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红军会师时有4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58更新:2023-04-10 19:34:38

#历史开讲#

1935年6月,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阶段性的成果,并没有让红军面临的革命形势好转,反而催生了更为恶劣的后果。

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妄图带领军队南下,与中央红军分庭抗礼,另起炉灶。张国焘妄图分裂党内结构,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在中央红军队伍当中,竟然有四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他们与此人并未产生直接的利益联系,而且还是一直跟随着毛主席的嫡系部队。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四个人为何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们四人最后的结局又会是如何?

党内分裂,逆流而为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打响之前,党内关于抵抗国民党反动派攻击的行动有了分歧。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应该迂回行事,避其锋芒,不与敌人短兵相接。

可另一部分人却认为,我们应当与敌人硬碰硬,拼个你死我活。很显然,毛主席的主张在当时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可惜主席受到了党中央部分人员的排挤,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启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1935年6月,历经千辛万苦,主席所领导的中央红军终于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件事情在长征路上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所有红军战士都因此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可人人都没有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等待着他们。

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提出了与毛主席北上抗日完全相反的主张。

毛主席认为,我们应当继续按照既定的计划向北行进,并且在北边实现部队集结,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

可是张国焘却认为,红四方面军应当南下,以天府之国为核心,在混乱的革命局势当中寻求缓兵之计。

平心而论,他所谓的南下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南方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都比北方丰沛,所以军队南下,或许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补给,我们也能借此而顺利度过资源紧缺的难关。

但是,他确实也有自己的私心。

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之时,红四方面军足有近8万人,而且兵强马壮,精力充沛。但相比之下,中央红军的状况要更糟糕一些。

由于沿途一直在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所以中央红军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不少战友都牺牲或者身受重伤。能够胜利到达会师地点的人群,也大多精疲力尽,精神高度紧绷。

很显然,红四方面军的状态比中央红军要好上许多。

正因如此,张国焘的欲望才会不断膨胀。他想带领红四方面军南下,以四川为据点,建立新的党支部。其所作所为,无异于从内部分裂我党。

毛主席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他一边安抚张国焘,一边命人做好战斗准备。无论如何,党内分裂的情况都绝对不允许发生。

以毛主席为核心的集团与以张国焘为核心的势力,迎来了正面对峙。

红四方面军中,自然会有将领支持张国焘。可让毛主席没想到的是,他所带领的中央红军嫡系部队,竟然也有四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

这第一个人,名叫李卓然,对于毛主席来说,李卓然是一位雪中送炭的朋友。

革命开始之时,李卓然一直在苏联进修。1929年,他才从苏联回到国内,正式投入到革命浪潮之中。

所以,他有着双重身份,既是苏联共产党的党员,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而且,由于他在苏联的学习和斗争经验丰富,所以回国之后,他也颇受主席的器重。毛主席常常寻找机会与他单独相处,共同探讨中国革命的未来,探讨新民主主义的出路。

对于毛主席来说,李卓然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对象,也是他很欣赏的一位战友。

在第五次反围剿正式开始之前,毛主席因为排挤而赋闲在家,正处于工作生涯的最低谷。这时候,某些懂得察言观色之人,总会刻意远离毛主席。

但李卓然不一样,他并不顾及他人的看法,只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始终支持毛主席,所以我行我素,经常来到主席家中,与主席交流工作问题。

有人明里暗里提醒过他,可他却不以为然的说:“我们革命工作者,绝对不搞个人崇拜。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只跟我认为值得相交的人来往。”

在那种艰难的情况下,李卓然对毛主席的支持,无异于雪中送炭。所以在之后的工作生涯中,主席也始终对他感恩在心。

张国焘南下失败以后,他并未再继续留在中央红军的嫡系部队当中。他选择参加西路军,过着最为艰苦的斗争生活。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也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一再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

之前,他正是因为听信了张国焘的谗言,误以为南下是对工农红军最好的出路,这才支持此等小人的。

毛主席对他颇为了解,所以也能体谅他当时的想法。在李卓然返回延安之后,主席与他交流了一天的时间,帮助他走出了过去的阴影,也让他在革命工作当中重新树立起了自信。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也在毛主席的指派之下负责总政方面的工作。

毛主席害怕李卓然因为过去的事情受到牵连,还在他退休的时候专程做出干预,要求相关人事部门的同志客观考量李卓然过去的付出,并给予了他正部级的待遇。

与他相同的,还有另外三位将领。

资深党员,判断失误

第二位支持张国焘的将领,名叫何长工,与毛主席有着多年的友谊。

何长工与主席相识于微时,并且也比大多数战友入党的时间更早。1922年,共产党成立一年之后,他就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

他和毛主席在一起经历过许多事情,他们共同投身国民大革命,又共同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刺。

在中共中央作出武装夺取政权的指令之后,他也始终站在毛主席的身后,支持主席开展秋收起义,并协助主席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他是最早的老革命之一,对毛主席来说意义重大。

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才会因为何长工的选择而难以置信。

他本以为跟自己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战友,一定会坚定的站在自己的身后。可没想到,何长工竟然选择支持张国焘这个“司马昭”。

对此,何长工给出的解释是:“我们现在如果继续北上,只怕有战友们都会死在半路上。大家没得吃,没得穿,斗争该怎么开展?如果我们先迂回一点,去南边积累一些资源,或许未来会更加容易。”

他所想到的,正是张国焘给出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可他想不到的是,南边正是国民党反动派严密部署的区域。工农红军一旦南下,必定会遭到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到时候,我们或许连革命火种都无法保存。

不过毛主席也知道,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像张国焘一样怀着分裂我党的野心,而是真正在为我党的未来考虑。只不过,他考虑的方向是错误的。

正因为体谅他的内心,所以在顺利到达陕北之后,毛主席并未与他计较之前的过错,而是一如既往的对他委以重任。

直到此时,何长工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天真。而得到毛主席的体谅与支持之后,他也不再束手束脚,而是更加自由的在军队当中大展拳脚。

另外一个人,名叫罗炳辉。

罗炳辉所做的错事,比前面两个人更加严重一些。

在张国焘闹分裂的时候,他竟然把一位战友写给朱德总司令的信息传递给了张国焘。就因为这一举动,朱总司令错过了处理张国焘的最佳时机,战友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相比于前面两位战友的站队来说,他是真正从实际行动上支持了张国焘。所以他以为,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后,自己必定会受到毛主席的处罚。

可他没有想到,毛主席竟然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我愿意给你机会,并不是认为你之前所做的事无关紧要。你之前犯下了大错,但我认为你的才能远远不止于此,也希望你能在更加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价值,弥补之前的过失。”

罗炳辉痛定思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当中。1946年,因为积劳成疾,罗炳辉不幸离世。

毛主席得知此事以后,还亲手为他写下了挽联,并亲自前去对他做最后的告别。

传奇英雄,地方主政

第四位支持张国焘的将领,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传奇英雄,邵式平。

对于毛主席来说,邵式平是一位相当值得尊敬的人物。他和方志敏烈士齐名,共同创建了闽浙赣苏区根据地和红十军,革命斗争经验十分丰富。

部队当中的人都尊称他一声邵大哥,毛主席也常常这样称呼他。主席说:“邵大哥是一位文武全才,既能够提刀杀敌,又具有相当卓越的政治智慧。”

就是这样一位让毛主席十分欣赏的全才,却在张国焘事件当中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并未产生过任何恶劣的心思,而仅仅是听信了张国焘的蛊惑,以为只有南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革命进程的进一步开展,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毛主席作为宽容大量的党中央领导人,自然也不会跟他记仇。

不仅如此,主席还在之后的工作会议上力排众议,为他解释,支持他。邵式平铭感五内,对政治工作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出任江西省地方干部,并且任职时间长达16年,是主政省级行政单位最久的一名干部。

而且,他仍然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风格,坚定自己的内心,坚定原则,从不与任何贪官污吏狼狈为奸。

毛主席对他总是万分放心,所以在经济困难时期,主席甚至还代表全国人民向江西求助,并戏称他为“富农”。

这四位高级将领,无一例外,都并没有犯下原则性的错误,只是在是非选择面前被张国焘遮住了明亮的双眼。他们的行为可以被谅解,主席也绝不会与他们计较。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始终愿意以最宽容的心态去接纳所有的同志。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