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的第一句话为什么说的是它「信条的第一句话为什么说的是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31更新:2023-04-09 22:47:42

“这是个混沌的世界。”

这是电影《信条》开场的第一句话,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句暗号,可以说这第一句话和它对接的暗号已经解释了全部。

可你知道,什么是“混沌理论”?

为什么和它对接的暗号是:“黄昏时分无敌人”?

今天,我们就再次来说说这个极具东方文化精髓的理论(禅说电影平台已经禅说过一次“混沌理论”,今天我们将通过电影《信条》再次来说说这个颠覆历史的重要发现),先弄懂混沌理论,再去看《信条》,也许你会少些盹。

物理学史上最新的三大革命:

一、相对论;二、量子力学;三、混沌理论。

没错,最后一个颠覆历史,让世界绝大部分牛顿派科学家摸 不着头脑、让世界精英人士毁三观的理论,便取名为——“混沌”。

BBC为了向全世界介绍这一颠覆性理论,拍了一个纪录片,谁知道一出场,便高达豆瓣9.1,被网友誉为:

目前为止,关于‘混沌理论’最不混沌的影片。

诺兰也许也看过这部纪录片吧,里面有个非常著名的方程式:

Z=Z^2 C。

乍一看这个方程式,绝对也是懵圈的,它成立的本身就已经打破了“线性规律”。

左边一个Z,右边还是同一个Z,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尽头、无限自反馈的方程式,每一次输入Z的变化,将引起输出Z的变化,但输出Z的变化,意味着输入Z也再次变化,因此输出Z也会接着变化,无穷无尽......

那么请问,哪个是“因”,哪个又是“果”?哪个是“鸡”,哪个又是“蛋”?哪儿是“正向”,哪儿又是“逆向”?哪里是“过去”,哪里又是“未来”?

诺兰早在《盗梦空间》里,就运用过这个方程式。在女造梦师带着主角柯布游走在自己所造的梦境里时,女造梦师运用了两面相对而立的镜子,当柯布走进去时,每一面镜子里的柯布都成了对面镜子里的反馈,而对面镜子里的反馈又不断呈现在这一面镜子里,形成下一个反馈的“因”......如此不断下去,构成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成相”过程。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小到你会完全忽略的念头,一旦开始生长,它便会无限的自反馈,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你的生活实相里,只是你自己可能一辈子也看不见那个念头,还以为这一切不过是“外境”影响的结果,是时空沉淀的结果,殊不知,在念头形成的那一刹那,已经决定了全部。

而在《信条》里,诺兰则更大胆了一步,主人公全程就在玩这个公式,他恰恰既是左边的Z,但同时也是右边的Z,是输入,也是输出,在正行与逆行的时空里不断自反馈。

《信条》男主,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

BBC在《神秘的混沌理论》里展现了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成相,就是曼德勃罗集,被誉为“上帝的指纹”!

顺便多说一句,伯努瓦·曼德勃罗可是一位从小被鄙视,连一天正规教育都没受过的犹太孩子。

曼德勃罗集——“上帝的指纹”里的每个图形,都包含了无限多个更小的图形;而向外延伸,同样是无限多个更大的图形,曼德勃罗集们会无限循环下去。

但是别忘了:

这样一个纷繁复杂,没有尽头的“上帝指纹”,却是源于“同一个规则”,只是源于最简单的那一个“点”。

这样的“上帝指纹”并不只存在于计算机里,实际上,它充斥在我们身边,遍布整个自然界,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自然。

看看你身边的树,河的支流、天上的云朵,好吃的椰花菜,千变万化的鸟群,还有你自己的肺,你就知道:

隐含在自然界所有形态下,是一个极小、极简单相同模型,在越来越小的水平上不断复制,构建成纷繁复杂的自然界。

在“混沌理论”问世之前,当科学家问:“世界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思维定式是:“复杂的世界,必然脱胎于更复杂的、更高级的上帝之手。”

所以,我们总是会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

但是,在“混沌理论”问世之后,科学家开始反问:

“有没有可能源于最简单的一个公式?一个模型?一个奇点?”

答案是肯定的。

“Z=Z^2 C”的问世,不仅仅是新物理学对“未来”的一次突破,更是对“过去”的一次回归。

回到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回到那:只有“阴阳”,却可以延伸至无限复杂的——太极八卦图!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天生就对太极图熟知,只是在所谓“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往往更留意那延伸后的无限复杂,却忘了回归那只有一阴一阳,甚至连一阴一阳都没有的那个“奇点”。

《庄子》内篇第七篇: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又称浑沌,生无七窍,日凿一窍,七日凿成而死。”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探索“混沌”,探索“道”的演化与本来。如果你以“动态”的眼光看太极图,你就会发现,无论你是在哪个点,你都会经历“黑”,也会经历“白”,你还可能上一秒是“白鱼里的黑眼”,下一秒就是“黑鱼里的白眼”。

这就已经解释了为什么与“这是个混沌的世界”对接的下一句暗号是:“黄昏时分无敌人”。

那个在“黑”里游走的是你,那个在“白”里游走的也是你,“乾卦”是你,“坤卦”还是你,上一秒在“白鱼里的黑眼”,下一秒在“黑鱼里的白眼”,都是你。

如同《信条》里“正义”的男主,在正行与逆行的世界里尝试着拯救世界,也如同《信条》里最大的“邪恶”反派——萨托。

萨托的名字:SATOR,拉丁语意是什么?

恰恰是“播种者”!可是他不是影片里的反派吗?

不是那个要让整个人类陪着自己一起死的毁灭者吗?

《信条》反派,肯尼思·布拉纳饰演

但同时别忘了,影片同样也告诉你:萨托认为消灭这一代的人类才是拯救整个地球的方法,他愿意为此同样在正行与逆行的世界里不断穿梭,直至一起牺牲!

如果你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个不“正义”的方法;可是谁说人类才是地球的主人?如果你站在整个地球的角度来看,谁说这不会是个“正义”的方法?毕竟,有人类的地球几百万年已经满目疮痍,岌岌可危,而没有人类的地球已经自由运转了46亿年。

尤其是这场疫情,难道不正是让每一个人类都明白:

有必要时,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以杀死人类,而也许这才是地球万物自保的方法,也许这才是下一轮播种的方法。

那么,你还会说:萨托就是一个彻底的反派吗?

还是说:萨托的“反”,萨托的“恶”,只是相对于尼尔和主角来说的,是相对于“以这一代的人类为中心”的人来说的。

诺兰的电影没有结局,也没有定论,男主和尼尔在结尾的对话从来不是说他们的选择就是对的,只是一个选择,只是一个“信条”,对于这个选择、这一“信条”的评判取决于正在观影的你和我;这也如同他的《盗梦空间》,那个旋转的家伙到底倒没倒下,取决于正在观影的你和我。

一切是“相对”的,取决于你的“信”。

“混沌理论”成立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当然,这个悖论也只是站在牛顿物理学的角度):

混沌打破有序,混沌中同时蕴含极度有序和无序;

混沌打破线性,混沌中同时演绎线性和非线性。

在“混沌理论”问世前,科学界一致认为:复杂的宇宙有一套非常复杂的运动规律,但这一规律是铁定的,如果出现异常,那一定是外力干扰,而不是来自内部。

而“混沌理论”的核心恰恰是发现:

那些非常简单的规则、方程或系统,不含任何随机,一切既定,长期运行,也必定会产生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结果;即使不存在外力干涉,“有序”必定会产生“无序”。

太有意思了,不是吗?

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有包含无,无包含有;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从来不二。

回头看看我们的人生,同样是这个“理”。一切源于那个“念”,一切源于那个“念”的无限自反馈,可如果一切都是一个简单模式的不断复制,那我们岂不是人人都可以预测未来,岂不是人人都活在宿命里,永远不可能打破这个剧本?

纪录片《神秘的混沌理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最让人惊奇的莫过于,当我们知道了整个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公式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但重复本身就会带来不可预知的未来,就像我们的生活,哪怕每天做着一样的事情,但指不定哪天就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但正是这种无法预知的未来才构成了这个无限丰富的世界。”

就像你永远搞不清到底是巴西哪只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便导致了德州那场变异的龙卷风(援引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的“蝴蝶效应”演讲),也正如《信条》结尾的那场对话:

看似宿命的安排,同样有着无法预测的未来,看似无法预测的未来里,又似乎有着某种宿命。

《信条》电影海报:男主和男二

你存在的本身,就是“上帝的指纹”里的某一个指纹,一切在你这里演绎,一切又在你这里生发。

从正行的角度看过去,你是过去模式里注定的那个“宿命”;

可从逆行的角度看过去,你是未来模式里原始的那个“生发”。

所以,哪有“过去”,哪有“未来”?

只有一个此时;

只有一个此地;

只有一个你。

【素说 寄语】

《神秘的混沌理论》是我上个月就发表在《禅说电影》的文章,但没想到发出后,关于“混沌理论”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群友们分享和探讨这部电影,科研室的朋友来我家,也谈论起“Z=Z^2 C”这个不可思议的方程式......

一直到我坐进电影院,听到《信条》的第一句台词:“这是个混沌的世界。”

一瞬间,我深深领悟:

一切皆因我而来,一切皆为我而来!

这不是一个理论,这是一个深刻的感受,超越一切言语的内在深刻感受。

世界假到不行,我们是否玩得起这场游戏?我想这也是诺兰在电影最后抛给我们的问题。

《信条》导演:诺兰

想要进一步了解《信条》电影,可以私信我,愿与你分享!

禅说电影

不一样的角度看电影

让我们一起:

【看】他人的电影,

【观】自己的生活,

【导】自己的人生。

本文作者:素说,原江苏卫视制片人、导演;禅说电影创始人,《幸福就像如来掌》《高维智慧看电影》系列作者。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定会妥善处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