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流到哪里「河流到哪里说到哪里松太加的伦理与救赎世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59更新:2023-04-10 16:28:51

专栏:藏地电影新浪潮

作者:白云苍狗

第三章 “藏地新浪潮电影推荐”,精选三部不同导演的电影,以影评的方式推荐给大家

第一章“西藏影像史” 回顾:

西藏影像史:从喜马拉雅影像到藏地电影新浪潮(上)

西藏影像史:从喜马拉雅影像到藏地电影新浪潮(中)

西藏影像史:从喜马拉雅影像到藏地电影新浪潮(下)A章

西藏影像史:从喜马拉雅影像到藏地电影新浪潮(下)B章

西藏影像史:从喜马拉雅影像到藏地电影新浪潮(下)C章

第二章“藏地新浪潮释义” 回顾:

藏地“新浪潮”:高原影像“集体主义”—2016:开端

藏地“新浪潮”:多元互视与传统创新—2017:嬗变

第三章“藏地新浪潮电影推荐”回顾:

藏地新浪潮电影推荐:“塔洛”魔方

影评|《河》:流到哪里,说到哪里

正文:

仅仅从名称带来的感知,松太加这部名为《河》的作品就延续了《太阳总在左边》的诗意扩张与想象空间。

但同样是涉及家庭、伦理与亲情,并带有藏地特有宗教救赎感的作品,《河》比起处女作,无论是在叙事节奏、镜头语言还是意象表达上,都有了质的提升。

许多评论都说:它主题深远,充满张力。

2015年7月,西宁First青年影展,导演带领剧组高原首映,我有幸坐在观众席中。

早在今年年初,该片已在柏林电影节举行了全球首映,不久之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它一举拿下了“亚洲新人奖”最佳女主角。

获奖者是9岁的央金拉姆,她无疑是整部影片的灵魂所在。

《河》海报

三年前,央金未满6岁,演绎一个已过哺乳期却仍未断奶的女孩。在女孩的眼里,即将降临人间的弟弟或妹妹,对她来讲是一次潜在的“威胁”——他或她将夺走父母的宠爱,而自己的父亲,性格倔强而孤僻,对于母亲和自己,时常非常粗暴,母亲抱怨父亲对待家庭和公公的态度和方式,但仍然尽力维护着家庭的和睦。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然而如果叙事仅仅至此,将不过只是一次把背景移植到藏地的普通家庭悲欢。

它显然还想表达更深的层面。

女孩央金的童年似乎并不快乐:她被同龄的孩子欺负,也隐隐感觉着家庭裂痕,她开始竭力向怀孕的母亲讨要奶水,将求子的天珠埋到鼠洞里,试图借此宣示自己仍然父母最宠爱的唯一的孩子,借此去除莫名的不安全感,然而所有这一切情绪在大人眼里仅仅是撒娇和任性的表现,她的内心世界,无人体会。父亲格日心中有道难以抚平的创伤:关于自己的父亲对待母亲和家庭的“自私与绝情”,他的人生行为似乎注定被这道心结所左右,而自己的父亲,重拾中断的修行多年,尽管变迁的社会运动让他经历了还俗与出家的无奈循环,却在世俗亲情的处理下,留下了最令人遗憾的一笔。就是这些有名无名的烦恼,让他们无法察觉到内心深处的相互热爱,但是天然的血缘亲情,又让彼此无法真正疏离,“一家人各自沉陷在自己内心的阴影中,互相隐瞒和诉说谎言变成了唯一的出路。”一条有形的河阻隔着家庭“正常”伦理,一条无形的河却始终流淌着血脉亲情。

《河》剧照

以河流为线索或意象来表达成长、亲情与伦理的影片,并不罕见。台湾导演蔡明亮曾经用《河流》,将一个家庭的灰暗、苦闷与挣扎的混浊不清状态表达得压抑而完美,美国影片《大河之恋》将跨越几代的夫妻、父母和兄弟之间的互动与疏离,书写成一部感情饱满的家庭史诗,另一部《神秘河》,则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内心的自我与审判表达的淋漓尽致……

《河》,是发生在另一种文化地理背景下的故事,在整体意象表达上,它显然有着自己的情绪。冬春之际,青海同德大草原冰雪仍存,父亲格日执意要全家搬到牧场,草原广阔悠远,央金家唯一的一顶黑帐篷孤独矗立其间,影片孤寂与清冷的基调由此产生,通往央金爷爷修行洞的冰河将融未融,难以跨越,是家庭关系的具象折射。常常被定格的央金的眼神里,有一个看不透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大,仅仅是围绕父母、爷爷、小羊与草原的错综复杂关系,就足够让自己苦闷不解,莫名忧伤。她没法考虑和思考,修行真的意味着舍弃深爱过的所有一切吗?红尘与世外的界限,究竟是模糊还是清晰?父亲与爷爷,似乎永远纠缠于见不见面的问题,可是自己,明明觉得爷爷和蔼可亲,而且给的苹果很甜很香!还有,妈妈肚子里的孩子,真是天珠带来的吗?她的奶头变黑了,就真的会死吗?自己还期待青稞地里种下的小熊,明年能长出新的来给爷爷呢!

小主角央金是影片的灵魂

在我看来,用孩子纯真的明眸,去叙述一个充满隔阂的成人世界,是整部影片最具张力之所在。除此之外,父亲格日试图创造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却无法逃离世间伦理关系,母亲再次怀孕,新生命即将到来,然而旧世界仍在延续着往昔的“秩序”,这样的对比让人心沉压抑,而那条小小的浅浅的草原上再常见不过的河流,成为

{!-- PGC_COLUMN --}

最大的隐喻所在,在最后冰雪消融的一刻,春暖花开季节真正的到来。

不紧不慢的叙述考验着浮躁年代的观影耐性,母语和本色的表演将观者代入独特的场域,内敛温暖的结局让人情绪得以释放,加上充满质感的镜头与音乐,在排满《捉妖记》与《煎饼侠》的“缺氧”影院里,这是一次安静而美妙,富于营养的观影体验。

在藏地的导演群体中,松太加是备受关注的一位创作者,笔者在一篇梳理藏地影像的文章中,将他与万玛才旦等人,列为藏地影像“新浪潮”的中坚力量。(参见本专栏第一章内容)

《河》影片呈现诸多隐喻

然而从《静静的玛尼石》,也许从《最后的防雹师》开始,这些本族导演的创作似乎都遵循着一定的范式,这种范式表现在:广阔的青藏高原是故事发生的不二背景地;或多或少带着宗教救赎感的故事情节;往往以本土演员为主的表演取向(包括当地方言);缓慢内敛沉稳的叙事节奏;写实但包涵文艺腔调的镜头语言……他们无疑对突破以往“猎奇”与“歌颂”式的以满足外界想象和意识形态需要的影像视角,作出巨大贡献,不断出现的本族叙事作品让人逐渐认识到,在这块广阔的地域上,既然文化是多样并存的,社会是开放相通的,那么由个体或家庭组成的生活也必然互不相同,结构复杂,这片土地拥有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与其他社会语境相比,别无二致。

正如松太加在放映后所说,我想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爱、人性,我想祛除的,是人们一提及高原,就必然产生的单一、雷同的刻板印象。

尽管如此,我仍然担心,藏族导演群体们迄今表现出来的某种相近或类似的影像风格,会不会不免让人逐渐产生一种新的惯性认知?

著名藏族导演:松太加

注:2015年7月,与本片导演松太加偶会于西宁影展,该篇观后首发于“拉萨民间影像展”。

感谢关注iTibet推出的首个专栏:“藏地电影新浪潮”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