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 小说「瑕不掩瑜的刺杀小说家」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22更新:2023-04-09 23:40:52

作者:诸葛建国

在春节档电影中,《刺杀小说家》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存在。票房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尽管和《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有着断层差距,还是连续多日稳居第三。口碑方面比其他电影争议更多,有人不吝赞美,有人认为远低于预期,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技术和故事平衡的讨论。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刺杀小说家》并非烂片。从漫长的特效制作周期和对原著进行的全方位改编中,可以体会到创作团队的用心。电影中的路空文在直播中说,“小说家笔下的少年,开始了冒险”。同样,《刺杀小说家》的改编也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刺杀小说家》电影海报

电影改编自双雪涛中篇小说集《飞行家》中的一篇同名小说,只有三万字的原著,颇有些意识流的风格。小说中的千兵卫,也就是“我”,杀人的心得来自曾经用石块砸死了冬眠的鳄鱼,接下杀掉小说家的任务,原因是想攒钱去北极看北极熊。开头和雇主“老伯”的律师的对话,围绕着前台金融家还是后台金融家进行了一番翻译腔的客套问询,然后才礼貌地揭晓,前台金融家就是柜员。

没有明确的动机、没有善恶的辩论,千兵卫找到小说家,在两人的对话中,小说的内容逐渐呈现。和现实一样荒诞又自然,在不知道什么朝代的什么地点,少年久藏听从母亲去世前的交代,背着烧饼踏上了向赤发鬼复仇的道路。赤发鬼的出场啰嗦可笑,“阿弥陀佛,赤发鬼就是我,我就是赤发鬼,赤发鬼不可能不是我,我除了赤发鬼谁也不是,明白了吗?”杀死赤发鬼的过程读来也有些潦草,一个飞跃,拔下了赤发鬼脸上的刀柄,反派就轰然倒台了。同行人物小橘子和突然出现的红衣人,仅在结尾揭晓了关系。

小说出现了大片留白,天马行空、即兴挥洒又戛然而止,读者能从中体会到的也各不相同,或是小说家写作的宿命感,或是一种仿佛无由来的“侠”的精神。不过,这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色,面向市场的大众化影视作品显然需要一个更明确的主题和更完整的故事,改编难度不可谓不大。

首先,对于一些需要技术重塑的场景,电影进行了尽可能写实的呈现。现实世界的故事落在重庆——很多喜剧犯罪悬疑片的背景首选。整个城市雾气弥漫,遍布参差不齐的高楼和狭窄错落的居民区,喧闹、神秘,和另一个世界有着难以言喻的契合感。小说世界极尽浪漫奇谲的想象,烛龙坊、白翰坊众人对峙打斗的场面,天上飞游的巨大烛龙,孔雀上魅惑的舞娘,疾走急停的红甲武士,嗜血变换的独眼黑甲,将“异世界”真正构建出来。

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反派赤发鬼,高达15米,四只手臂,一张脸半佛半鬼,命门就在眉中。在CG特效领域里,对这种类人生物进行动画捕捉和面部捕捉,虚拟拍摄和虚实拍摄相结合,难度可想而知。最终成型的赤发鬼,头发40万根,全身毛孔94.8万,平均单帧渲染就要16小时,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在叙事方面,电影进一步完善了人物关系,明确了行事动机,将人物情感夸张化,并基于画面呈现的考虑,设置多组现实世界和小说世界的对照。为了寻找被拐女儿接下刺杀小说家任务的关宁和赤发鬼手下的红衣武士、小说家和少年空文、阿拉丁公司老总李沐和赤发鬼,以及两个世界中的小橘子。李沐助手屠灵和独眼黑甲虽然并非一人饰演,但都体现了从控制(嗜血)到被策反(反噬)的人物性格流动性,衔接故事逻辑。两个角色带有明显的工具属性,大量流畅的动作戏份,亦为电影增添了独具东方气息的暴力美学色彩。

也因此,《刺杀小说家》中蕴含了丰富的隐喻和互文。李沐通过科技实现监视和操控,同赤发鬼自认“神明”的精神相通。屠灵即图灵,代表着技术对人的侵蚀。郁郁不得志的小说家和被迫“狗尾续貂”的父亲,用“凡人弑神”的勇气将“伪神”拉下神坛。路空文的缜密构思,奠定了小说世界的沉重基调,而关宁笔下“冒蓝火的加特林”“我代表月亮消灭你”“人间大炮”的无厘头创作,则微妙地保持了不过火的失控状态。可以说,小说中指向的,是社会里潜伏的另类危机;现实中无法控诉的,在想象中被一一呈现和打败。

不过,一板一眼的对照,加上特效局限,让电影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明显缺陷。比如,二元对立的善恶属性过于明显,人物塑造不够饱满。再比如,如果李沐后半段可以派其他人刺杀路空文,一开始为什么强调关宁的不可替代性?虽然这类问题并未严重到让剧情全然为特效服务的夸张程度,但确实有些经不起琢磨。

总体来看,《刺杀小说家》还是在奇幻宏大的背景下,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至少是瑕不掩瑜。电影从原著中撷取了飘忽不定的“侠气”,这也是导演路阳一贯的偏好,又将“小说能否改变现实”的信念贯穿全程,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

在春节档“赢者通杀”的竞争过程中,《刺杀小说家》输给靠情感打动人的口碑之作《你好,李焕英》和精准把脉市场的系列续作《唐人街探案3》,不算冤枉。但即便如此,种种跳出舒适圈、迎难而上的勇敢尝试,仍然体现出了创新与创作的魄力。这是电影人的信念,也是小说家的信念。(诸葛建国)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