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老演员李亚林「影坛澍语新中国22大影星之长影厂明星九李亚林张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07更新:2023-04-11 03:16:35

文/刘澍

李亚林:一个为电影而生而死的电影人

李亚林,一个我们曾经倍感熟悉然而随着岁月的消逝又觉得有些遥远的名字。这遥远的回响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觉,而是一种长久的休止符号,一种仰天叹地、垂洒泪花的悲凄,因为他的艺海之旅似乎还没有走到尽头,身影就在摄制场地的拍摄当中永久地消失了。

1987年李亚林执导影片《井》停机时与剧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次年李亚林去世

潘虹在李亚林导演的影片《井》中一镜头

在三十余年职业演员的生涯里,李亚林以其质朴、阳刚的个人气质,在银幕上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李亚林与李希达在影片《南海的早晨》中一镜头

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他的代表作——《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英俊挺拔、开拓进取的男主人公高占武。

李亚林主演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连环画封面书影

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各个电影厂纷纷赶拍献礼片。这也是李亚林最忙的一年,他一连上了3部戏,《前哨》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是主角,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冰上姐妹》又都被选定为献礼片。

李亚林主演影片《徐秋影案件》

李亚林与张勤箴在影片《前哨》中

李亚林与杨洸在影片《冰上姐妹》中

尤其是在马烽编剧、苏里导演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的退伍军人高占武最为出彩,也是他后来能够最后获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最重要的理由。电影中李亚林塑造的带领全村青年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追求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复员军人形象,生动、鲜活,很有亲和力,成为鼓励一代有志青年的银幕偶像。

李亚林、金迪、梁音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外景地

的确,在电影演员的艺术生涯里,李亚林以其质朴、正直、阳刚的气质,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出类拔萃的自然是大家公认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金迪与李亚林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一镜头

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拍摄于“大跃进”后期,是一部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主旋律电影,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但影片并没有流于空洞生硬的说教,反而通过描写农村新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和爱情故事,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影片情节生动活泼,特别是以爱情主线贯穿始终,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三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勤劳、能干、聪明、开朗的姑娘孔淑贞,再以引水进村为穿插情节,从而通过一场场生动、有趣的恋爱故事,引人入胜地演绎整部影片的发展。李亚林扮演的复员军人高占武,以自己干练和勇敢的个性,还有敢作敢为、一马当先的虎虎生气,最后赢得了孔淑贞的芳心。

金迪与李亚林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中一镜头

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主题色彩明快,艺术风格流畅,人物性格生动、质朴、纯真、可爱。李亚林的个人气质与影片的基调是天然浑成,十分吻合,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电影画廊贡献了一个崭新、独特的艺术形象。该片作为新中国农村题材的扛鼎之作,时隔多年仍然没有同类影片与之比肩,实属一大奇观。

影片获得空前成功,演员也以此成名,鲜花和掌声处处陪伴着担任影片男女主角的李亚林和金迪,殊不知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多么大的艰辛。这些“村里的年轻人”正在山西汾阳外景地的荒山野岭上炸岩石、修水渠时,远在东北的贺小书却遭遇到一次与死神相遇的生死搏斗。那一年,贺小书分娩后突然大出血,情况很危急。

李亚林1983年导演影片《为什么生我》剧照

李亚林执导影片《为什么生我》于1983年获得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导演奖

抢救工作从当天深夜11点一直到第二天下午的3点钟,整整持续了16个小时。在昏迷了近20个小时之后,贺小书终于苏醒过来,她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抱抱尚在襁褓里的女儿,这是她与丈夫爱情的结晶啊!贺小书唯恐正在山西外景地拍片的李亚林知道这件事而牵挂分心,请厂里的同事给丈夫发去了母女平安的电报。李亚林顺利地拍完戏回到家的时候,才知道了整个事情的全过程。一时间,负疚和喜悦交织在一起,他紧紧搂住了妻子和妻子怀里的孩子。

1988年李亚林、贺小书夫妇在四川医学院留影

1960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李亚林接连主演了《烽火列车》和《炉火正红》两部影片,更加巩固了其在长影男演员当中的突出地位。

李亚林与任伟民、刘儒、张建佑在影片《烽火列车》一镜头

李亚林与庞学勤在影片《炉火正红》中

凭借着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系列影片中的出色表演,1962年,李亚林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也正是基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片公映后在全国引起的热烈反响,1963年,又拍摄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续集,讲的是在引水进村之后又利用水发电的故事。

李亚林与金迪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名言,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续集影片中再次得到了应验。剧中人高占武的直率、耿直的性格中还裹挟着一丝粗暴和武断,更显得这一人物真实可信。续集同样也取得了成功。

李亚林、葛存壮等人在郭维导演的影片《柳暗花明》中的工作照

1988年4月14日,李亚林走完了他57岁短暂的生命历程。他留下的不仅仅只有被奉为新中国经典电影名片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还有以有别于演员之外的才华所导演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也同样入选经得起历史和时光检验的真正“经典”佳作之列。

1981年李亚林与张其联合执导的农村题材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获得当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主创人员合影

李亚林携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在香港公映时留影

本文作者刘澍所著《李亚林画传》封面

张圆:并不显山露水的“昨夜星辰”

张圆,或许在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当中并不是一颗最为闪亮的星星,但她出彩出众的演艺成绩却足以证明作为一名优秀演员的实力,也在她后期的演艺生涯当中同样以导演的电影作品,更加验证了这一当之无愧的称号与荣誉。轻轻翻开张圆的艺术档案,却发现这位演员的人生履历是如此厚重,她1949年先后在华北大学三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

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参加了影片《祖国的花朵》的拍摄工作,第一次走上银幕,塑造了少先队辅导员冯老师的形象。接着,在影片《沙漠里的战斗》中饰地质技术员张珍,《地下尖兵》中饰地下工作者孙莹,《徐秋影案件》中饰女特务邱涤凡。1958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曾在影片《笑逐颜开》、《水库上的歌声》、《船厂追踪》、《探亲记》、《羌笛颂》、《炉火正红》、《兵临城下》、《景颇姑娘》、《雁红岭下》中饰演主要角色。

张圆与陈汝斌在影片《兵临城下》中一镜头

张圆与郭振清在影片《羌笛颂》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长春电影画报》杂志封面

张圆主演影片《羌笛颂》电影海报

张圆与李亚林、庞学勤、任颐等人在影片《炉火正红》中一镜头

1975年,张圆改做副导演,担任了影片《熊迹》和《谁戴这朵花》副导演。1979年,导演影片《红牡丹》(与薛雁东合作)。随后,与于彦夫联合导演的影片《16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曾获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国家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影片《16号病房》还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影片《鸽子迷的奇遇》获得第2届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童牛奖”特别奖、第5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奖——金章奖、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特别奖。

张圆与浦克在影片《地下尖兵》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1955年,张圆在长影厂来京拍摄的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中,第一次走上银幕,扮演了影片中少先队辅导员冯老师一角,她那朴实无华的演出,被上影厂的汤晓丹导演看中了,认为张圆很适合扮演他要开拍的新片里的女主角。

张圆与张筠英、赵维勤在影片《祖国的花朵》中

于是,张圆意外地接到了上影厂邀请的信函,在由汤晓丹执导描写新中国地质队勘探生活的故事片《沙漠里的战斗》中,与温锡莹搭档,饰演了地质队女技术员张珍。的确,以成熟端庄中年女性形象著称影坛的张圆,表演淳朴细腻,且戏路较宽。在表演中,张圆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挖掘人物内心活动,追求艺术的真实。

当她接受影片《祖国的花朵》里辅导员冯老师这个角色时,曾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生活在小学教师当中,认真体验以前感到陌生的生活,同少先队辅导员一起,努力体察老师和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拍戏中,张圆与小演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多年来还和当年的小演员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沙漠里的战斗》中,张圆为演好女技术员的角色,曾到北京地质学院和大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在外景地拍摄当中,主动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影片中,有剧中人骑马的镜头,张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骑马。

张圆与温锡莹在影片《沙漠里的战斗》中一镜头

拍摄于1957年的《地下尖兵》,是一部以故事情节曲折、风格样式惊险见长的影片,描写北京解放前夕中共“红松组”的地下工作者以电台发报坚持对敌斗争的故事。张圆把女发报员孙莹英勇机智的性格表现得十分准确。

张圆在影片《地下尖兵》中饰演女主角孙莹

张圆与浦克在影片《地下尖兵》中

在描写解放初我公安战士侦破国民党特务活动的《徐秋影案件》里,张圆把女特务邱涤凡那种表面伪装善良友爱、实则阴险狡猾的个性特征演绎得生动传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反面人物脸谱化、概念化、公式化的固有模式。

张圆与刘增庆、沈冰凝在影片《徐秋影案件》中一镜头

在《笑逐颜开》这部描写广大家庭妇女摆脱家庭生活羁绊、走向社会的影片中,张圆出色地塑造了一个温柔贤惠、朴素善良,既能料理家务又能处理好家庭矛盾的新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何慧英。该片入选建国十周年国庆18部献礼片之列,是当时一部很时髦的现实题材电影作品。

张圆、任颐与导演于彦夫在影片《笑逐颜开》拍摄现场

张圆主演影片《笑逐颜开》人物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面

当年入选“22大电影明星”的辉煌已成过去,张圆心里很明白这一点。望着镜子里与过去大相径庭的面容,张圆把目光锁定到不受年龄界限的导演岗位上,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电影圈摸爬滚打所积累的经验,张圆自认有信心有能力干好这一行。

张圆与黄玲在影片《笑逐颜开》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电影故事》杂志封面上

张圆与黄玲在影片《笑逐颜开》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广东电影》杂志封面上

自1975年起,张圆开始改做副导演。1979年,与薛彦东合导《红牡丹》。1983年起,与于彦夫合导影片。张圆的导演才华自《红牡丹》之后,开始显露出来。于是,她和作为著名导演的丈夫于彦夫一起妇唱夫随,夫妻店里张圆开始当起了幕后女主角,两人合导的影片《16号病房》和《黄山来的姑娘》,都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张圆(右2)执导影片《红牡丹》时,与主要演员姜黎黎、郭碧川、罗鹤龄、赵凤霞在一起

这两部尝试采用纪实手法反映社会现实普通百姓女性命运题材的电影,把外部大环境的自然生活场景与剧情内在表现的激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评论所言“于平淡之中求深邃、见光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坛上独树一帜,给人以春风扑面的清新之感。同时,也让出演这两部电影女主角的宋晓英和李羚,在演艺事业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毫无疑问,张圆和于彦夫苦心追索的电影艺术之路在继续延长着。

2000年8月10日,张圆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本文经刘澍先生授权刊发,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