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恋》「大河恋艺术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94更新:2023-04-10 16:30:27

2018年《小偷家族》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金棕榈奖,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边缘家庭,每个成员都是被这个社会所遗弃,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这个家庭中都找到了归属感。这篇文章中要介绍的电影《大河恋》同样是家庭电影,不同于是枝裕和的社会视角,《大河恋》将焦点放在了个人的性格发展上面,这点在美国文化中是极为典型的。

看完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热泪盈眶,尤其是对于多子家庭,电影中的人物光影一定会唤起许多成年人对成长的回忆——有关于兄弟姐妹、有关于父母。

《大河恋》中的家庭是一个养育了两个男孩的四口之家,电影虽然以老大诺曼为主视角回忆他的家庭故事,但主角实则是老二保罗。在我看来,保罗的家人们就像是一团温暖的海绵,纵使他身上有许多的艺术家“毛病”,但这团海绵始终呵护着他。保罗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受到的关怀和爱护却是许多人漫长的一辈子都享受不到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的主旨,那应该是“艺术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在保罗临死时,父亲这样说,他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就像一个仙胎降临于这个家庭,当他长大成人后,自然不愿受到凡人间的礼法和约束,因此会做出一些脱俗的事情,性格上也比常人更加敏感。世界上天才几乎都是如此,保罗也不例外。

只不过,仙胎也分两种,一种是后天成为天才,一种是泯然众人,天才和白痴有时候只有一念的间隔。

类似保罗这样的艺术人性世间不乏少数,只不过像梵高、莫扎特、达芬奇这些人,无论他们人生如何不幸,唯有一件幸事,就是名传千古。可也有一些天才们与这些伟大的人物相比非常倒霉,身上独具艺术性格让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的责备下成长,待长大成人之后,因为他们的天才面不被世间接纳,天生敏感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最终走向灭亡。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寻找归属感,对于这些“怪胎们”来讲,世间对他们的不认可显然让他们得不到这种归属感。

保罗当然属于后者,有艺术家的病,但没有艺术家的命。他不擅长文学、美术、音乐,有趣的是他擅长钓鱼。小时候保罗说出的那句理想——长大要做个职业钓手,看似一句与众不同的简单玩笑话,其实已经注定了他后来的悲剧命运。毕竟这世界从来没有一种职业或者艺术叫做“钓手”。

导演如果仅仅要表现性格上的艺术,他大可以拍部莫扎特传记,电影重点其实在于艺术人性下的深情底色。当我们看到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一个循规蹈矩、一个离经叛道,放在其他家庭或许早就吵的人仰马翻,可这个家庭并没有任何不和谐。保罗于家庭也好,还是家庭于保罗也罢,他们都给予了彼此最温情的包容和呵护,我们会深受感动。

保罗的确染上了酗酒、赌博,最后因此死于非命。他的父母也在自责,可他们作为基督的忠实信徒,最是明白,给予保罗爱就是最大帮助。保罗短暂的一生是他的宿命,这不是谁能改变得了的,用电影中的台词,这叫做“天恩”。

我们平凡人家尚有种种矛盾,而保罗这种品性放在其他家庭或被视为“逆子”,打动我们之处在于,面对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孩子,家庭成员流露的反而是相反面——温情感人。正因为导演对保罗家庭进行了于世俗看法截然不同的处理,所营造的深情底色才让我们潸然泪下。

我所谓的“艺术人性下的深情底色”具体来讲,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回忆中的乡土底色

电影伴随着小提琴的温情音符将我们带入到了一个美国小镇,一张张泛黄的陈旧画面,开始将那些已然过去的事情铺陈开来。童年的笑容、泥泞的乡间、来往的马车、偶过的印第安人,等等元素构成了诺曼回忆的光影。于是,诺曼开始讲述那些有关于他成长的故事。

电影为何名做《大河恋》?我想,用艾青的一句诗来回答最为贴切,“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在电影尾巴处,诺曼垂垂老矣,却仍旧在儿时的大河旁掷线钓鱼。斑驳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枝桠,撒在哗啦啦的流水上,这副光景曾经在童年时出现过,在青年时出现过,只不过那时还是父子三人,此时只剩下诺曼自己,物是人非。

导演用“大河“这一具象对电影叙事做了简单划分——童年、青年、老年三种大河边的钓鱼场景,以此来展开不同阶段的故事叙述。我想记忆其实是有引线的,当我们站在一座桥上,可能会回忆这座桥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而电影中的引线正是”大河“这样具有乡土味道的具象,将诺曼的记忆串连起来。

父亲的温暖底色

诺曼的父亲是个牧师,在电影伊始,父亲读《圣经》时一本正经的样子,导演貌似要给我们展现印象里一个牧师该有的刻板。但整部电影看完之后,细细想来,父亲身上有一个牧师该有的虔诚,但并没有这种刻板。相反,他对孩子的教育紧驰有度,甚至有时候十分宽容的。

就像许多家庭那样,父权至上,但在诺曼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却做到了恰到好处。我想,在电影结尾处弟弟保罗因为赌钱被人打死,作为观众的我们并没有苛责父亲教育失职,其原因就是如此。

在孩童时诺曼喜欢写作,父亲教他写作要简洁,便让他一删再删。我很容易误以为父亲是个循规蹈矩的家伙,却没想到写好了之后,又让诺曼丢在垃圾桶里。这说明父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非像其他家长抱着一种对孩子的虚荣心,只要孩子有点成就,拿着就四处炫耀。

另外一方面,弟弟保罗从小便表现出艺术家的毛病,对固有形式的抵触和破坏,以及自己的再创造。

小时候大家都吃麦片,保罗死活不吃。最终僵持不下,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选择了妥协。他让全家人跪下祷告,感谢天恩,这更加说明他的教育理念开放。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一个是个乖乖男,一个则是个“破坏王”,两种孩子父亲都予以了最大的关爱,因材施教。

青年时父子三人一块儿钓鱼,保罗出乎意料地没有按照父亲教给他的钓鱼法则去做,而是自己另创了一套钓鱼法则。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开心地背着鱼篓离开了,他还说自己今天是个格外幸运的人。我想,结合保罗小时候不吃麦片的特点,这个时候父亲已经知道,保罗这孩子身上的艺术性格。

在这种温情教育底色下成长起来,保罗是快乐的。只是成年之后的他陷入了迷茫。记得他小时候说过,自己要做个“职业钓手“,可惜这个世界有音乐家、美术家、文学家,等等艺术家,就是没有“职业钓手”这一艺术。

保罗仍旧在锤炼他的钓鱼技巧,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他人生中的迷茫无措,但是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赌博、酗酒,犹如一匹野马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奔驰。假如他喜欢的是音乐,或许成为音乐家,受到大家的认可,他会过得舒服一些,找到归属感。可他偏偏艺术天分在于“钓鱼”,这似乎并无人在乎。这种没有归属感的生活,让他一度低沉。

父亲在早年时看到了保罗身上的艺术性,是开心的;可后来这种艺术性格让保罗走向毁灭,父亲又是沉痛的。对于保罗赌博、酗酒,父亲有许多理由责备,可他没有这样去做。在一次一家四口吃饭时,保罗正说笑着却忽然起身离开,全家人都非常失落。可见父亲知道他要去赌博了,但没有公开批评。

我想这就是爱吧,但不是溺爱。因为父亲是了解保罗的,他知道保罗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自己若是参与他的私生活,帮他也好,责骂他也罢,只能增加他这段迷茫期的痛苦。

在保罗离世之后,父亲是自责的,认为自己没有帮他。可我想问的是,什么样的帮才叫帮?当保罗外出时,父亲把保罗臭骂一顿,这真的有效吗?也许保罗父亲最清楚自己的孩子,对于保罗敏感的性格,骂他只能导致保罗的加速灭亡。

电影借由保罗表达了人生在世的宿命感。生活中面对周围亲人朋友,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苛责,无论生命多么短暂,这一生都没有白活。

诺曼的关怀底色

整部电影中,导演在表现弟弟保罗放肆不羁的性格特点时,总在时不时地给出哥哥或忧心或欢喜神情和眼神。

在他们小时候,弟弟保罗冲上去和别人打架时,哥哥诺曼不假思索地上去替弟弟打。保罗和诺曼去看舞女时,弟弟跑出去给舞女跳舞,诺曼赶紧将弟弟抱走。

在他们长大以后,保罗提出要划木船冲浪,在所有小伙伴不愿意随他下水的时候,他将目光移向了哥哥诺曼。看得出诺曼其实并不愿意下水,但是在弟弟脸上笑容逐渐消失时,哥哥微微一笑,将衣服脱下来,因为他不想让弟弟失望。后来二人因为此事被父亲责罚,弟弟称自己一个人承担,哥哥诺曼终于爆发出来。

这次是他们兄弟之间一生中唯一一次打架,有人认为是哥哥不愿弟弟承担后果,在我看来不是这样。其实哥哥在冲浪游戏开始时,对弟弟就有担心,在陪同弟弟回家后,受到父母责备,他立刻意识到了后果的严重性。他怕弟弟不听话受伤害,可他又不知该如何责备,所以才大打出手。

在《小偷家族》中信代对捡来的友里说,不要相信那些人和你说,打你是爱你,爱你就应该抱着你。这部电影中同样如此,爱不是责备,而是舍不得责备。

在诺曼从大学回到家乡时,弟弟已经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可他身上任性的孩子气,仍旧让诺曼忧心忡忡。

在保罗找了印第安女友时,诺曼便开始担心了。后来因为这个女友保罗进了监狱,诺曼将他们接出来时,他沉默地开着车。弟弟没有做错什么,他无从责备,只是弟弟这种不羁的性格让他对保罗的未来充满疑虑。正如他所忧虑的那样,这一天还是来临了。所谓长兄如父,对于保罗死的自责想必哥哥诺曼不比父亲的少。

保罗爱得回馈

面对家人的温暖备至,保罗做事也考虑家人感受。在哥哥诺曼离开家乡后,保罗一直生活在父母周围。他读大学,以后找到记者工作,几乎都在家乡。一方面是他对家乡的留恋,另外一方面他明白,哥哥离开家乡,照顾父母的重担就落在了自己身上。

在电影片尾处,诺曼同保罗说,和自己一块儿离开这里,到大城市去,并告诉他城市里有多诱人。导演只给了保罗一个背影,长镜头下,十分心酸。我们可以猜测保罗所想,如果自己同哥哥都走了,父母给谁照顾?保罗拒绝了同哥哥去大城市的要求。哥哥不在家的时候,保罗陪着父母,他是家里的开心果,两位老人因此不会感到寂寞。

于此同时,对于哥哥,保罗同样心有关爱。在哥哥找了杰茜作为女朋友之后,保罗其实是很不喜欢杰茜这个女孩。一方面她有个荒唐的哥哥,另外一方面,因为杰茜哥哥的错误,杰茜还把保罗和诺曼兄弟二人误会了。只是哥哥喜欢,保罗唯有佯装欢笑,还陪杰茜哥哥去钓鱼。

至于保罗后来赌博欠债,他不愿意告诉哥哥和父母。他宁愿一个人承担,也不愿牵连家人,让家人担心。基于此,他也没有选择让家人同他一块儿渡过难关。理由当然很简单,因为爱,宁愿自己伤痕累累,也不愿让家人失望,不愿让家人受半点伤害。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团暖暖的海绵,虽然对海绵中心的保罗有所挤压,但满溢关爱,于此同时,保罗向周围扩散的也是温情。

​在看这部电影中,我们不禁在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家庭中什么最重要?是将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样子重要,还是给予孩子关爱重要?我想在现实社会中,许多家庭可能都选择了前者。相信如果保罗生活在许多现代家庭中,一定会被塑造成一个“逆子“的反面典型。《大河恋》这部电影虽然时过二十年之久,电影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仍旧值得现代人去反思。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