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奥斯卡错过了什么电影「那些年奥斯卡错过了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73更新:2023-04-10 05:39:26

人们常用“天时、地利、人和”总结成功的因素,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同样适用。

在奥斯卡的竞争中,有一些失败者并非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有许多场外因素所导致。

它们中既有被奥斯卡冷落,却成为影迷心中永恒的经典,亦不乏没能契合当时社会风评舆论而遭淘汰的个性之作。

与其说是它们失去了奥斯卡,不如说是奥斯卡失去了它们。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十部奥斯卡遗珠!

10

出租车司机

上映:1976-02-08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提名数量:4

《出租车司机》诞生于70年代,一个电影和世界都在变革的阶段。

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旧好莱坞制度不再流行。美苏冷战,美国在越战的失利,国内经济下行,嬉皮士一代成为垮掉的一代,这些事件都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斯科塞斯将它们都融进了《出租车司机》当中。

片中,德尼罗饰演的纽约街头的出租车司机拉维斯,是一名从越战归来的退役士兵,为解救一名雏妓,闯入妓院大开杀戒,却在媒体的宣传下,莫名其妙的被塑造成了社会英雄。

电影以特拉维斯的第一人称审视荒诞离奇的纽约——街道的阴暗角落里,尽是藏污纳垢,耸立的高楼陋巷里,干着不齿之事,寄生于暗巷的屋檐下的人们终日浑浑噩噩,与垃圾为伍,跟罪恶相伴。

这么一部在导演、演员、剧本、剪辑都无可挑剔的佳作,却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却被《洛奇》打败。

这看起来有些出人意料,倒也没有滑出奥斯卡的“逻辑”。

因为以往的好莱坞电影对准的都是精英阶层,但在《出租车司机》中,纽约是肮脏的,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归于无奈的妥协。与之相比,由史泰龙自编自演,讲述美国小人物奋斗史的《洛奇》则是一部由“美国梦”冲泡出的正能量励志片。

不过幸好,戛纳电影节发现了它,并用金棕榈奖为《出租车司机》加冕。

9

爱乐之城

上映:2016-12-25

导演:达米安·查泽雷

提名数量:14

每每提到《爱乐之城》就必会提到奥斯卡乌龙事件,最后剧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金人从自己手中溜走,被《月光男孩》“半路打劫”。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查泽雷确实很有才华。要知道就在一个月前,《爱乐之城》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等7项金球奖,风光无限。

但实际上,《爱乐之城》将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在西方社交媒体上早有先兆——随着特朗普上台和美国民粹主义情绪的高涨,美国某些民众的反精英主义情绪变得毫无遮掩。

而在之前的金球奖典礼上,梅姨已带领“文化精英”们唱响政治正确的高调,好莱坞的贞洁牌坊看来是非立不可了。

如果再将奥斯卡最佳影片颁发给《爱乐之城》,这些“精英”们相对于特朗普来说,岂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搬起政治正确的石头砸自己的脚?

另外,奥斯卡颁奖礼前夕,某些“文化精英”利用主流媒体将《爱乐之城》炒作成反抗特朗普政权的良药,认为其中表达的“爱”与特朗普代表的“恨”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爱”终将战胜“恨”。这种做法恐怕只会南辕北辙,使民众更加反感好莱坞。

于是,类似当年奥巴马被选为总统一样,讲述黑人同性恋成长经历的《月光男孩》被捧上至高宝座。

毕竟美国利用少数族裔、女性、彩虹群体等装点门面之伎俩,早已屡见不鲜了。

8

拯救大兵瑞恩

上映:1998-07-24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提名数量:11

单凭诺曼底登陆的开场半小时,它就应成为最佳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美国陆军参谋长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的故事。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逼真还原外,片中群像人物塑造呈现出的个性化和立体化、剧本结构中情绪起伏的巧妙安排、主题表达中隐蔽的意识形态宣传乃至演员们的台词功底与演技,都堪称教科书级。

但成败萧何,这份腥风血雨的残酷感,被美国电影协会定为“极度渲染战争的暴力片”,最终没能敌过精致文艺的《莎翁情史》。

不过与前两部影片相比,《拯救大兵瑞恩》幸运得多。虽然没能获得最佳影片,却一连拿下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在内的5项奥斯卡奖。

7

好家伙

上映:1990-09-21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提名数量:6

这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黑帮电影,讲述了美国黑帮名人亨利·希尔纵横江湖30多年的传奇经历。

该片以粗粝写实的手法还原了中低层黑帮成员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甚至在影片平铺直叙地推进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美国梦”式的理想破灭。

影片一经上映,好评如潮,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说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是黑帮浪漫主义史诗的话,那么《好家伙》就是一部有关黑帮的纪实文学。

可惜到了奥斯卡的领奖台上,这些都帮不了老马。

那年拿走小金人的是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与狼共舞》,这部重振了好莱坞西部片雄风的史诗片得到了奥斯卡评委们得一致首肯,尤其是对印第安人的正面描绘更是成为拿奖的关键加分点。

虽然《好家伙》的落败符合当时奥斯卡的某种需求,但依然令人惋惜。

6

肖申克的救赎

上映:1994-10-14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克

提名数量:7

时至今日,《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到底谁更应捧得当年的小金人,仍是每年颁奖季必不可少的话题。

这部电影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影迷为它鸣了这么多年的不平?

《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银行家安迪被冤枉当成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被法庭判处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肖申克监狱,在狱中计划越狱以及遇到的种种故事。

虽然是比较标准的剧情片,但很多桥段都于细微处发人深省。

鲁迅曾这样评价《红楼梦》:“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阴,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满排,信使见宫中秘事。”

《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它,有人想到自由,有人想到制度,有人想到社会,有人想到自己的人生。

至于《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会在奥斯卡上输给了《阿甘正传》,普遍的说法是前者整体基调比较灰暗,对于社会现状的讽刺不适宜九十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国。

《阿甘正传》通过阿甘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变迁,并带有较强的右倾思想(尊重上帝、珍惜家庭、对国家和人民有责任感)。而这正是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奥斯卡这个平台向世界传递的美国精神。

当然还有细心的影迷指出,《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没能捧回大奖,是因为它和1976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在内核和表达的思想上非常相似,这导致了部分评委刻意做出了回避。

快30年过去了,如今回首,《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狮子王》们的“神仙打架”促成了被誉为最强一届的奥斯卡。

至于那天晚上,谁得了什么奖,倒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了。

5

现代启示录

上映:1979-08-15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提名数量:8

2009年,伦敦影评人协会(LFCC)评选《现代启示录》为30年来的最佳电影。协会主席杰森·索罗蒙斯盛赞该片中的反战讯息对于今天的意义和30年前一样,电影高超的技术与表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这部改编自约瑟夫·康拉德的名著《黑暗之心》的电影,表面上批判了越南战争的残酷,却能解读出更深的含义——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反思不但能套用到任何战争,甚至可以用于表现任何人经历的阴暗面。

影片夸张华美的表现主义风格以及片尾的杀牛镜头跟男主的疯狂杀戮交织一起,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异化渲染得格外触目。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拿下戛纳金棕榈、奥斯卡八项提名、《教父》班底(科波拉+白兰度)打造的大片,却在奥斯卡之夜败给了《克莱默夫妇》。

有人分析,《现代启示录》对人性绝望与疯狂的逼视太过黑暗,并且揭了美国政府的伤疤,才使其落败。

但实际情况是,在它之前的《猎鹿人》和之后的《野战排》都靠揭伤疤拿下了奥斯卡,《现代启示录》丟奖的最大原因在于《克莱默夫妇》上映后美国离婚率呈现下降趋势,在那个年代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一座奖杯对于《克莱默夫妇》及其代表的群体有着更大的意义。

4

死亡诗社

上映:1989-06-19

导演:彼得·威尔

提名数量:4

学生站上课桌说着“船长,我的船长。”令无数影迷记忆犹新。

《死亡诗社》是导演彼得·威尔的两大代表作之一(另一部是《楚门的世界》)。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一改往日的喜剧风格,传神的塑造了一个热爱文学的良师益友形象,他采用独特的教学手法,使学生找到自我,但他的教育理念却与观念保守的校方产生了矛盾,最终不得不离开。

本片对于师生关系和青年人思想启蒙的描写都非常到位,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宣扬思想的解放,也不缺感动人心的画面,已经成了教师节的必看电影之一。

可是,这部明明非常贴合美国“自由和进步”精神的电影竟也未能得到奥斯卡的肯定,只落得一个安慰性的原创剧本奖。

那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被同样主打情感牌的《为黛茜小姐开车》夺得。或许在一贯持保守态度的评委们看来,《死亡诗社》描写的挑战传统势力的剧情在某种程度上把矛头指向了他们吧。

3

生活多美好

上映:1946-12-20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提名数量:5

2006年,《生活多美好》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百年百部励志电影”榜首,远超我们所熟悉的《阿甘正传》和《洛奇》等。该片是斯皮尔伯格在创作遇到瓶颈必看的四部电影之一。连最理性的影评人在评价该片时,也会感性地表达几句“温暖”、“动人”、“值得重温”。

电影的故事,没有悲天悯人的伟大,也没有冲破逆境的励志,有的只是一个叫乔治·贝利的“失败者”,曾对未来抱有美好期待,却不断向现实妥协,最后当生活陷入绝境,想以死亡来实现生命最后的价值的人生经历。

本片的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出生在意大利,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奖三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一步步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最成功的导演之一。

像《生活多美好》这样的电影五提零中,和影片本身没什么关系。

主要是因为上映于1946年,那时二战刚刚结束,片中对于战后社会的政治言论引发了强烈抨击,FBI甚至将本片标注为“反动电影”。

2004年,BBC发起了“未获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的票选活动,《生活多美好》排名第二。

2

公民凯恩

上映:1941-09-15

导演:奥逊·威尔斯

提名数量:9

任何对电影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公民凯恩》在世界影史上的地位。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26岁时编、导、演、制的银幕处女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

《公民凯恩》使电影第一次摆脱了传统格局的束缚,开创了现代电影的先河。

随着剧情的发展,讲述者之间变得相互矛盾、扑朔迷离。这并不像《罗生门》那样探讨“道德相对论”,而是在客观与主观的交错中寻找暧昧的真实。这样的电影手法在今天看来依旧超前。

除了故事结构的新颖,通过大景深、仰拍、阴影逆光等摄影技巧的独到运用,威尔斯也革新着观众与画面之间的思维联系。

虽然是一个大人物的成败史,然而它嘲讽的是美国社会里许多浮士德式的人物,为得到整个世界的欲望而出卖自己的灵魂。使得《公民凯恩》自诞生以来都是电影教材里绕不过去的一课。

但该片却并非奥斯卡的宠儿,反而是当年反响平平的聚焦矿工群体的《青山翠谷》获得了奥斯卡,威尔斯本人仅拿到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和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有关。

《公民凯恩》中的凯恩就是奥逊·威尔斯以他为原型塑造出的形象。

于是赫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在影射攻击自己,并企图以80万美元买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尔斯只能拼命在小范围里放映影片,把口碑传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评价使得雷电华制片公司顶住了压力发行,否则这部作品将永远留在少数人的记忆里。

然而,得罪了大佬的威尔斯终究不能见容于好莱坞,长年浪迹欧洲的他由于缺乏资金,大多数影片常常是在恶劣条件下完成的。

有人说,奥斯卡是一场在平均数上选优的比赛,异数免谈。《公民凯恩》不寻常的电影视角,奠定了它傲立影史的传奇地位,也注定着它承载了叛逆者的命运。

1

大独裁者

上映:1940-10-15

导演:查理·卓别林

提名数量:5

不论怎么看《大独裁者》都是一部杰作。

可以这么说,卓别林是这世界上最出色的特型演员,他演绎的独裁者,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找不到替代者。他把这个战争贩子、政治狂人的野心,暴露在银幕之上。

《大独裁者》上映于1940年,当时希特勒的气焰十分嚣张,虽然美国尚未参战,但卓别林敢于自编自导自演这么一部大肆讽刺纳粹的电影,勇气令人钦佩。同时,本片也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巧妙的将政治内容融合进他擅长的搞笑题材中,展现出了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准。

尽管彼时的卓别林已经是好莱坞的巨星,但他还是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包括资金问题、技术限制和政治压力。甚至在上映后,还有部分人指责这部电影对纳粹主义的批判不够真实。

虽然在欧洲遭到了禁映,但《大独裁者》的问世对20世纪的文化脉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卓别林对希特勒的刻画和讽刺法西斯主义为后来的许多电影、电视、脱口秀竖起来一块批评独裁政权的里程碑。

《大独裁者》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在技术领域也带来了许多创新。

影片采用了多视角和特写镜头,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技术。此外,卓别林还将音乐和音效紧密融入影片,使影片更具吸引力和戏剧性。这些技术革新对后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这部电影却给卓别林的个人生活带去了很大的麻烦。

片中透出的政治立场和卓别林对法西斯主义的批评使他成为政府机构的目标,被指控同情共产主义,并于1952年被迫离开美国。之后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让卓别林一度对电影失去了热情。

遗憾的是,这样一部毋庸置疑的杰作之在当年的奥斯卡上颗粒无收,最佳影片被希区柯克初闯好莱坞的试水之作《蝴蝶梦》夺得。

一方面是奥斯卡的”类型歧视”,喜剧片和喜剧演员鲜有能获奖的。另一方面,当年的评委们担心若是把大奖颁给《大独裁者》会导致不必要的外交风波,惹得“某国”不高兴。

当然,我们今天谈论卓别林的成就时,是丝毫不会在乎他有没有得过奥斯卡奖的。

文章来源:贰十二世纪

作者:摸鱼暴龙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