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上学变卖家产为了演戏险些失明他是银幕第一硬汉也是红日石连长从奴隶到将军罗霄将军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13更新:2023-04-10 01:31:25

2019年11月23日,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杨在葆、王铁成、许还山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杨在葆说:“回顾这半个世纪,我最难忘的是1955年,我考上了上戏,报到的时候,身上没有钱。是人民政府给我写了一个证明信,证明家庭困难,学校给了我政府颁发的助学金,这个使我终生难忘。我终生感恩中国人民。”

杨在葆

杨在葆是中国出道最早的男演员之一,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银幕第一硬汉”,一米八左右的大高个,黝黑的面庞,微曲的卷发,宽阔的前额,浓密的剑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浑厚深沉而略带沙哑的嗓音,是杨在葆留给中国影迷最深刻的印象。

杨在葆经典造型

杨在葆一生,塑造了无数经典硬汉形象既有刚正坚韧的英勇帅气,又透着些质朴与真诚。这与杨在葆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安徽农村的“戏文状元”

1935年6月25日,杨在葆出生于安徽宿县,一家七口,都靠父亲开的小糕点铺维持生计。

1937年,日军飞机在小城里随意投放炸弹,炸毁了糕点铺,父亲激怒攻心,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从此,母亲带着五个儿女四处逃难,颠沛流离。

20世纪30年代的杨在葆

直到宿县解放,杨在葆才得以回城补读小学,解放军帽子上那颗闪闪的红星,在小小年纪的杨在葆心里种下了想要当兵的种子。中学时,杨在葆又迷上了当地的乡戏“拉魂腔”,对演戏有了初步的认知。然而,他的演艺梦还没来得及开始,就被硬生生砍断,初一还没读完,家境贫困的杨在葆就不得不辍学去一个小织布作坊里当起了学徒。直到姐姐成为小学教员,家里有了新的经济来源,杨在葆才得以继续上学。

20世纪40年代的杨在葆

杨在葆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是学校里知名的文娱活动积极分子,排演了多部精彩的话剧,被老校长破例亲笔书写评语——“年少有为”。1955年春天,杨在葆在一张报纸的广告栏里看到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前身)在全国招生的消息,他心动了。

音乐老师劝他:“在葆,你酷爱表演艺术,有这方面的才能,你应该去报考戏剧学院。”

“老师,我一个穷孩子,他们能要吗?”杨在葆心里有着很多顾虑。

“只要考上了,穷孩子他们也会要!”老师的话给了杨在葆信心,他高兴地回到家里,跟母亲还有哥哥姐姐们说出了自己的志愿。

家人们对杨在葆是否能考上这种知名的艺术学校也有很多担心,但还是支持他去考“戏文状元”。最终,杨在葆在气氛紧张、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戏剧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

那一年,杨在葆刚刚20岁。

20世纪50年代的杨在葆

为了凑足去上海的路费,家人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连仅有的几件旧家具和一座祖传的台钟都给卖了。就这样,杨在葆穿着一件旧棉衣,脚踏一双旧皮鞋,提着一个小包裹,带着一张珍贵的政府给开的贫困证明,怀里揣着几个烤山芋和馍馍,踏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的大门。

一身“土气”的上戏学子

胸前别上了戏剧学院校徽的杨在葆,依然是一身“土气”。

从小没吃过什么好东西的他,在学校里却能吃到米饭和馒头,吃的菜里偶尔还会有荤腥,再加上学校给的每月十二元五角的助学金,这个苦出来的穷孩子,心里满足极了。他在给母亲的信里写道:“这儿天天过年!”

杨在葆明白,是国家和学校的关怀,才让他有今天的一切,他一定要做那个最努力的学生。除了上课,其他时间他都泡在图书馆里,他从来没有见到过那么多书,不管是文学、历史还是艺术,所有类别的书他都看得起劲。由于自己淮北口音浓重,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杨在葆反复练习发音和朗诵,慢慢竟成为大家公认的“高材生”。

杨在葆在电影《年青的一代》(1965)饰演肖继业

杨在葆的努力,老师们看在眼里,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关心着这个自尊心极重的小伙子。

隔年春天,天气回暖,可杨在葆还是整天穿着那件厚重的棉大衣。排练课上,老师看着大汗淋漓的杨在葆,让他把大衣脱了,这才发现,杨在葆里面只穿了一件旧汗衫,老师一阵心酸,课后悄悄去静安寺给他买了件绒衣。知道杨在葆不舍得吃喝,担心他营养不够,老师周末严肃地把他叫到家里“谈话”,故意拖延到饭点好让他留在家里吃点肉改善一下伙食。

杨在葆在电影《江水滔滔》(1976)饰演卢大成(右二)

1956年,杨在葆首登舞台,演了一个小士兵。1957年,他便演起了水兵起义首领,同年九月,他随剧组到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周总理、邓小平、邓颖超、陈毅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杨在葆的幸运不止于此,1958年,他首次“触电”,在谢晋导演的故事短片《疾风劲草》中担任主角,成为同学中第一个上大银幕的人。这次“触电”也让杨在葆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杨在葆在电影《疾风劲草》(1958)饰演大学生

伤痕累累的“第一硬汉”

1959年,初出茅庐的杨在葆再一次迎来了他渴望的机会,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要筹拍表现淮海战役的电影《红日》,经由老师介绍,未经试镜,杨在葆便被导演汤晓丹、汤化达选中,饰演连长石东根。

杨在葆在电影《红日》(1960)饰演石东根

在杨在葆质朴的演绎之下,一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战火中的解放军连长形象从当时脸谱化、同质化的英雄形象中脱颖而出,鲜活而立体,连原著作者吴强看后,都连连称赞。

石连长(右)颠覆了观众对“英雄”的印象

此后,杨在葆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年青的一代》中从上海远赴祖国边疆勘探矿石的地质队小伙肖继业,《大刀记》里曾深受地主迫害后又带领群众与地主斗争的八路军指挥员梁永生,《从奴隶到将军》中从小奴隶到护国军士兵再一步步成长为红军将领的罗霄,《血,总是热的》里带领企业改革的厂长罗心刚,《代理市长》里敢为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代理市长萧子云……这些形象不仅使杨在葆酣畅淋漓地实现着自己的电影梦,也为他带来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等权威奖项的最佳男主角荣誉。

杨在葆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1979)饰演罗霄

这“中国第一硬汉”的称号,更是杨在葆用一次次的伤痕累积起来的。

以前那个年代,爆破戏用的是黑炸药,打枪用的是没有炮弹头的子弹。拍《红日》时,杨在葆饰演的石东根连长带着战士们冲锋陷阵,敌人猛烈反抗,一个群演朝杨在葆打了一枪,不小心打中了他的胳膊。几十年过去,那些“小点”还是深深地留在了杨在葆的胳膊上。

杨在葆在电影《大刀记》(1978)饰演梁永生

《大刀记》的情况更加惊险,设置好的炸点意外地提前爆炸,一个木屑直接插到了杨在葆眼睛里。导演和剧组工作人员都吓坏了,也没有经验,直接把木屑拔了出来。杨在葆的眼睛当场就流了很多血,但他还是开玩笑安慰大家:“没事没事,这个眼瞎了以后,还有一个眼,还可以当导演呢。”

杨在葆近照

上世纪80年代,演完几部经典作品之后,杨在葆慢慢退出大银幕,回归家庭。今年84岁的杨在葆是一个时髦的“80后”,捧着最新款的手机,和朋友们微信上聊得那叫一个开心,除此之外,网购买书买零食也是他的日常。但是,一件四十块钱的大兴货短袖,他愣是穿了20年。杨在葆一路走来,经历过幼年丧父、中年坐牢、妻子离世、晚年儿子又患上肾衰竭等一系列打击,但他从没有改变自己拍电影的初衷,没有单纯为了钱去拍自己不认同的作品,也没有改变他骨子里的质朴、真诚与乐观。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