有些奇怪,为什么刘晓庆在文革结束后的两部电影,都跑到并没有深厚的电影文化背景的广东去拍摄呢?

其实文革期间,珠影厂拍的电影乏善可陈,故事影片,仅仅拍了两部,那就是革命题材的《枫树湾》与农村片《山里红梅》,当然如果儿童片《小螺号》也算成故事片的话,那么珠影厂拍摄的故事片也不过是寥寥三部,在全国各制片厂里是拍摄电影比较少的。

但珠影厂在文革期间也在悄悄地吸收人才,是凡其他电影厂被下放的导演,只要在岭南的范围之内的,珠影厂都把他们搜罗过去,作为人才储备。所以,一些八一厂被外放的导演、艺术家,最后都到了珠影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珠影对人才是不计他们身上贴着什么样的标签而一味唯才是用的。这也是广东人的厚道之处吧。

比如,《同志,感谢你》的导演陈鹰原是八一厂的导演,下放了,被珠影厂招了去。像扮演董存瑞而知名的演员张良,后来却在珠影厂成就了他的导演大业,不能不说是珠影对他的接受与吸纳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晓庆在八一厂参演了第一部电影《南海长城》,而之后,她被珠影厂看中去主演她的第二部电影,也多少与八一厂有一些渊源。

刘晓庆的第二部电影《同志,感谢你》中出演角色的邢吉田原来也是八一厂的演员,他从《南海长城》里看到了刘晓庆的表演潜力,所以,珠影厂拍摄《同志,感谢你》时,便将刘晓庆请去扮演角色。

之后的《春歌》再次邀请刘晓庆扮演影片里的村姑角色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志,感谢你》与《春歌》这两部先后开拍的电影,在刘晓庆的电影履历表中,都是忽略不提的影片。刘晓庆的传记中,都说这两部电影是刘晓庆的失败之作,甚至说《春歌》还不如《同志,感谢你》有反响。

其实,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价一下,《同志,感谢你》远不如《春歌》扎实而富有力道。

《同志,感谢你》是一部城市题材,即使它味同嚼蜡,但它有城市的炫丽的光圈让影片还有几份吸引人之处,情节简单但也能够有着起承转合的跌宕起伏,它的单一线索反而能够让电影的故事进程比较明晰。

而《春歌》的最大的难以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是一部农村题材影片,而且电影的台词多用叠印着“原始思维”特征的乡土俚语,不要以为土得掉渣的词汇,能够带来台词的生动,实际上,过多的乡土俚语,就意味着带来一套充满着比喻与意象的语言系统,而这种比喻与意象,往往是隔了一段地域,就难以获得读者与观众的认同。所以,高尔基过去就批评过,那些过多地运用乡土俚语并且显摆自己对民俗语言文学掌握的作者,其实是走上了一条歧路。

《春歌》的作者是河北人,我们比较一下同是河北作家的浩然的作品,就会发现,浩然也用乡土俚语,但浩然笔下的语言是经过了改装与改造过的,基础语言仍是文学性的书面语。而《春歌》里的台词,过多地使用了带着北方乡土烙印的比喻句,层层密密地堆砌在一起,让人一时半会难以接受喷吐而出的人物对话,造成整个电影里的人物对话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困顿感,这让这部农村题材的影片的接受磁场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所以,《春歌》的台词还是有着丰实的泥土风味的,但因为走得过分遥远,反而失却了亲和力,导致整个电影像土无疙瘩一样密密匝匝,却没有通透的感觉,所以,反而没有其实概念化更加严重的《同志,感谢你》来得吸引人的注目。

但是,《春歌》的导演陈鹰毕竟是一位老导演,曾经有过多部电影的执导经验,整个电影的镜头还是相当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有一些场景,还可见到电影叙事的功力所在。

比如,影片里的一对老夫妇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分歧的时候,在剧本里,只是表现两人斗了几句嘴,但在电影里,却编成了一场颇具戏剧氛围的动作戏。我们看到,这对老夫妻先是丈夫一气之下,自己划着船走了,而妻子一人在岸上独自行走,然后老公停船靠岸,带上了妻子,在船上,两个人再次发生语言的交锋,先是丈夫划船,一语不合,丈夫丢船不划,而妻子持桨续划,让船掉头续行,之后,妻子又扔桨生气,丈夫再接桨行船,两个人就在一弃一拿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沟通,整个人物的思想交锋,直接转化成水中小船的方向性的逆转,把思想上的隐性的博弈,转化为可见的外在的航行的转圜,显现出电影语言在于无声处服务于电影思想转折的潜在意图。

而更为关键的是,《春歌》里的主题意旨,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它的现实意义。电影表现了南、北两个生产队在技术掌握上所产生的竞争角逐,而这种技术之争,恰恰是今天中美技术争端里的核心关键。可以说,《春歌》提出的现实问题不可谓不是现实社会里的一个永不泯灭的核心冲突症结。

《春歌》里的南生产队技术比较先进,所以队办工厂的厂长就想隐藏自己的技术,拒绝向其它生产队传播先进的核心机密,而这恰恰是今天西方先进技术拒绝流出的原因,而我们中国技术企业又深受这种技术壁垒之苦。

《春歌》里设计出矛盾是,南生产队的小伙子偏偏与北生产队的姑娘建立了情感的关系,而北队的姑娘动员南队的小伙子倒插门到北队去,一起改变北队的技术落后面貌,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矛盾冲突。

影片的主题当然是充满乐观主义的,它颂扬的是一种强者帮助弱者的互助精神,但我们反过来恰恰可以看到,影片针砭的现实正是技术保护主义,而这种保护主义,又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现实社会的块垒与壁垒所在,直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技术博弈的核心问题。

所以,《春歌》选取的一个社会侧面与镜框是非常之小的,但它透视与捕捉的现实问题,却并不短小,而是相当的深远与绵长的,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放大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非常显著而醒目的技术较量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像《春歌》这样的属于文革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过度式的影片,还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地铆定了未来社会的一种必然会充当社会主要矛盾的冲突模式,并且用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混和的腔调,力图改变这种矛盾的尖锐性,但即使影片的最后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种技术上的博弈,然而,它留下的画影图形的现实化石,还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寓言式的筋络与骨干,让我们明白这背后其实暗含着人类社会的一种带着普遍性经验的技术产权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晓庆首次扮演村姑的电影《春歌》中的主题现实性,并没有随着电影的淡化与沉沦而泯灭它的价值。

在影片里,刘晓庆用她的博大的脸型,裹在短发里形成的更加丰润而坦荡的脸颊,来撑持起一个农村姑娘的吉庆有余的阳光气质。有了这样的脸型,即使她再作小女儿态,也会觉得有一点走样与生疏。

在影片里,她曾经小鸟依人地依偎在她的未来的婆婆的怀里,意图作出小女儿态的娇俏与妩媚,但刘晓庆在老演员的映衬之下,并没有闪现出几份小姑娘的弱不禁风状,反而感到她有一点鸠占鹊巢地与老演员在年龄上不相上下。

可以说,在刘晓庆最早出道的时候,她就显现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气质来。《春歌》给予了刘晓庆相当大的表演空间,她自如地在影片提供的戏剧氛围里尽情地展示她的喜悦、惊讶、聪明、羞涩还有痛苦,是凡一个女孩所需要的所有的情感的历练在这部电影里都得到了曲尽其妙、纤毫毕现的显露。

《小花》

相比之下,在这部电影拍摄之后紧跟着她参加演出的《小花》里,她仅仅展现的是一个单一的形象,那就是她的那种母亲般的微笑,让《小花》成了刘晓庆展露她的艺术天赋与形象资质的独角戏,稚嫩的陈冲在影片里也相形见绌。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春歌》里让刘晓庆的演艺侧面,得到无微不至地试炼的话,那么,《小花》里的单一的形象基调,就不可能完美地提取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春歌》确实是刘晓庆演技事业得到大幅提升的一个极佳的锤炼与试验的平台。何况,在这部电影里,还隐藏着一个时代的永不磨灭的技术之争的形象喻体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