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三十多年我还在折腾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47更新:2023-04-11 04:26:53

对话 · 大山

以下为采访摘要

韧劲犹在 步履不停

圣诞节后,新年之前,在西方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期间,《名人面对面》的摄影队专程来到多伦多,我们要访问大山,并且拍摄他在2022年的最后一场专场演出《大山笑友汇》。大山主动提出可以来机场接机,不仅如此,他还帮摄制组推荐和安排了餐饮、住宿、拍摄场地。

与大多数明星不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山都是一个人出现的。这几天里,一方面大山在帮我们拍摄节目,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山自己筹备演出的最后时刻。

2022年12月2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远郊的小城基奇纳市,一座历史久远的剧场里,我们与大山的专访即将开始。《名人面对面》播出二十多年来,自己拍摄自己的嘉宾,大山是第一个。专访当中,大山亲力亲为,他不仅是嘉宾,还参与选景、灯光和摄影工作……

田川:您有社交恐惧吗?大山:有点社恐,有点内向。尤其是做了公众人物以后,你所到之处,都是带着“人物”来的,你一进屋,是大山进屋了,不是马克·罗斯维尔。田川:把喜剧作为职业,给您带来更多的是快乐还是压力?大山:压力。喜剧演员一般都不太快乐。之前有一次和崔永元一块儿去吃宵夜,我知道他有很棒的心理医生,就问他能不能给我也介绍介绍。周围的年轻人就说,大山,你还有心理抑郁?当时崔永元说得特别有道理,他说你别笑,做娱乐、做媒体行业的人,80%以上有抑郁症。就好像是一种职业病。我们浓缩地把所有快乐送给别人,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压力是蛮大的。我们往往追求的是台上特别舒服的感受,以及演出成功了获得的反馈。但一个小时后,你回到家,就觉得被掏空了。然后你会再去寻找台上的那种感觉。但这两种状态的起伏是非常大的。

《大山笑友汇》是大山的新尝试,2022年9月中旬,在新冠大流行的两年多之后,大山终于回到舞台。“以笑汇友”的《大山笑友汇》当中,除了大山自己表演的中文脱口秀、曲艺,和朗诵节目,舞台上还有他的朋友们,也会带来不同类型的节目。

大山:我最近在练贝斯,觉得挺逗的,有点像快板。

△《大山笑友汇》专场演出

一场将近两小时的演出,虽然有朋友帮忙,但事无巨细,要负责,要决定,要去亲手操办的那个人,还是大山。大山是制作人,也是导演和演员,他还要负责宣传、售票、外联……甚至开门和锁门。

大山:因为组织演出,我需要承担费用和各种组织工作,确实挺辛苦的。所以看到观众愿意保留时间专程来看我,还掏钱买票进剧场,我特别感谢。第一次上电视的时候我还没出名,是去北京电视台主持国际歌手邀请赛。当时有两位代表中国的刚出道的年轻歌手,一个叫韦唯,一个叫刘欢。所以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自己也觉得蛮不容易的,而且我觉得自己还能再折腾十几二十年。

田川:听说侯宝林老师最开始好像并不是特别接受外国人讲相声。大山:是。1990年春节过后,上海做了一个相声国际交流演播。会上我在,姜昆老师在,唐杰忠老师也在。所有演员都知道我不仅仅是演一个节目,还要正式拜师,会成为相声家谱里的一员。后来侯宝林大师就在台上讲,现在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好像认为会说中国话就会说相声。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有几个会说相声?中国十几亿人口,全国各地会说相声的不超过300人。我在台下听,觉得好像是在说我。后来姜昆老师也去找了侯宝林大师,因为那是他的师爷,他说这个学生还是非常认真的,事情就算过去了。大概两三年后,去侯宝林大师家里给他拜寿的时候,他叫我坐他边上,然后拍了拍我肩膀说,这是我的第四代。我当时就觉得太好了,我的努力被认可了。

△《大山笑友汇》专场演出

大山:30年后感到比较自豪的一点是,最初我上电视演节目其实就是猎奇,按理说应该是昙花一现的事情。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一直在发展。第二年上电视演的节目和第一年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层一层地一直在往上走。当然也有低谷的时候。有时早上醒来一想,也没人找我演出,也没人给我安排下面该做什么,不知道干什么,这就是自由职业最令人恐惧的一点。有很多失落和迷茫的时期,但我总是会找到方法去寻求新的发展。疫情其实是一个蛮可怕的低谷,但是现在走出来了就觉得,你看,我还能有舞台,还能有观众。特别自豪的一点是,30多年走来,我还在折腾。

外国人说中文 只是一个起点

《大山笑友汇》演出正式开始的前一晚,在当地的一座脱口秀小剧场,大山和朋友们还要进行一次彩排。这也是一次圣诞派对,大山邀请了自己的很多朋友来到现场。

大山:彩排的时候有各种小问题发生,但更多的是你能从观众的反应、反馈中会得到鼓励。看到观众点头或者微笑,你就会觉得你把他带进来了,他会给你一种力量。

在今天北美的一些城市里,华人不光可以用中文点餐、购物,还可以看到中文的脱口秀演出。大山告诉我们,新冠发生之后的这三年里,在北美涌现了很多中文脱口秀俱乐部。多伦多本地的中文脱口秀俱乐部花生喜剧,发起了多伦多中文喜剧节。

△多伦多中文喜剧节

大山:还有从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温哥华、法国巴黎、新加坡过来参加比赛的演员。最后新加坡的演员还获奖了,有两个多伦多的演员也表现得非常好。

有几位喜剧节的参与者,后来也加入了《大山笑友汇》的演出。

大山:我觉得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输出。文化输出首先要跟国际文化接轨,以国外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并不是说要全盘西化,或丢掉自己的东西。是跟国际接轨之后,再去找能够宣传自己文化的途径。

在彩排现场,我们还遇到了小山。小山是当地人,喜欢大山,喜欢中文。这次彩排,他也想上场试试。

△小山

田川:语言跟文化是两个特别大的门槛,小山在台上尝试表演脱口秀的时候,您在台下说,天呐,都是网络段子。大山:无论是小山,还是所有用中文表演的演员,我们一定得对自己有一个要求。观众确实对我们太友好了,说实在的,有时观众对我们的要求有点太低了。就是出于新鲜感,或是照顾外宾的想法。但其实外国人说中国话已经不新鲜了。外国人说中文只是一个基础,一个起点,你要说点内容,拿一点真东西出来。

田川:您希望把表演内容走得更深一些,但有深度的同时,会不会就变得像说教了或变严肃了?大山:我还是希望我的节目能够改变大家的一些观点,但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我觉得很多中外文化交流还停留在过去的概念里。我希望通过自己真实的展示,体现在很国际化时代里,我们完全突破了过去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远不会相遇的观念,那是100年前的历史。

△《大山笑友汇》专场演出

大山:偶然的机会我上了电视,之后出名,学相声,我觉得它们带给我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虽然我还是外国人,但观众不拿我当外人了。我的观众就是近20~25年从国内出来的这些人。在海外演出最大的优点是,很多观众对中西文化与我有着非常相似的感受。我们都生活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环境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体。

△《大山笑友汇》专场演出结束后演员与观众合影

大山:总谈差异其实挺无聊的。我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时候就发现,中国一些这方面的专家总要突出民族性,说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情怀。其实这种情怀我也能有同感,有共鸣。

差异是真实的,但它也是多层面的。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比如任何一个国际化都市的年轻人到国外留学,与到陕北农村去体验生活,究竟哪个文化差异更大一点?我们总是非常单一地去看“中西”。经常有人问我关于中外婚姻的问题。我觉得我和我夫人走到一起,是两种个性的结合,她有她的个人特点,我有我的个人特点。中国人是她很重要的一个背景,但不能就按这个背景决定了这个人的一切。好像既然她是中国人,那她一定是怎样的,然后我作为西方人,我一定就是怎样的。完全对立看,这个概念是错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差异的大与小是一种主观判断,你认为大它就大。我们不是要去克服差异,而是去拥抱差异,去感受,喜欢,欣赏这种差异。

制片人:张燕

编导:王劼

编辑:杨思艺、612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