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磐石市介绍「我在吉林省磐石县的往事十七磐石县城」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39更新:2023-04-10 11:07:24

与朋友闲聊时,我常常喜欢以“磐石县”称呼磐石,感觉这样亲切,接地气。

在磐石八中学习期间,午休时间一个半小时。

那时我常常在吃完饭后,到佟杰班级找佟杰,或佟杰先吃完饭到我们班找我,然后我俩一起走出校园在磐石的街头巷尾闲逛。

夏季我们最常逛的地方是位于小南门外弯道处的“冰果店” —— 旧址就是现在的工商银行北部的小广场沿街处。

冰果店里放着三、五张正方形桌子,每张桌子都配有四条长条凳子,我俩钱宽裕了,一人买一个,拮据了就两人买一个,然后就你一口、我一口地把冰糕“干掉”。那时候,我俩美食家评不上,但做个大馋鬼则当之无愧啊!

位于大南门里,红卫小学 —— 磐石第一实验小学北侧的新华书店也是我俩常常光顾的地方。

红卫小学曾是磐石县立第一模范小学校。

我的父亲张喜平大人小学毕业于此。一次和父亲到磐石县城购买年货时,父亲领着我还特意到校园中走走、看看,父亲在校园中,指着北侧散落的石鼓柱石说: “我读书时,那里有座很高大的“文庙” …… 那时,我只是一脸茫然、懵懂地应着 —— 因为我脑子里没有文庙概念,更不知文庙为何物,只单纯地知道“庙”是封建迷信,是要拆扒掉让它消失的 …… ……

后来听说这座文庙是一九六六年七月被砸毁的。

记忆中的红卫小学是两排建筑的古色古香的青砖青瓦举架很高的平房 ……

红卫小学也是我大哥的母校。

大哥曾回忆在模范小学读书的情景时说 : “我记忆最深的的是,那时学校的课程表依然按照日本人的模式 ‘ 金、木、水、火、土 …… ’来标注星期一、星期二 …… ”。

大哥在县立模范小学读到“初小三年级”时,转入到吉林市第二区中心小学校的。

那时,小学和现在的中学分初、高中一样,也有初小、高小之分。那时的农村文盲多,识文断字的没几个,“高小毕业”就算是小知识分子,就被当做秀才重用。

这是近两年修的不伦不类的磐石北门 —— 天一门。说它不伦不类是因为从造型、建材等哪方面看,都和磐石老北门不挂边,还不如沈阳抚远大西门,还有点儿型。

当年我母亲在东门里的“磐石县天一女子学校”读书。

尽管我和佟杰是大馋鬼一对,但面对新华书店里出现的新出版的心爱的小人书或书籍,我俩从不含糊,看好就买,认可节衣缩食也要买。

我在磐石县新华书店曾购买过《人造地球卫星》等书籍,购买过再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下册)等小人书。

我和佟杰也曾多次到过“东莱涌”、“老头商店”。来“老头商店”就一个目的 —— 喝汽水。那时的老头商店为方便顾客引用汽水,特意准备几个小铁缸。

我俩在店里启开一瓶汽水,平均地往两个小铁缸里倒,然后咕咚咕咚地一阵神喝,随后打几个嗝便走人 …… 这里是我人生第一次喝汽水的地方。

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磐石电影院,设计上很大气,也很美观。比长春的解放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大安电影院要漂亮得多。

我们磐石八中全校师生曾多次在这里看电影,那时全国的电影都一样,电影院里播放的大多都是《新闻简报》,故事片很少很少 —— 爱看不看,就这玩意。

我们学校在磐石影院只看过一次故事影片,还是越南出品的,叫什么 《探姑娘的森林》,应该是木字旁,发音ten,一时间找不到这个字,就用“探”字代替吧。可惜了,这座电影院在二零零零年后拆扒了。

磐石县城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楼是县政府大楼。这是座日式建筑,具有“兴亚式”的建筑风格。

但我父亲不这样认为,他说: “磐石当年最好、最漂亮的建筑是已经拆扒了的“县衙门”,大致位置在县委、县政府对面的工商银行楼的里面 —— 磐石城内这段街路变化很大 …… ”。

在磐石县城我也有奇遇。

六月份中午的一天,我和佟杰在磐石一百闲逛,在往二楼去的楼梯上遇到了马姐。

那时我和佟杰正不管不顾地往楼上小跑时,突然有人高声喊了一声: “ 小明 …… ”

我以为不是叫我,叫这名字的太多啦,继续往楼上跑,可那人追了上来,在二楼拍了我肩膀一下,说: 不认识马姐啦?”

这一拍,拍的我一下子愣住了,定了定神,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

马姐微笑着,拍拍我的脑袋瓜,说: “ 五六年不见了,长高啦,我都不敢认你啦!”

我怯生生地说: “真是你呀,马姐!”……

这事儿说来话长啊!

马姐曾是我家门挨门的邻居,曾在暑假期间多次领着我到她们学校玩。

师大的草地面积很大,那里蜻蜓多、蚂蚱多、蝴蝶多 …… ;校园中的静湖里,小鱼多、泥鳅多、小虾多 …… 芦苇荡附近的“天老爷小舅子”也不少 …… 这真是我的乐园、我神往的地方啊,比起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可有趣多啦!

马姐是物理系的,人长得很漂亮 : 一米六七左右的个头,匀称的身材,当年是学校排球队主力,也是系花。

一次,她领我去师大体育馆看全国师范类大学生乒乓球比赛。

那时到师大需乘有轨电车在自由大路站下车,下车后还要走三里地左右 ……

虽然师大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真正走起来就走不动了,就耍赖不走了 …… 毕竟是五、六岁的孩子。于是马姐可就辛苦啦: 背着我走一段,哄着我下来又走一段 …… 如此三番两次地折腾,终于跨进了师大校园。

进入校园,面对草地,我可来神儿来啦: 东奔西跑地捉蚂蚱、捕蜻蜓、擒蝴蝶 …… 忙得不亦乐乎,可马姐观看球赛的愿望却泡汤啦!

马姐是东北师范大学一九六二级学生。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她父亲积极响应号召,只身投入到国家“三线建设”,厅里为了让他安心保密工厂的厂长工作,优待家属,在长春东朝阳路一带分给了她家一套新住房,从此我们两家分开。

马姐接着说: “跟我走,认认门。”

我忙说: “改天吧,马姐!我们一会儿就得回校。”

马姐问: “你在哪所学校啊?”

我答: “八中。”

马姐说: “正顺路,走吧!”

我和佟杰随马姐来到了她家里。

马姐家在福安小学操场西南侧,是两间平房,一间做厨房,另一间是睡觉休息的地方 ……

马姐在镇中工作。她本应该在一九六六年毕业,正赶上文革,一九六九年才毕业分配,而且是三届毕业生几乎同时分配,分配唯一去向就是面向基层。

这时的马姐已经结婚了,并有一个刚满月不久的孩子。

马姐夫在师大我们曾经见过面,他在磐石七中工作 ……

这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自从与马姐见一面后,我和姐姐在上学、放学路上常常能遇到马姐。因为镇中是我们每天必经之地。

自从认识了马姐家,赶上雨雪天,赶上我们学校有活动时,赶上自行车坏了 …… 我和姐姐不再犯难了,而是直接住在马姐家 ……

后来,我家回到长春两年多后,马姐一家也回到了长春。她们夫妻二人在省直机关工作直至退休。

那时,与磐石一百相对,在十字街西北角有座古色古香、青砖青瓦的二层楼建筑,当时是磐石县接待长城内外来磐石出差、办事人员等居住条件最好的旅社 —— 东方红旅社。

那时的中国老百姓没有旅游意识,更谈不上旅游,也没钱没心情旅游,很多人都不知旅游是怎么回事儿。

那时不管你到北京、杭州、磐石等地出行,还是去上海、长沙、沈阳等地办事,住旅店必须有介绍信,否则你有多钱都白扯,都只能睡马路上、野地里。

当年磐石评剧院也是很有特色的一座建筑。我们学校曾在这里开过一次忆苦思甜会,但没看过剧或电影。

图中,被围起来的地方就是磐石评剧院旧址。

二零一七年前后,这座建筑也消失了。这是磐石评剧院被夷为平地的影像。

目前,磐石境内百年建筑仅有两座。一座是东门里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磐石天主教堂,另一座就是位于火车站北五六百米的老水塔啦。

蒸汽机车时代,各个火车站都建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水塔,及时为机车供水 …… 在这方面,黑龙江省做得好,很多百年水塔依然傲然挺立着。

磐石老水塔仅仅是近百年的建筑。

我在磐石读书时,并没有发现磐石天主教堂这座建筑。因为它不临街,在一个小胡同里面。

一九九六年八月,我和父亲来磐石时,提及磐石老建筑,父亲说: “咱们往东门那儿走走,那里以前有座教堂,当年塔楼很高,‘九一八’时,被驻守在文庙的日军用迫击炮轰塌了,也不知现在是否存在 …… ”

我和父亲奔向东门里,穿过一条七、八十米的狭小胡同,看到了教堂 ……

那时的教堂被一工厂占用。我和父亲走进工厂,在收发室说明来意,便进入教堂区域 ……

这是当时我和父亲拍摄的照片。

那时的教堂的墙体上还有模糊的白灰涂写的字迹,大柳树附近有百年的甘甜老井,当年被毁的塔楼痕迹依稀可变,塔楼的位置上书写着“磐石县天主教堂”。

后来重修建了塔楼,内部地板也进行了更换,老井填埋了,在教堂西二十米左右的地方又挖了一口不伦不类的井 ……

真是画蛇添足啊!

现在这座大教堂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磐石老火车站建筑也很有特色,而且非常坚固,整体都是用花岗岩石筑成。

烟筒山火车站与磐石火车站候车室很相近,只是规模小了一些。

那时磐石县的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二一医院的建筑也很不错,设计上借鉴了苏式建筑大学一些特点。

这两座建筑的外观有一种独特的朴实美,楼内楼梯、走廊非常大气。当年县医院院长是长春人,医术高超、精湛,在磐石小有名气。

她在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吉林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磐石县医院工作 ……

我在磐石读书时,磐石五大城门楼子都不存在了,但在先锋小学校园内还遗留一段磐石城的老城墙 ……

记忆中,在磐石一百南十米八米的地方有个老山货庄。那时已没有更多的山货买卖啦,惨淡经营,它仅仅收购一些黄皮子、干蘑菇等而已。

在这个商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柜台上方墙上那一幅广告画非常漂亮,让我记忆犹新 : 一只狐狸在林海雪原中奔跑 ……

那时,大南门外南端有座石拱桥,我特别喜欢欣赏,每每经过此地,常常驻足观赏 …… 这座桥和我攒的四分钱邮票中的河北赵州古桥很相似。

当年紧邻磐石城东有座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大兵营。

张作霖的东北军曾在此驻扎,日本的军队曾在此驻扎,“满洲国”的军队曾在此驻扎,国民党的中央军曾在此驻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驻扎 ……

部队的营房也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最初是几排平房,后来是一片片平房,再后来是几十座高楼 …… …… ……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