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是记忆,而留下的才是刻骨铭心的回忆「消失的是记忆但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永恒电影妈妈赏析与杂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02更新:2023-04-11 01:22:44

关于女性电影,黄蜀芹导演曾用这样一句话描述“女性电影就像是一个习惯了做南朝北的建筑,开了东西巷的窗,一扇别样的窗,表现出不同的风景。”

近几年,自《三十而已》开始,以女性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女性编导。

她们从女性的视角和独特细腻的观察运用于丰富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让国产影视作品变得丰富多彩。

前几日特别选择看了电影《妈妈!》,源于一种好奇心:

它凭什么能入围国际电影节?

看过之后虽然不像一些朋友那样感动到痛哭流涕,不过一连数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影片里很多的画面。

于是提笔认真地写下我对电影《妈妈!》的观感,实在是因为不写不快,同时也期待借此平台和有各种观感的朋友一起交流。

它像一篇散文书写着母女间的依靠和陪伴,爱静静地流淌无声胜有声

电影《妈妈!》是一个高知家庭中母亲和女儿两位女性的故事。

它以母女二人相互照顾彼此守护为切入点,讲述了女儿失忆后高龄母亲悉心陪伴用爱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的故事;也是一个虽然平淡如水但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

影片主要人物是女儿和母亲。

女儿济真:大学退休教师并兼职做多种义工。

她生活极简,精细而且有洁癖,未婚。

母亲:外表弱小外加多种老年病,性格倔强,任性,小资偶尔还整蛊女儿的高龄退休教师。

65岁的女儿和85岁母亲同住并一直照顾着母亲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片像一部有温度的记录片,自然又贴切地记录着母女俩和家中唯一的男人(父亲)这个三口之家曾经的一切美好瞬间~温暖而多情。

没有任何多余的卖惨和煽情,却能让观众对两位主要人物即将面临的未来产生好奇而不自觉地和她们共情,为她们的命运担忧。

它又像是母女俩用彼此的守护和爱一笔一笔精心写成的一篇散文,如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

交流,无需多言~特殊的方式特别的爱(手势的运用)

母女两人最常用的交流方式:

用铃铛提醒用餐:

做好早餐后,女儿通常会摇摇铜铃铛来招呼在床头看书的母亲;

用字条表达不满:

如果生气了,两个人也不会吵架,几乎在同一时间用笔写字条并贴在对方能看到的书柜上。

唯有手势是这个家表达感情的共同方式:

母女两人最一致的是打三次响指或用手指轻轻挥动三次,因为这就表示“我爱你”。

‍❤️‍陪伴,无处不在~我时刻都在,只是有时你感受不到(镜头的运用)

妈妈怕痛,怕孤独,女儿来陪伴

女儿失忆后小便失禁、被人嘲讽,妈妈暖心安慰、拼命保护;

满心都是你,用爱的目光陪伴你

影片数次分别以母女二人的视角去看对方,是担心也是关心。

女儿看妈妈的视角:

妈妈看女儿的视角:

每个镜头里都充满了母女彼此间的关心和疼爱。

母爱,无关年龄~

“我想好了,我要做个好榜样给你,要积极地面对生活。”

这个外表柔弱的母亲为了患失忆症的女儿又重新激发起仅存的能量,变得拥有母狼一样保护陪伴在女儿身边。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爱的缩影

这个家中除了对母女间日常生活的呈现,还时刻萦绕着她们共同的思念——逝去多年的男主人公济真的父亲。

他的身影和对母女两人的影响充满了这个家的每个角落。

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相濡以沫

片中母亲没有直接和女儿讲过一句对丈夫思念的话,影片故事情节中的母亲让女儿为她朗读了一首兴万生先生译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你爱的是春天》

这首诗写于1864年的10月,裴多菲向恋人尤利娅求婚的初期。

由于双方的地位悬殊,他们的爱情和婚姻遭到反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恩爱受阻但又恋恋不舍的痛苦心境。

影片没有交代父母亲的婚姻,是否也有和诗人同样的境遇也不得而知。

但老式衣箱里珍藏的结婚证书和白色婚纱看,父母年轻时追求自由恋爱且相互钦慕。以母亲的穿着和举止判断,她多是在优渥家境中长大的。

从她让女儿念的诗句和丈夫爱吃的糖醋鱼等几处都体现了妻子对逝去爱人曾经有多在乎和体贴入微以及过世后的无尽怀念。

女儿对父亲的思念更是无处不在

消失的是记忆,但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永恒

影片对这个三口之家曾经的其乐融融的表达方式是平静的、无声的,处理独到。

作为银幕外的家庭第三个人,父亲没有一句台词,而是分别从妻子(母亲)和失忆前后女儿济真的视角把一个爱国、爱家、爱事业、爱妻女的父亲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不由得联想到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

同样的高知家庭,同样的思念故人,同样温馨的画面……

一个有关灵魂拯救与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的故事

父爱留住了记忆,母爱让愧疚的心得到救赎

女儿济真因为年少无知在特殊年代把父亲拒之门外而备受受折磨!她试图用各种方式惩罚自己:常年吃素;拯救失足少女;做义工以完成自我救赎,但这颗赎罪的心始终无处安放。

父亲在女儿济真的幻觉中出现了无数次,她脑子里存留的是伟大的父爱!即使失忆症状非常严重了,这些幻影却都是曾经美好的记忆。

直到她的身体部分功能丧失,念念不忘的还是父亲。

失忆后负罪感还一直缠绕着她,仍然是她的一个心病。这种愧疚始终深埋在心里隐隐作痛!

她把这个小秘密告诉了对面亲切却似曾相识的人(母亲)后,妈妈忍着眼泪说了一句:

“这么多年了,该放过自己”

其实母亲是知道的,心里早已原谅了她。

三年后,母女二人来到海边,女儿清醒的那一瞬间,她和母亲相拥而泣:这一刻在母亲的怀抱里她得到了解脱!

电影中的细节无处不在:

“记忆”中的天鹅绒

第一次:心理医生提到的第一个词;

第二次:图书馆里的书

第三次:失忆后给爸爸的礼物:买天鹅绒的被子。

片头字幕:

“妈妈”两个字的笔迹像是一个刚学会写字的孩子,暗示是女儿失忆后在妈妈辅导下写下的。

《妈妈!》和《春潮》的不同

同为女性电影,同为反映家庭中母女情感关系的影片,却有很大的不同。

影片《春潮》描述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出生在特殊年代且父母情感关系紧张的特殊时期,从小被母亲嫌弃从而内心产生极大的叛逆,直到女主(人到中年)的孩子上了小学母女关系仍然是水火不容。甚至经常是报复性地伤害以发泄一直以来心中的怨气。

看到母亲和老年合唱队在家中排练,女主把烟头插在饺子皮上;把刚修好的水龙头重新弄坏;把手放在仙人掌是让刺扎到手指流血!……

她用破坏和母亲对抗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恨,用自虐的方式抵消内心的伤痛。

直到母亲瘫痪在床成为植物人昏迷不醒时,女儿才把埋在心里被压制多年的怨气一股脑儿发泄出来。

此时,女儿的内心仍然是不满的,只是出于一种子女对母亲的赡养义务而达成的单方面的自我安慰与无奈的和解。

而影片《妈妈!》自始至终呈现出母女间的彼此惦念、依靠、守护和二人情感交融后一种亲情的升华。

贯穿整部影片的是妈妈和已故父亲的爱。

其实女儿埋藏心里很多年的秘密母亲早就知道,她只是一直没有捅破而已。

由此更证明了母亲多年以来对女儿的包容和宽容。

影片剧情虽简单却因为母爱而充满了张力。

我想好我要做个好榜样给你,要积极的面对生活。

“妈妈是海!”这是失忆后女儿发自心底的感受和深入骨髓的记忆!

妈妈的爱为女儿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了“家”,让愧疚终得释怀。

影片用唯美的镜头呈现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浪漫又治愈,并使整部影片的情感得到升华,感人且充满张力!

♦演员:

影片是一部双女主的设定模式。

两位演员都用自然扎实的演技恰到好处地塑造了两个女性的形象。

老演员吴彦姝和奚美娟的演技再次赢得专业人士和观众的赞赏。

♦影片音乐——编曲:沈必昂:

因为被片头的钢琴曲所感染,温暖、治愈,身心像被清澈的泉水洗刷了一样!

百度了一下后竟然也是大大的惊讶:

2018年为电影《邪不压正》作曲;2021年分别为电影《扬名立万》和年代大剧《人世间》作曲!

竟然出自同一个人!

♦导演:杨蕊钠

只为尽文艺工作者的一份社会责任

观看影片时想到了另一部反映母女亲情关系的影片《春潮》,于是特别搜了影片的导演,无意之中竟然发现是同一个导演——杨蕊钠。

她同时也是因执导剧情电影《春潮》获得2019年第15届长春电影节的最佳导演。

时隔三年,她再度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了影片《妈妈!》。

两部影片中,前一部《春潮》描述的是父爱和母爱的缺失,痛苦又悲凉;

后一部《妈妈!》是父爱的温暖是母爱的延续。

知名影评人对好的艺术电影的评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好的故事有某种温情,有某种情感极端分配的时刻,好的电影一定包含了某种质询性的思考,质询性的主题,同时一定要包含某种对于电影语言、电影视听语言的自觉和对这种语言的一种具有原则性,原创性的尝试。

电影《春潮》曾引发热议,《妈妈!》同样也获得了好评个关注。

下面是电影《妈妈!》的几个数据:

2022年猫眼总票房排名第50位;

微博票房排名第13名;

微博热度(上映一周)第12名。

虽然影片《妈妈!》反映的是一个高知家庭中的母女如何处理亲情关系的影片,票房排名和热度不是最高,反映的群体也相对比较小众,但它涉及到现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将要面临且亟待解决的课题,也引发了对孝道和老龄化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

近几年,一方面中国在飞速发展,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各省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东三省,上海,江苏,天津,四川等60岁以上人口占比都超过了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也超过了14%。都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从常住人口的相关数据看,全国排名前十的城市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以四川和江苏两省最高。

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最繁荣和发达的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高居户籍人口老龄化数据前两位。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达到20%为超级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的背后是年轻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品质,而孝道和赡养老人的观念却日益淡化,老龄伦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结语】

这是影片片尾打出的字幕:

长辈们终其一生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当他们需要照顾时,吾辈应担负起责任。就像当初他们养育我们一样,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近年上升,让我们帮助每一位迷失的父母找到回家的路。

截止本文发出前又看到一个寻人启事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该怎样和父母相处?用什么方式对待这个特殊的群体?该给与怎样的关爱?阿尔兹海默症离我们还有多远?……

与之相比,影片好不好看不似乎没有多重要了。(完)

注:

本文参考《博闻财经》(2022-09-07):老龄化,令人震撼的图景——文/刘晓博(侵删)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