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视听语言中的影像可从哪些方面塑造「在电影中如何用听觉艺术强化教师形象的人文内涵」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67更新:2023-04-11 04:31:42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作者弗朗索瓦·若斯特在书中指出:“非视觉手段更能完整地映射出电影叙事的可能性,而影像外的声音更能决定视觉聚焦的价值。”

听觉艺术在电影的具体情境中是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在我们管窥儒家文化视域下新世纪以来教师形象塑造的电影语言探析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基于此来看,在电影中,如何用听觉艺术,强化教师形象的人文内涵?

内心独白表露教师内在良知

内心独白是电影在创作中所设置的规定情境中,展现人物行动过程的一种思想活动,它作为戏剧情节线索当中极为重要的心理线索。

儒家提倡“致良知”,在新世纪国产电影教师形象的塑造中,内心独白常常用来表现教师者与自己的良知对话,表露教师们的内在良知意识。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思想道德层次的重要体现,它体现了教师的道德自觉能力和一种教学反思性,通常新世纪国产电影中塑造教师形象时会试图从内心独白方面来呈现教师的良知意涵层次。

比如《支教老师》影片最开始呈现了杨沫老师的支教缘由,这里的独白大篇幅地描绘了杨沫老师希望成为研究生的想法以及对于自己人生的挫败,这一独白充斥了她的悲伤与落寞。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杨沫老师的支教行为是因为读研临时起意的。独白之外营造了一种影像画面之外的情绪空间,一股纷乱的感情思绪就在这强烈的穿插着现实与记忆的独白心理中描绘出来。

此时的内心独白说明了这一时期的杨沫老师还不具备真正的教育良知,目前正处于世俗的个人道德良知向教师良知转化的阶段。

《从原点开始》中的王涛老师用内心独白来对自己人生以及教学生涯进行描述,那最后一句感慨"佛家讲功德圆满,但我参透了我的人生是个圆圈"似乎认可了儒家文化中的命运天定论,一切都已既定。

但结合其他话语内容以及整部影片来讲,王涛老师是对自己教育信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是对内心良知自知的探寻。

他在教师之外做的事是源于社会多元观念碰撞下的一种生命的无意义追求,而教师才是他追求的一种本原意识以及最终指向。

此外,影片也常常将独白镜头穿插着人物的动作镜头,独白心理和动作相互映衬,既表现主人公内在良知的探寻历程,又表现了其在教育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

如《大山深处的烛光》当中伴随着范魅锁老师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前行,影片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叙述了他在永红沟小学的任教经历以及心路历程。

可以看出范老师内心对于这次任教不情愿的心态,只是出于对恩师陈主任的信任接手此事,但为了这次任教他仍是作出第一次撒谎欺骗父母之事。

从中我们可以探知,事实上教师的良知显现也是处于一种世俗良知与崇高良知相徘徊的抉择下,而影片所为我们呈现的也不过是教师群体类存在下教师良知的个体存在。

内心独白作为影像画面的非同步声音,在儒家文化视域下新世纪国产电影的教师形象塑造中,帮助影片更好地将人物的外部行为表现和内心致良知的行动有机结合,让观众在教师内在良知心理活动的思考中,加深对教师形象的思考。

关怀性对白彰显教师向善德性

人物声是一部影片创作的重要环节,人物对白能很好地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较好地展现人物关系,反映人物品性。

而关怀性对白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理念——关怀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新世纪国产电影教师形象的塑造中,创作者常常会对教师的对白加以设计,对白台词体现稳重慈爱的气息;

对白表演者神态带有体贴关心之意,语气带有温柔平和之态;对白整体显现关怀性,以此来彰显师德师爱。

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关怀性被作为德性的重要体现,而儒家伦理中将善作为德性的源头,也作为个人的终极关怀,因此关怀性对白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强化教师身上的儒家文化人格魅力,彰显教师的向善德性。

平凡的话语不平凡的爱,关怀性对白来源于生活,是在回归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下与他人的话语中体现德性修养与向善之心。

《考试》影片中,当刘来福捉弄杨新宇时,曲老师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让刘来福知道这件事做的不对,并让他给杨新宇道歉。

这个场景非常生活化,导演并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反而去将平常的事淡淡地演绎,但通过这自然却带有浓重关怀意味的对白,我们能感受到她对每个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即使孩子们做错了,曲老师也只是让其意识到事情的错误性,却不严厉批评,以免伤害孩子的心灵。

这一对话简洁却有力,让观众体会到了曲老师是发自肺腑地关心着孩子们,才会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自己与孩子们的对话是否恰当。

悉心教导下是老师们对学生的悉心观察,它们似乎是无声的,却也可以通过对白这一有声形式来展现。

比如影片《徐老师的故事》当中徐老师在为学生布置计算机技能练习时,想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分为N个小组,但学生们都不以为然,他率先对学生中最不屑的宋佳佳说道:

"比如说宋佳佳,回答问题简练,我建议你啊,去创意小组。”

另一个男生站出来质疑,他立马回答道:“你叫张波,马老师班的,对吧?你的图形别致,配色也很协调,老师建议你去网页组"。

另一个女生开始兴致勃勃地对徐老师说:“老师,那你也说说我呗”时,徐老师不慌不乱地说道:“你是陶萌萌,刘老师班的,你的鉴赏力好,画面感强,我建议你去动漫组"这些话一出,瞬间让所有人都佩服不已。

我们可以看到徐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说出了身上独特之处,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小组分配。通过电影中徐老师关怀性对白的呈现,我们可以感知到徐老师身上的向善德性。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自身的对白中,还体现在教师与他人的对白,通过这些关怀性对白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修明和培育的思想,这让教师们带有极强的师德自觉性与能动性。

《大山深处的保尔》当中张学成老师知道憨娃带头烧了别人家麦草垛时,虽然已经听到严大哥说了整件事情,但张老师第一时间做的是先温柔地询问憨娃:

"憨娃到底有没有这件事啊?"

说明了他始终相信他的学生,即使这个事情确实是愍娃做的,但也要让孩子先自己意识到问题,而不是直接给事情定性。

憨娃也没有辜负张老师的期望,诚实地点头承认。

当憨娃爸爸直接上来要打憨娃时,张老师果断制止,说道:"这是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我不允许你在娃娃面前这样。"

当憨娃爸爸罚憨娃下跪时,张学成老师闻讯赶来想要阻止,被憨娃爸爸质疑:“这是我家的事吧,跟你没关系吧。”

张学成老师立马回道"怎么没关系,我是他老师啊。"

这些对白都深刻体现了张老师身上所具有的职业责任感,让观众感受到了张学成老师崇高的"善"德,对待孩子始终如一地关心爱护的精神。

《张丽莉老师的故事》中张丽莉老师在与爱人大威交谈时,以及父母交谈时也不忘提及孩子们的表现,这都表明张丽莉老师将对孩子们的关爱融入到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张丽莉老师的向善德性也在此处得以显现。

儒家文化视域下新世纪国产电影对教师形象的塑造中,对白通常会符合人们认知结构中对老师存有的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印象。

同时创作者将关怀性融入到对白的语义、语调和语境等各方面,可以为观众建立一种对教师向善德性易于理解的认知语境,推进观众对教师向善德性的深层理解。

音乐配置营造教师乐教氛围

电影音乐是指通过电影载体所呈现的一般音乐,从电影艺术整体意义上看,电影音乐对于电影叙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不像对白、画面内容那样直接,却可以通过意境的塑造来引导观众领会影片内涵。

挪威电影学者彼得·拉森在著作《电影音乐》中谈到“电影音乐是一种功能性音乐”。

“儒家文化中“乐”被赋予了道德伦理性教化作用,成为一种广博易良、引人从善的教化方式。

先秦教育体系中存有乐官教胄子德性,而孟子对子贡问乐之事做过“闻其乐而知其德”之谈,《礼记》中更是将周礼与乐教思想紧密相连,以乐教作为正礼正性之途径。

在新世纪国产电影的教师形象塑造中,创作者结合儒家文化乐教理念,通过对电影音乐的配置营造出教师乐教氛围。

国歌作为民族意识的象征,在我国教育与文化传播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家文化中一直具有着济世安民、忠君爱国的传统,在新世纪国产电影中在对教师形象进行塑造时,为体现教师爱国儒家文化情怀以及对学生民族意识强化的教育时,总少不了国歌这一音乐元素的运用。

《云上学堂》当中的李玉林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弄来一架旧钢琴,最开始的钢琴始终无法真正发音,当孩子们修好后,钢琴演奏的第一首曲子便是国歌。

《地气》当中的王福顺校长即使只有一个学生狗蛋,即使知道升旗仪式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他仍然用唢呐吹奏着国歌带领学生隆重地举行升旗仪式。

《殷雪梅》当中即使殷雪梅老师所在学校没有国旗旗杆,但她仍十分重视升国旗仪式,她让四个同学拿着国旗的四角举起来,让一个有竹笛天赋的学生吹奏国歌,其他人一同肃穆地看着国旗。

家国情怀是儒家文化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理念,国歌的使用在传达影片爱国文化意蕴的同时,展现出了教师树立孩子们民族意识的乐教氛围,塑造出了我国电影独特的教师形象面貌一一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传达的教师。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赋予了新世纪国产电影中教师形象“仁爱”、“和合"等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审美意蕴,电影创作者们通常会在电影音乐中加入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或音乐元素等成分,让这些音乐配置营造出教师乐教的氛围。

如《水凤凰》影片中专门使用了传统水族歌曲:

“咆他嘿吧,都柳江,金凤凰起飞的地方,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哎,这地方"。

这一歌曲三次出现在影片当中。一次是卢荣康老师回家用家里木材打算给孩子们制作新的桌椅,但却被弟弟阻拦说道那是他的木头。

后来卢老爹将他本该用作制作棺材的木头给了卢老师使用,这一举动让卢老师暗下决心:坚决要为水族培养出飞出山沟里的凤凰,而歌声似乎暗含了卢老师的心志,听众随着这一歌曲营造出的意象感受到卢老师为教育献身的使命感与决心。

第二次则是出现在学生们去公社小学时,当孩子们被公社小学的学生嘲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时,水秀站出来演唱了这首歌曲,孩子们虽然未经排练却异口同声地一同演唱了出来,歌声化解了两者之间的隔阂,儒家“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在此刻得到了显现。

最后一次则是在影片结尾,阵阵歌声伴随卢老师看着同学们赛马时远去的身影,他拄着拐杖的身影也一步步挺直高大起来,作为植根于潜意识当中的儒家文化因子,在音乐中映射出了卢老师一生对师道的追求。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