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的电影「红色故事和精神成为新主流电影发展必由之路例如八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94更新:2023-04-10 17:03:44

根据近几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和口碑的表现可以看出,类型化探索是新主流电影必由之路。“类型电影在形式上注意对观众趣味的认可,注重模仿既成的艺术经验”。

好莱坞电影的创作从迎合观众的审美出发,在大量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效果以及精美的商业包装。

从“好莱坞”到“新好莱坞”,又衍生出更多类型种类,形式也从单一类型走向多元类型融合,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核心价值是隐藏在表层叙事底层的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善之中心”。“这是一种符合大众伦理以及人之常情的价值观与人道主义情怀。”

学者郝建提出:“现存的观念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要予以认同的,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共同伦理以及商业社会无形的心理契约。”

反观中国新主流电影,早期电影中反映出的问题是创作者没有认识到类型化建构的精髓,总是试图在影片中呈现出更多、更复杂的主题,违背类型化创作的规律,甚至出现价值观混乱,导致类型化程度不高,在国内外的接受程度非常有限。

2017年后新主流电影在类型化创作更加成熟,形式上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类型,尝试不同类型元素之间耦合的可能性,因此在电影中呈现出多种类型元素解构、互补的特征。

电影工作者认识到类型片要遵循“善之中心”的人类共同价值表达,赋予影片更多人文情怀。最后,将观众很难察觉的时代性与民族精神耦合,引发个体对社会身份的认同以及对“爱国主义”的询唤。

学者陈旭光指出,类型的融合并不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一种“类型加强”,“仅仅是叠加,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打类型有机统摄的话,不可能达到“1 1>2”的效果”1。

当下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建构,除了主旋律电影经久不衰的红色革命历史类型外,比较明显类型融合分别以战争类型为主、以灾难类型为主、以喜剧类型为主、以体育类型为主4个类型。

红色革命历史类型:深度情感的记忆书写“红色”二字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沉淀下来的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塑造革命先烈的可歌可泣民族气节;代表中华民族不惧困难的决心和自强不息的动力。

时至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红色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早期红色革命电影的创作存在着说教式的语言、脸谱化的英模人物、单调乏味的情节设计等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红色电影总是承载着中国人的深层情感和记忆,以往历史中,红色电影时常成为激发国人爱国热情的重要工具。

当下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对类型片手法的借鉴并在形式上呈现出的类型片的样貌,可以说是新主流电影的一种通约的共识。在现代社会,红色革命电影亟需新的类型化策略实现突破,相比与在影片中回忆过往的一段沉重的革命历史,观众更青睐于电影中讲述的精彩的革命故事。

因此,新主流电影在处理红色革命电影的传承问题时,将革命故事的书写放置在严肃的历史事实之上,在此基础上虚构出一系列即符合现实,又富有戏剧性的,能够动情动人的故事情节,使革命历史的讲述摆脱单调乏味,既尊重历史,也注重人文价值的表达,获得了主流观众的认可。

另外,在视听元素以及人物塑造方面,同样需要向类型化的方向转变,使红色革命历史电影能够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中获得更好的传承。

经过不断地商业化探索,红色革命电影也取得长足进步,从2014年电影《智取威虎山》开始,主旋律电影开始摒弃说教式语气,摆脱传统创作观念的羁绊,采用商业类型片的方法来拍摄、宣发、营销,创作出了围绕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创作的《长津湖》《金刚川》《狙击手》。

讲述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88师士兵抵抗日军进犯上海、奋战四日四夜的英勇事迹的《八佰》等影片。这些革命战争影片在形式上不落窠臼,表现出良好的商业化品质,展现出战争类型的特点。

影片向观众叙述了一段真实的革命历史,配合特效技术实现对恢弘壮烈的战争场景的真实还原,在情节设置上巧妙设置多个转折点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在叙事视角上取消了全知镜头,同时遵循类型片的经验,注重对人类通过情感的关注,将情感元素融入其中,如:《八佰》中,士兵给家里寄照片的情节,以及面对照相机时对亲人朴素而真切的表达;《金刚川》中士兵之间的革命友情的真挚表达等等。

这些情节设计使影片在温情与壮烈之间创造了巨大的冲击,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除了上述宏大的战争叙事,新主流的红色电影另辟蹊径,从微观角度切入,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叙事的过程中注重情节的起承转合,注重用细节的刻画加强了情绪的渲染。

如《我和我的祖国》,创作视角独特,用几个小事件反映出中华民族深厚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传达主旋律,7位导演分别选取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瞬间单独创作,尝试与爱情、喜剧、体育等不同元素融合,对历史的建构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前夜》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从升国旗的细小环节反映人民齐心协力的决心。《相遇》选取原子弹研发事件,由于研发工作具有保密性,科研人员最终在国家利益与个人亲情之间选择前者,影片在忧伤的情绪中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绪。

其他几个故事分别呈现了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北京申办奥运、神舟飞船顺利着陆、抗战70周年阅兵的精彩瞬间,用丰富的细节刻画不断渲染爱国情绪。

在电影《红船》中,以“红船精神”为纲,全方位呈现共产党诞生的宝贵历史;在《1921》中讲述了一代共产党人以爱国为己任,促成中国共产党政权成立的故事;在影片《芳华》中,将革命历史与动人的爱情结合,让观众体会到那段动荡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沉浮。

这些贴近社会的现实主义的历史题材虽然没有令人的震撼场面,但其特点就是以小博大,见微知著,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唤醒大众的深层爱国主义情绪和民族记忆,最终呈现出类型化的美学样式。

类型化创作为红色革命电影能够更好地被大众接受找到突破口,这种形式契合主流大众的审美趣味,与青年观众形成对话关系。新主流电影的红色革命题材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用优秀的事迹激励人。

通过这种商业化途径,通过生动的视听语言回顾并反思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中国的革命历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传承下去,通过类型化的商业化途径,亦能够建立起普遍的民族价值认同,让一代代中国人缅怀历史,完成深层情感记忆书写。#头条群星10月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