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纪录片「纪念大白鲨上映40周年重回斯皮尔伯格的艰难与巅峰岁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3更新:2023-04-10 11:34:33

时光网特稿在北美影市上,暑期档是一个大制作厮杀的战场,从《变形金刚》到《侏罗纪世界》,夏天是吸金大户们的黄金时段。而“暑期档”这个概念是何时诞生的呢?一切都归功于40年前的一部电影,这就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所以,当你看到《侏罗纪世界》中吊起一只大白鲨的画面时,它致敬的不仅仅是这部电影,也是暑期档的鼻祖、商业片的里程碑。

在《大白鲨》公映之前,重点影片都会留到圣诞档推出,夏天是圈内默认的“垃圾场”,遍布着大公司准备放弃的项目。但是1975年6月20日,《大白鲨》公映,吸引了全美国超过6700万人去观看,可谓万人空巷,最终它创下了全球4.7亿美元的票房数字。《大白鲨》真正创造了一个奇迹,并为好莱坞的拍摄手法、技术运用、宣传理念和营销模式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首轮试映之后观众满意度极高,这给了环球信心,他们史无前例地花了70万美元去铺电视广告,在黄金时段播放预告片。

它开启了片方花大价钱投放电视预告片的先河,彻底结束了好莱坞的五年萧条局面,与1977年的《星球大战》一起开启了全新的电影工业时代。精准的市场定位、刺激的题材与高额投入开始替代了慢工出细活的作者电影,那时候每个电影公司都想拍自己的《大白鲨》。当年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剧本被提交给制作人的时候,甚至都被要冠上“太空上的《大白鲨》”头衔。

斯皮尔伯格的技巧也给后来的导演提供了无数养分,树立了惊悚片的标准模板,以及剽窃素材。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好莱坞出产过数不清的灾难片。《大灰熊》、《大鳄鱼》、《食人鱼来袭》、《食人族大屠杀》、《食人鱼》……就连意大利、日本等地的电影人也纷纷凑热闹。那些年环球打侵权官司都打到停不下来。

在文化层面上,《大白鲨》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应,1975年美国各地海滩度假的游客数量大幅减少,因为电影中游人被鲨鱼吞噬的画面给观众们带来了深深的阴影,海洋让他们觉得恐怖。与此同时,许多有鲨鱼的景点游览人数激增,影片的拍摄地马沙文雅岛也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在2005年《大白鲨》3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当地还举办了盛大的“鲨鱼节”。

然而在这一切的一切背后,是一个开拍时还不满28岁的导演。《大白鲨》的成功让斯皮尔伯格一跃成为了好莱坞最闪耀的明星。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热情洋溢地写道:“这是一部令人无比振奋的电影,超乎以往的惊悚片,因为所有的角色与形象都深入人心,在任何一个维度上都充满了新意。”

就是这样,还未满30岁,斯皮尔伯格就迎来了事业上的巅峰,用孤注一掷的一场赌博改变了整个好莱坞的格局。但是这背后却并不是金光闪闪的回忆,恰恰相反,拍《大白鲨》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灾难”,让他四十年之后依然无法忘怀。我们就来一起重回《大白鲨》的片场,走进斯皮尔伯格最艰难也是最神奇的岁月。

2013年,拍完《林肯》的斯皮尔伯格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被问道:你觉得做导演近四十年以来,最难拍的是哪部电影?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大白鲨》。当时我在想,如果拍电影都这么难,我就不想再干下去了。”对于这位影坛巨擘来说,《大白鲨》是他最初的辉煌巅峰,也给他留下了一段深深的梦魇。

故事还得从1973年说起,那一年,小说家彼得·本切利(Peter Benchley)正准备发表新作《大白鲨》,当时美国的《Cosmopolitan》杂志在文学版块里提到了这篇小说。这个杂志的主编海伦·布朗与她的同事还在书页上写上详细的故事梗概,以及一些评价,其中有一条就是“是个拍电影的好素材”。

巧合的是,海伦的老公大卫·布朗当时就是环球的一位制片人。大卫·布朗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小说还没出版之前,他就叫来合作伙伴理查德·D·扎努克,两个人一口气花了一晚上读完了《大白鲨》,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一定要把它拍成电影。

1973年,环球以17.5万的价格买下了《大白鲨》的改编权(小说1974年2月才出版)。大卫·布朗和理查德·D·扎努克都是一腔热情,但是两个人对于如何才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可以说是毫无头绪。事后他们也承认,如果当时知道会有多么难,他们肯定不会接下这个单子。

故事有了,接下来就是确定导演人选。两位制片人一开始考虑了约翰·斯特奇斯老爷子(《黑岩喋血记》、《豪勇七蛟龙》、《大逃亡》),但后来这桩合作没谈拢。他们又选中了新人导演Dick Richards,Dick没干多久,就跟制片人发生了分歧,据说是因为他总把大白鲨描述为“大鲸鱼”,让两位制片觉得很不靠谱,于是被炒了鱿鱼。

这之后才轮到斯皮尔伯格接盘。

片场上的斯皮尔伯格

当时,斯皮尔伯格刚给环球拍了一部《横冲直撞大逃亡》,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就是大卫·布朗和理查德·D·扎努克。有一天他们一起开会,斯皮尔伯格就瞥到了俩人办公桌上有一本还未出版的《大白鲨》小说,他拿去读了之后马上就被吸引了,特别想来导这部电影。

但是要知道,当年的斯皮尔伯格只是个不满27岁的菜鸟,而且他在毛遂自荐的时候《横冲直撞大逃亡》还没有公映,两位制片人根本不知道他能不能驾驭得了《大白鲨》,最后跟斯皮尔伯格签约其实是在Dick Richards离开之后,一个十分大胆和无奈的选择。

之后事情就顺利发展了?并没有。斯皮尔伯格在前期筹备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之前没发现的问题,他开始犹豫不决,想要退出这个项目。两位制片人也想过打退堂鼓。

这里面有很多层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原作者本切利写的几版剧本都不令人满意,剧组长时间处于连剧本都没有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斯皮尔伯格怕被定型为“一个只会拍卡车和鲨鱼的人”(斯皮尔伯格在1971年执导过《飞轮喋血》,他认为这跟《大白鲨》非常相似),说穿了也就是怕沦为一个爆米花导演。几年之后《纽约时报》也曾撰文表示,斯皮尔伯格承认《大白鲨》不过也就是个用于赚钱的灾难片。他曾经三度想退出这个项目,但后来环球的施压和布朗的游说才让他继续拍下去。当时环球承诺他“只要拍完《大白鲨》,之后你想拍哪个片就给你拍哪个片。”

不巧的是,1974年6月,好莱坞电影演员工会发动了一场罢工,大片场的预算和人员配置都显得捉襟见肘。对于这样一部灾难片,环球一开始只给了斯皮尔伯格350万的预算,55天时间。几乎所有人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一个硬撑着头皮做下去的片子,没有人对它抱以太大期望。

那时候《大白鲨》“没有剧本,没有演员,也没有鲨鱼”,然而这个项目就这么开始了。

1974年5月2日,《大白鲨》正式开拍,片场选在了马萨诸塞州的马沙文雅岛,因为这里最符合片中的设定,一定要看起来就是以旅游业为生,符合中产阶级消费需求的那种度假小岛。从拍摄环境上说也比较理想:这里可以拍到高度适宜的海浪,而且离岸不远处就有一片深水域,可以进行水下作业。

斯皮尔伯格还在当地居民中挑选了很多主要演员,布洛迪警官的两个儿子就都是当地的小孩,海滩上街道上的群众演员也都是原生态的岛民。斯皮尔伯格在选角时就特别强调了:我不要大牌明星(实际上也没有钱请明星了)。他深信只有“匿名式的演出才能让人相信这事是发生在你我身边。而明星身上都带有其他角色的记忆,有时会把故事搞砸。”

之后斯皮尔伯格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影片最大的明星必须是鲨鱼。”

斯皮尔伯格说对了,大白鲨“布鲁斯”不但成了片中的头号明星,也是影史上的一个superstar。“布鲁斯”这个名字来自斯皮尔伯格的律师Bruce Raimer,当时在片场叫着只是当做开玩笑,没想到如今布鲁斯成了全球最著名的鲨鱼。但是很快,这条鲨鱼就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大白渣”(the great white turd),因为它实在是让全剧组大伤脑筋。

工作人员在建造鲨鱼模型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电影中的鲨鱼假到不行,但是现在的技术达人们应该很难想象这个没有CG全靠实拍的鲨鱼是如何完成的。电影里的大白鲨长25英尺(约7.6米),剧组就真的按照这个尺寸请人造了鲨鱼模型,而且是三只。

从1973年11月到1974年4月,艺术指导乔·阿尔夫斯闭门造鱼,造出了这三只形态不同的模型:一条中部被掏空了,用来拍摄水中部分,一条只有左半侧身体,另一条只有右半侧身体。为什么不做一整只?因为太重了,而且无法操作。即便是这样残缺的肢体,也有数百斤重,拍摄时需要十多个人共同操作,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场景。

当时斯皮尔伯格已经率领剧组在马沙文雅岛驻扎了两个多月,可鲨鱼还在赶制中,等到终于眼巴巴地盼来了这三只大家伙,斯皮尔伯格才发现与他的设想相去甚远:眼睛太歪,牙齿太白,血盆大口开闭都很困难。即便这样,鲨鱼布鲁斯也直接宣告预算爆表,仅仅是制作它们就花掉了上百万,最后影片的预算被升至900万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庞大的投入了。

后人评价《大白鲨》的时候,说它的绝妙之处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大白鲨那若隐若现的样子最让人提心吊胆,这也是斯皮尔伯格的高明之处。其实剧本并不是这样设计的,没有哪个制片人愿意让你拍一部大白鲨长时间都不露面的《大白鲨》电影,这样的处理完全是出于技术障碍。

因为三只模型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第一只鲨鱼准备下水的时候,全剧组都心里没底,最后安插好各种绳索之后,那个庞然大物还是不受控制地沉到了水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捞上来。斯皮尔伯格只能不断地修改剧本,比如很多镜头中只有一个鲨鱼鳍在水里游走,还有许多镜头使用了鲨鱼的“第一视角”,这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神来之笔都是因为模型实在没法用之后妥协的办法。

若隐若现的鲨鱼制造了毛骨悚然的效果

“那些鲨鱼不能好好操作是一个恩赐,它逼得我不得不走希区柯克的路线。我修改掉了很多有鲨鱼的段落,但人们觉得这比直接呈现鲨鱼更加恐怖。”斯皮尔伯格在多年后的采访中说道。由此他也总结出了那句名言:“《大白鲨》的可怕之处不是因为你看到的部分,而是因为你没看到的部分。”(Jaws is scary because of what you don't see, not because of what you do.)

巨大的又难以操作的鲨鱼让剧组伤透脑筋

在马沙文雅岛拍摄了快三个月之后,所有人都认为斯皮尔伯格完蛋了,他已经严重超支,严重拖延了时间,每一天都有被叫停的可能,但《大白鲨》离成品还差得远着呢。而这时候的片场也是惨不忍睹,巨大的大白鲨模型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海水中已经开始浮肿变形,而且每拍一次都有预计不到的问题,比如有时候模型被缠在海藻里,或者在水里拖上一圈鲨鱼口中就有各种脏东西。

剧组时常发生事故,有一次捕鱼船差点沉入大海,那件事导致部分胶片受损,还花了很多时间修补。拍到后来,整个剧组都有些怨声载道,要知道他们当时面对的可不是“斯皮尔伯格”,而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导演。就连当地居民都开始受不了了,许多人对长期驻扎的剧组十分不满。

大家之所以怨念这么大,是因为很多人觉得斯皮尔伯格在自作自受自讨苦吃。好莱坞并不乏海难题材影片,但是在《大白鲨》之前,没有人妄想过真的在海里拍电影,他们都是在片场巨大的水箱中操作,然后再配上移动的背景,制造大海的感觉。不过斯皮尔伯格觉得那太假了。

自称十分讨厌下水的斯皮尔伯格为了《大白鲨》在海水中度过了近九个月的时间。

多年后,再提起这个决定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坦言自己当时是too young too naive.“我对海洋的想法太天真了,我对大自然也太天真了,狂妄地以为我可以掌控。当时我太过年轻,当我宣布要在大西洋里拍摄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有多么莽撞。但如果再让我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斯皮尔伯格的莽撞与野心还不止这一点,三个鲨鱼模型也让他觉得不够给力,他需要真实的鲨鱼镜头。不知道你是否记得片中有一个段落,是三个人出海追击鲨鱼的时候,年轻的鲨鱼专家Hooper被放到铁笼子里,然后沉入大海,试图往鲨鱼嘴里喷毒药,结果遭到了鲨鱼疯狂袭击。斯皮尔伯格决定这一段一定要用真实的鲨鱼来拍,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谁能拍?片方想到了澳大利亚纪录片导演Ron Taylor和他的妻子,他们两位都是海洋专家,曾在1971年拍摄了关于大白鲨的纪录片,是有经验的老手。于是合作达成,两位专家开始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北海岸拍摄真实鲨鱼。

不过很快问题来了,这里能拍到的都是只有14英尺长的鲨鱼,跟片中描述的25英尺相去甚远。他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把铁笼子做得更袖珍,还特别找来了特型演员入水,来衬托鲨鱼的庞大。但是很快问题又来了,尽管放置了许多诱饵,但是鲨鱼并不愿意去袭击笼子,一周过去了,他们什么暴力镜头也没拍到。

就这样,Taylor夫妇用小艇拖着两个钢制笼子(一个是留着让特型演员进入的,一个是放置小型摄影机的)在海洋里驶来驶去,船尾还拖着几条马腿。终于有一天有鲨鱼上钩了,而且它被栓着笼子的各种绳索给缠住了,它开始拼命挣扎, Taylor太太事后回忆说:“当鲨鱼被困住的时候,它非常疯狂,Ron当时就在水下拍摄。”等到Ron拍完了这段疯狂的影像,他们才想起当时笼子里并没有人,导演一开始布置的场面还是没有完成。可是斯皮尔伯格看了片段后非常喜欢,当即修改了剧本,让Hooper最后逃到笼子外面去,这样就跟鲨鱼撞击空笼子的镜头衔接上了。

以下就是我们提到的这个片段,一开始撕扯笼子并向Hooper猛攻的鲨鱼是道具,从1分52秒到54秒那部分是Ron拍摄的真正的鲨鱼。在后面,使用了道具鲨鱼和真鲨鱼的镜头混剪,仔细观察应该不难看出区别。

斯皮尔伯格的鲁莽与野心最终改变了好莱坞拍片的法则,《大白鲨》上映后,巨大的荣誉和利益砸向他,斯皮尔伯格却断然拒绝了拍摄《大白鲨2》的邀请。“我受够大海了。”他回忆道,“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海上呆那么久还保持理智的,我已经疯掉了。其实拍完第一部,我脑海中有一个强烈且清晰的影像,很想马上就把它放到第二部里面去,但是每次我都要用理智把自己拉回来,告诉自己,我再也不想经历一次了。”

1974年10月6日,《大白鲨》正式杀青。最后一天的重头戏就是拍摄鲨鱼被炸掉的镜头,“布鲁斯”也就是在那一天光荣牺牲了。不过拍最后一场戏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却偷偷溜了,因为他听说剧组成员早就算计好要整蛊他,要在杀青之后把他扔到海里去。自称“很讨厌下水”的他就跑了,从此也开启了斯皮尔伯格之后所有片子的杀青戏都缺席的奇特传统。

总之,一段艰难的岁月过去了,此时距离开机已经过去了159天,远远超出了制片人给出的55天时限。斯皮尔伯格坦言,“当时我觉得自己的事业已经走到头了。”由于大幅超时,原本定在1974年圣诞档上映的《大白鲨》被推迟到了1975年的“垃圾档期”。再之后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开头说起的那段传奇。

他影响了一个时代

斯皮尔伯格的传奇电影路

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这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才能、充沛的干劲、永不停息的探索与好奇心,也来自于他乐于协作的精神。他既是出色导演、商业奇才,也是友善的合作伙伴。

很少有好莱坞电影制作人能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更成功,更没有哪个人拥有他那样的影响力。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斯皮尔伯格不仅改变了电影制作技艺,也影响了好莱坞的产业模式,他的制片手段几乎成为好莱坞顶级大片们的生产样板。

仔细观察这位影界巨头的业绩,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他那些获得极大商业成功的片子,甚至也不是那些“经典”之作,而是他在其他电影人身上以及对整个好莱坞产生的影响力。

【少年英才 锋芒初露】

比较令人费解的一点是,尽管生在一个电影导演在影视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刚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斯皮尔伯格却在电影、电视圈间游走不定。这一时期,他执导了电视剧《夜间画廊》、《维尔比医生》等,这些作品具有实用主义的视觉风格。而斯皮尔伯格初期的电影如《飞轮喋血》、《横冲直撞大逃亡》等虽说不乏艺术性,却没有体现出他的同辈斯科塞斯和科波拉片中那种鲜明的个人特征。即便如此,犹如“暗夜中的萤火虫”,斯皮尔伯格的才能还是很快被敏锐的业内人士发现了,《横冲直撞大逃亡》上映后,《好莱坞报道者》评论称,“一颗导演界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1968年刚为环球影视工作时,斯皮尔伯格不过22岁,是这家好莱坞大公司最年轻的长期签约导演。仅仅6年之后,他就拍出了当时的“史上最卖座影片”《大白鲨》。在这成功背后,是斯皮尔伯格一路扛下来的预算超支等种种制作压力,而这部片子的制作与发行方式也成为现代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蓝本。《大白鲨》的制作费高达900万美金(在当时这绝对是个大数目),然而不到两周便收回了成本,并且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持续不断地盈利。

截止到2013年6月份,《大白鲨》的全球票房收入达到了4亿7千零70万美金。但更重要的是,它转变了好莱坞的电影发行策略:与传统的在不同城市逐步有计划地点映以积累口碑不同,斯皮尔伯格发明的新方式是在同一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占有院线排片率(大范围上映),事实证明这种新模式回报巨大。

【商业奇才 多元探索】

斯皮尔伯格与乔治·卢卡斯

尽管像《一九四一》这类片子的商业成功被并不上佳的评论所折损,普遍被认为远远不及他的那些“经典电影”,但斯皮尔伯格操持商业片的能力确实非同一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的合作始于《夺宝奇兵》,之后,他们的这部向三四十年代冒险片致敬的电影便衍生出一个具有垄断性的系列,包括3部续集(另有一部在筹备中),一部电视剧,以及大量的文学及游戏周边产品。这对老友既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是彼此有力的竞争对手。

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取代《大白鲨》成为当时的“史上最卖座电影”,1982年斯皮尔伯格又凭借《外星人E.T.》全球7.92亿美金的票房将之追平。这一时期斯皮尔伯格的两部片子至今仍然值得被研究,对于那些想要拍出富有娱乐性合家欢电影的制作人们也依然有启发性——不仅是在影片概念上,也在如何执行上。

而从斯皮尔伯格漫长的职业生涯来看,他最令人赞叹的天赋之一在于,总能将自己的想法与那些能激起广泛共鸣的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比如《夺宝奇兵》,独特的创意加上现代的电影制作手段,更不用说他高超的叙事技巧与角色成长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童年经历,也让他将“失落”、“友谊”与“自我发现”这些主题融合于这个奇幻探险故事中。

在这之后,斯皮尔伯格开始探索一些更严肃的主题,同时进行了更多样化的尝试:除了《夺宝奇兵2》,还有参与制片的、由乔·丹特执导的《小魔怪》(因为该片阴暗暴力的风格被定为PG-13级)。而《紫色》、《太阳帝国》标志着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生开始从好莱坞卖座导演之一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紫色》为斯皮尔伯格带来了第三次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以及第四次最佳导演提名。1989年,他拍了《夺宝奇兵3》。之后,他还拍了《直到永远》和《铁钩船长》,不过和他以前那些“现象级”电影比起来,这两部片子在商业上和口碑上的收获都处于中等水平。

【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对于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师来说,自己的纪录只能自己去打破。图为他在《侏罗纪公园》片场。

1993年,斯皮尔伯格的两部风格题材迥异的片子《辛德勒的名单》和《侏罗纪公园》上映,引起轰动。前者使得他首次捧回最佳导演小金人,后者则刷新了他本人创造的纪录成为“史上最卖座电影”。

《侏罗纪公园》至今依然是电脑特技动画制作的衡量基准。而这部片子与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2》一起,开启了电影制作的CGI时代——这一趋势有时使电影变得更好,有时则使它们变得更糟。

在拿到奥斯卡小金人之后,斯皮尔伯格回归家庭,与家人们度过了一段温馨时光,之后便开始投入另一个全新的挑战:运作一家电影公司。与杰弗里·卡森伯格、大卫·格芬一起,“三巨头”共同打造了大名鼎鼎的梦工厂。除了斯皮尔伯格1998-2008年间的影片,梦工厂也发行了数不清的其他导演作品。尽管之后公司股权几经变动,并且显现出愈发浓厚的商业化倾向,但它依然开辟了一片富有创意的新天地。

运营公司的同时,斯皮尔伯格也没有停止对电影的探索。接下来的几年中,他不仅拍了《侏罗纪公园》的续集《失落的世界》,还拍了一部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后者使得他再次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杯收入囊中。这部片随即影响了后续好莱坞战争题材影片的制作技术以及叙述语调。2001年,斯皮尔伯格还完成了与已故的老友库布里克合作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

2002年,斯皮尔伯格创作了根据菲利普·K·迪克同名小说改编的《少数派报告》以及具有真实人物原型的影片《逍遥法外》。2004年则有《幸福终点站》。2005年的两部片子《世界大战》和《慕尼黑惨案》更是值得一提。前者改编自H.G.威尔斯的小说,不仅再次收获了很高的票房,而且也给了他可以利用科幻背景去探索类似911事件这类沉重主题的机会。而后一部电影根据1972年的真实恐怖事件改编,在《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再次让犹太裔的斯皮尔伯格有机会审视自己民族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这部片子也是导演本人拍过的最黑暗、情感最复杂的电影之一。

斯皮尔伯格与彼得·杰克逊

总之,新千年初始的几年里,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领域的探索可以说是完全无拘无束、非常自由的,以至于尝试了那么多风格题材大相径庭的片子。他更新了自身的视觉及叙事手段,以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素材。在这过程中影响了当时的电影美学。

与长期合作的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一起,斯皮尔伯格打造了自己影片中极度鲜明、特别有“电影味儿”的视觉风格,同时又不会损害人物情感的真实性。至此,斯皮尔伯格的影片制作观念已经深深地植入好莱坞,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导演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追随他的足迹,制作出了一批深受他那些巨作影响的电影。

斯皮尔伯格与众多受他启发的导演们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从《丁丁历险记》一片的制作中看出来,这部电影集合了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埃德加·赖特等一大帮名导。而斯皮尔伯格与乔治·卢卡斯这对老搭档2008年再度合作《夺宝奇兵4》也依然收获了不俗的商业表现,尽管评论圈反响不佳,尤其是这对老顽童设计的“印第安纳·琼斯蹲身一只电冰箱躲过核爆”的脱线桥段让不少观众接受无能吐槽不止。

【老骥伏枥 前途漫长】

尽管从影超过40年,斯皮尔伯格并未停止自己的创作脚步,近年来他还有很多计划,包括一部关于马丁·路德·金的传记片;根据丹尼尔·H·威尔逊著作改编的《机器人启示录》等,这显示出他依然没有失去那种可贵的好奇心与热衷创造的活力。

当然,基于当前文化风潮更迭的速度,这位传奇导演接下来的电影作品是否还能像自己的旧作那样影响巨大——比如像《大白鲨》那样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像《侏罗纪公园》那样更新人们的观影体验,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以强有力的故事打动、治愈观者的心——还需要拭目以待。

但不管怎么说,斯皮尔伯格的影史地位已经毋庸置疑,他对好莱坞影响不仅不证自明,并且早已融入电影工业的血肉中,在未来许多年里将继续影响好莱坞电影的构思、生产与发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