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58天演员「电影最后58天首映礼全场致敬红岩英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78更新:2023-04-11 02:42:08

讲述重庆“11.27”大屠杀惨案的电影《最后58天》,7月15日将在全国院线公映。7月6日,电影首映礼在重庆大坪时代天街UME电影院举办。

“重庆造”的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献礼影片

电影《最后58天》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1月27日大屠杀惨案这58天里,发生在渣滓洞看守所里的故事,还原了“11.27”大屠杀惨案那段鲜血染红的岁月。

影片拍摄期间,剧组也以纪实的手法,对曾经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脱险志士及英烈家属做了采访拍摄。今年98岁高龄的郭德贤,作为唯一在世的“11.27”大屠杀幸存志士,也特别在影片中亮相,以更真实的讲述,和电影一起,向那些坚守信仰、平凡而伟大的英烈们致敬。

《最后58天》是一部“重庆造”的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献礼影片。影片改编自重庆知名作家李乔亚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担任小说和电影总策划的,是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影片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电影局特别指导,重庆靶点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庆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人杰影视有限公司、觅山(重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联合出品。2021年4月15日,电影《最后58天》在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开机,并全程在重庆取景。被列为重庆市建党百年重点献礼影片。

影片通过对重庆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和宣传推广,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今天更多的青少年得到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

《最后58天》与过去红岩题材文艺作品的不同?

从取名上,《最后58天》,是想强调时间的紧迫。从新中国成立到11.27大屠杀这58天,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对决。既是国共两党的对决,两军的对决,也是监狱里的共产党人与特务的对决。虽然革命者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和气节,值得我们去歌颂、去传承。

内容上,融入了史料挖掘的新成果。比如“狱中八条”,是《红岩》小说1961年出版二十多年后,挖掘出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史料,但是《红岩》小说并没有体现。我们就想通过新的方式,来呈现革命志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想能为党做些什么,还在用生命和鲜血向党提出警醒。

在人物的塑造上,改变了脸谱化,还原革命者有党性也有人性。他们是坚定的革命者,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党绝对的忠诚。他们也是普通人,是父亲儿子妻子母亲。他们既有革命的家国情怀,也有个人情感。这是《最后58天》创作过程中想去做到的。对当下的受众,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最后58天》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现在评为烈士的310位。其中有29位,生于1921年,牺牲于1949年,可以说他们就是为党而生、为国而死。他们一生的28年奉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很多家庭条件很好,比如刘国志,王朴。他们在监狱里,家里多次营救,但他们说: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他们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样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他们的可贵之处,是平时出生富家条件优越,但为了大众过上好生活,他们革命是革自己的命。

这些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在面对生与死考验、忠诚与背叛选择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对于和平时期的我们,都会有所启发。那就是关键时刻需要做选择时候,你是选择为党的利益、多数人的利益,还是为一己私利。所以,红岩英烈的感人至深,对当下的警醒教育作用,就是在关键时刻,在面对诸多诱惑的时候,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导演常晓阳表示,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影视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未来,还会通过阅读更多的史料,加深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