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感人至深的纯洁爱情故事「伊豆的舞女感人至深的纯洁爱情」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97更新:2023-04-09 20:01:38

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我们往往会被其文章语言用词的美所震撼,如他的代表作《雪国》,整篇小说都通过描写绝美的景色来表现淡淡的哀愁,这在日本文化中称为“物哀”。“物哀”将人的哀愁之情融入自然景物,流水,落花,薄云,晓雾,都是充满感情的,都散发着悲伤与哀愁之感。“物哀”哀伤但不悲伤,不是深入人心的痛苦,而是似有似无连绵不绝的哀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连接着“虚无主义”,一切美好的事物终将消散,这也是“物哀”的来源之一。但在《伊豆的舞女》中,却有着另一种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在哀愁之外,还有一种美好与希望。

电影《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主要描写了一位高中生为了消除自身苦闷和压抑来到伊豆旅游,在旅游途中结识了流浪艺人一行人,并对其中的舞娘熏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被熏子深深吸引之后,“我”依旧离开了伊豆,但是熏子的形象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熏子的形象十分纯洁善良,作为一个14岁的妙龄少女,她天真无邪,举止优雅,作为艺妓,她一直以来都受着人们的歧视和冷眼,但是这并没有使她的性格受到影响,而“我”在与他们同行时,也表现的十分尊重和平等,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歧视他们,这样的平等关系是拉近“我”与艺妓一行人的关键点。

文章结局部分写道: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这时,“我”原本压抑落寞的内心已经明亮了起来,在熏子的影响下,“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这时的“我”,已经与周围的一切联系起来,开始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这也是小说在最后描写“我”帮助照看老人的原因。在小说的最后,“我”依旧离开了熏子,这似乎是一种必然,从“我”第一次遇到熏子时就注定的命运,所以小说中的那种注定离别的淡淡哀愁一直充斥在文字之间。而熏子这一单纯善良的舞女形象,也一直被世人所铭记,永远成为文学史上光亮的明珠。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