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打工人「第一代特区打工妹在这里诞生共和国精神地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13更新:2023-04-10 08:57:47

背景介绍

1979年初,凭借改革开放的重大契机,招商局的一批创业者来到蛇口。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2个鎏金大字伫立在蛇口的时间广场

最早按照国际惯例与市场机制运作,最早更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人才观念;最早成功建立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工程招标制及企业股份制。

40年前,历史在中国南海画下重重的一笔,在30多平方公里的深圳市南头半岛上,圈定了2.14平方公里,这就是后来被誉为“改革试管”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招商局的一批创业者首先来到蛇口,开始了大胆的探索。

1979年7月,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后人称之为祖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标志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 1979年7月,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

40年间,蛇口从曾经的小渔村起步,发展到如今成为拥有40万人口、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的国际化滨海新城。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美好生活承载者”,蛇口初心未变。

响起改革开放的“开山炮”

提起蛇口,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惊天动地的“开山炮”。

1979年7月,蛇口轰然响起了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后人称之为祖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炮。随着这声炮响,标志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并开创了新中国最早的园区基础建设标准——“五通一平”。

1980年1月,蛇口工业区正式招商引资,打开国门。为了保证引进外资有利于国家建设,有效地保护环境,蛇口工业区明确提出了中国最早的吸引外资原则——“三个为主”和“五不引进”。

在此原则下,众多三资企业开始落户蛇口,如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中宏制氧厂、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瑞机械、第一家日资企业——三洋电机等,成为当时蛇口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同时蛇口工业区积极营造当时最好的投资环境,建立起微波通讯站、蛇口工业区变电站、深圳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中国第一家由企业投资兴办、自负盈亏的港口等,这一系列的建设是中国对外开放园区配套的最早雏形。

在党的领导下,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自主权,敢为人先,大胆突破,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出多项中国第一和全国之最,如率先实现超产奖励制、首开全国招聘用人制度先例、率先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率先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第一个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等一系列配套改革。

这些探索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蛇口工业区的成功经验被媒体誉为“蛇口模式”。

也是在蛇口,第一次喊出最具影响力的时代强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

诞生“第一代特区打工妹”

就在这片改革开放最前沿、百业待兴的热土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打工妹”。

1982年,韶关市劳动局为蛇口工业区外商独资企业港资凯达玩具厂招工,80多名韶关女孩成为凯达玩具厂首批合同制工人,她们后来被媒体称为“第一代特区打工妹”。

▲ 被媒体称作“第一代特区打工妹”的女工们下班后的场景(资料图片)

当年刚从韶关一中毕业的18岁女孩郑艳萍就是其中的一位。1982年2月18日,郑艳萍和同批招工的姐妹一行坐火车从韶关出发,一路颠簸到达蛇口。

百业待兴的蛇口工业区,厂房陆续建起来,人员渐渐多起来了。凯达玩具厂陆续招来几批女工:2月份的来自韶关、3月份的来自肇庆、5月份的来自汕头……

据了解,凯达玩具厂的员工规模最大时达到3000人。广东开始成为中国打工者的首选地区和外来工最密集地区,并引领中国第一波外来工浪潮。

40年后,在当年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这片热土上,郑艳萍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细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当时就是劳动密集型,工厂车间大多都是流水作业,每个人承担一个局部的手工操作,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地做,未来这些工作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加班也很多,因为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大家也没什么怨言。”

1984年,郑艳萍的户口迁到深圳,成为蛇口的正式职工。不安于机械单调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她开始思考未来的路,下班后把时间全部用在读书上。

通过刻苦复习,郑艳萍参加了全国高考统考,被深圳大学录取, 1994年又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在凯达公司工作两年后,郑艳萍调到蛇口工会,在女工部、法律部的岗位一直工作至退休。

从1983年开始,一个个新公司在蛇口工业区陆续开张,凯达玩具厂的很多女工有了更多重新选择的机会。她们有的被招聘去了小学、幼儿园当老师,有的去太子宾馆、海上世界和旅游公司等。

彼时,在蛇口夜校学会计专业的女工最多,她们大多从出纳到会计再到财务总监,甚至有人后来成为银行支行行长。凯达玩具厂大部分员工是在1995年公司撤销时离开,并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定位。

199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特区打工妹》上映,讲述了第一代打工妹到深圳一家外资工厂打工的故事。1991年,同题材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播映,风靡大江南北。《外来妹》中陈小艺饰演的角色“赵小云”也被评为“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型现代女性”。

▲ 电视剧《外来妹》在当年播出时可谓万人空巷,许多人是从这部电视剧中首次了解到“打工妹”这一“新生”

“阳光、乐观、积极,是当年我们这代人的主基调。”郑艳萍说。

继续书写示范带动勇立潮头的故事

从1979年到2019年,40年弹指一挥间,蛇口从曾经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拥有40万人口、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的国际化滨海新城,如今仍将继续创新征程。

在曾经的滩涂,如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前海蛇口自贸区已变身千亿能级的“试验田”。前海蛇口片区承担着自由贸易实验、粤港澳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使命,是真正的“特区中的特区”。

▲ 今日深圳蛇口新貌

如今的蛇口也是创新创业的沃土。蛇口网谷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已引进苹果、IBM、雀巢、飞利浦等500强龙头企业,联影、联新、商汤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园区集聚中科院育成中心、招商创库、厘米空间等30余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是深圳市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活力的科创类产业园区之一。

蛇口还形成了一个深圳最具国际化的成熟社区,不仅成为附近科技园片区高端人才的聚居地,也是深圳外国人最多的地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近日发布,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蛇口将再扬帆启程。南山区招商街道沿山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妇联主席吴红霞告诉记者:“感觉更有动力带领社区妇女儿童朝幸福奔跑,发动巾帼志愿者为社区不同人群从各个层面做服务,特别是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方面向国际范靠拢,发挥妇女两个独特作用,让巾帼绽放美丽,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春风化雨般的温情。”

40年间,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美好生活承载者”,城市的面貌沧海桑田,蛇口初心未变。

对 话

我们踩中了重要历史节点

——对话“第一代特区打工妹”郑艳萍

记者:你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到深圳特区打工?

郑艳萍:1981年,我复读准备重新高考,想考到外地去。因为劳动局招工,可以到外地深圳,自己也想走一条新的路,所以就报名了。招工的时候跟我们说基本工资是80块钱一个月,这比我父母工作了几十年的工资还要多,这也是我来蛇口的目的之一。

▲ “第一代特区打工妹”郑艳萍接受记者采访,回忆40年前的故事。林志文/摄

记者:40年过去,你还记得当年初到蛇口的情景吗?

郑艳萍: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蛇口新建的宿舍楼,吃完盒饭,大卡车拉来我们住的铁架床,一群“铁姑娘”七手八脚搬下来,合力安装好,才有个休息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到蛇口的第一天。当时的蛇口是一片大工地,黄土满天,百业待兴,职工也不多,其他设施比较简陋,但那时的人都比较简单,容易知足。

记者:你觉得深圳给你们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

郑艳萍:我们很幸运踩中了重要的历史节点,见证了一段历史。我在深圳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长起来,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退休后,我依然喜欢看书学习,也做了一段时间的公益工作。如今既是跋山涉水的驴友,也是合唱队队员,享受着人生的新旅程。

凯达的员工进进出出,曾经的工友总数也超过两万人,有姐妹远嫁国外移民的,很多我们的下一代都出国留学,留在国外和回国工作的都有。

30多年过去,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健康、平和、安详地过好每一天就好。

记者手记

很多人可能不大了解蛇口工业区的历史,但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就诞生在蛇口。

类似的还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创新理念,这些首先出现在蛇口的口号陆续成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极具影响的时代强音。

许许多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东西,都是改革者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和干劲摸索出来的。

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美好生活承载者”,蛇口一直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奋斗向前。

(本文原题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刊载于《中国妇女报》9月18日4版)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