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影片风格「从导演风格象征隐喻电影美学领略经典大鱼多元艺术魅力」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09更新:2023-04-11 12:57:21

作者:九一是我

引言:

《大鱼》是蒂姆·波顿最具温情的一部经典奇幻冒险电影,既带有童话式的浪漫梦幻,也蕴含着多元的艺术价值,极具观赏度。2004年本片共获奖1项,提名41项大奖,其中包括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配乐提名等,豆瓣评分高达8.8分,豆瓣排名Top250。

来自:网络(侵删)

影片剧情相对清晰,爱德华是一个推销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喜欢用想象力十足的夸张语言给儿子威尔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包括用婚戒钓起大鱼、寻找女巫婆、与巨人同行、孤独的狼人马戏团长等。但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爱德华引以为傲的传奇故事开始被厌烦、质疑,并被认为是爱吹牛、不靠谱的表现。父子关系渐渐疏离,甚至长达三年再未交谈一句。直到他病危,将不久于人世,关于他激情人生的真相也被浮出水面。爱德华终于收获儿子的理解与爱,在人生的终点得以圆满。

作为一部收获无数影迷心中至爱宝座的电影,在电影史上它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接下来本文就从导演风格、象征隐喻和电影美学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详细解读下。

一、导演风格:

电影上映于2003年,由“鬼才”导演蒂姆·波顿亲自操刀。他本人不仅是美国史上极具勇敢、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电影人物,他的作品也都带着浓烈的个人色彩。电影《大鱼》就展现了他极具辨识度的导演风格,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来自:网络(侵删)

01 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奇幻、冒险、童话、现实缺一不可

魔幻现实主义,是指“以魔幻手法表现现实的艺术流派”。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被提出,起先被运用到画作的艺术创作中;随后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如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再然后被延伸到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来。

导演蒂姆·波顿显然对这一创作手法非常擅长,这一点在他其它的电影作品如《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都能明显感受到,而本片也是如此。他将现实生活中的发生的人或事加以魔幻化,使之以童话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在留恋忘返的故事情节中不禁对现实转入深层次的思考中,既富创造力又有教化意义。

来自:网络(侵删)

像电影中小时候的爱德华探寻女巫婆的冒险之旅,阴深恐怖的气氛、老丑怪的巫婆形象、对死亡的哲理思考,都像极了童话故事的设定。诗人朋友诺德抢银行却发现金库空空如也,最后转战华尔街成为顶级富豪的荒诞情节,又是进一步对50、6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反讽。

来自:网络(侵删)

在《这个世界的王国》一书,阿莱霍·卡彭轶尔曾写道:“神奇乃是现实突变的必然产物,是对现实的特殊表现,是对丰富的现实进行非凡的、别具匠心的揭示,是对现实状态和规模的夸大”。也正是因为这种夸装、奇情的魔幻表达,才成就了《大鱼》电影中无与伦比的导演风格和内涵深刻的主题升华。

02 去暗黑、增温情的风格突变,营造细腻动人的情感体验

美国电影史上,“暗黑”是蒂姆·波顿导演风格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元素,如《断头谷》、《恐怖新娘》。但在电影《大鱼》中,他却对此做了舍弃,并首次增加“温情”元素,拍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充沛感情和浪漫情怀。

来自:网络(侵删)

电影故事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辐射展开,涵盖爱情、亲情、友情多种类型。其中尤以爱德华为主线的夫妻情、父子情展现最为突出。他对妻子从一见钟情时空定格的超现实心理感受、黄水仙花海的浪漫告白,再到快结尾处浴缸里夫妻二人紧紧相拥的离愁别绪,细腻生动地展示了两人一生的爱情脉络。lai

来自:网络(侵删)

而父子之间的情感也在亲密、矛盾、冷战、和解的起伏变化中得到巩固升华,且那段以儿子为视角两人在医院和解的一幕最为动人。在儿子为爱德华安排的惊喜结局中,他从病床上缓缓睁开眼睛,映照在脸上的光也从昏暗冰冷到明亮柔和,一瞬间的前后变化,把电影中儿子对父亲、电影外孩子对父母埋藏的情感都唤醒了出来,非常有感染力。

来自:网络(侵删)

这些他为电影人物注入的情感生命力,不仅让我们看到他对情感表达的驾驭能力,更成为了他导演风格中一抹灵动的色彩。

03 细节、人物塑造稍显乏力,但整体瑕不掩瑜

细数蒂姆·波顿的作品,他往往太过追求怪异、前卫的想象力表达,有时反倒牺牲了电影中一些细节和人物的可塑性,成为他导演作品中残留的一点小瑕疵。

就如电影《大鱼》中,双生女的设定非常新颖独特、让人眼前一亮,但故事匆匆一过,角色可表达的魅力却并没有发挥出来。

来自:网络(侵删)

再比如说电影中的父子,他们在婚礼上大吵了一架,然后就有3年时间不说话。这段长时间的冷战来得有点别扭,矛盾冲突也并没有铺垫足够的理由。我们都知道电影的情节会夸大事实,但起码也要尊重现实。

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说,父子吵架常有,但冷战的很少,长期冷战的就更少。如果发生了一定是两方在价值观或者其他重要问题上出现了深入分歧。比如说儿子想学医,父亲坚决不同意,还让他学金融;比如说父亲要娶个后妈,儿子坚决不接受,互不相让。但在电影中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再从儿子这个人物塑造上来说,形象有点纸片化。他作为一名记者,在质疑父亲故事真实性,并因此与之长期矛盾时,从来都没有去想过、去切实调查下真伪,不符合职业设定。就连结尾处突然理解并继承父亲的精神传承,都有点太过戏剧化,总之就是人物的形象不够丰富、深刻。

来自:网络(侵删)

蒂姆·波顿虽然在电影导演的细微上存在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还是瑕不掩瑜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点不完美才成就了他不可复制的风格魅力。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他在电影的意像表达上也有极深的造诣,就如在本片中的神化运用。

二、无处不在的象征隐喻

象征和隐喻的表达手法最初来自于诗歌,随后电影不断发展,这一手法也被慢慢加入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演蒂姆·波顿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此种手法的人,在其作品《大鱼》中,关于象征和隐喻的意象更是随处可见。

01 关于“大鱼”的象征解读

鱼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说“金玉满堂”象征家庭婚姻幸福,“鲤鱼跃龙门”意味事业飞黄腾达,“年年有余”更是代表生活富足无忧。

西方文化中,鱼是早期基督教的象征。具体表现为鱼的希腊文正好对应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和救世主五个词,也因此后来被引申为基督教徒的普适价值观,即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灵魂。

来自:网络(侵删)

在电影中可体现为片名含义、大鱼深层所指。

首先,电影原名“big fish” 有3层所指。第一,影片中故事名字的本身含义。第二,指英语俚语中的浅层意思,爱吹牛说大话的人,也暗合片中儿子对父亲的印象。第三,是英语俚语中较为深层的含义,大人物,暗指爱德华对自己的期许和定位。

其次,大鱼作为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魔幻故事,它是一个最重要的象征体。在幽灵镇的时候,镇长女儿曾对爱德华说,大鱼是人心中所求,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大鱼其实是人们所追求的一切美好的品质与愿望的化身,比如情感、梦想、自由、勇气、精神……当然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所求都各不相同,大鱼的形象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出不同形态。正如他第一次见到大鱼的裸女形象,暗示他期望走出幽灵镇安逸生活的状态,去追求人生梦想。再比如人生最终场,爱德华变成大鱼回归河里,暗示他找寻到心灵的自由与归宿。

除此之外,电影片头开场白,“有些鱼人们抓不到,不是因为它们壮硕敏捷,而是因为它们拥有别的特质”。这里“拥有特质的有些鱼”,在一定程度上也暗喻了父亲与众不同的形象,而“抓不到”又很隐晦地传达出正因为父亲的特立独行而不能被儿子理解。

来自:网络(侵删)

02 小镇、巨人、皮鞋、树藤的隐含含义

爱德华自述对金鱼生长的研究,即如果一直生长在小空间里就会长不大,若生长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它就会呈数倍化成长。这里暗指他出生的艾许镇是一个小小的鱼缸,已无法容纳他向上生长的雄心,所以他决定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而随之出现的巨人,更是一个他眼中期待成为的强者形象,激励他与之结伴前行。

当进入幽灵镇这个世外桃源,这里所隐含的是人生中一个安乐状态。就像来到这里的人都脱下了鞋子,也是一种对现实人不思进取的映射。而在爱德华做出离开决定时,小女孩问他,“没鞋子你怎么走?”,他却答到也许走起来会很痛,但我仍要走下去,也体现了他坚决冒险追求人生梦想的意志。

来自:网络(侵删)

当趁夜离开小镇,半路被树藤缠绕越挣扎越紧,以为就要死掉时,他突然想起自己从女巫玻璃眼中看到的死法并不是这样的,于是放松了心情,而树藤也随之松开了。这里的树藤暗示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只要突破恐惧的防线,人生境遇就会大有不同。

03 生命和精神的传承象征

影片中爱德华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传奇,即便到了将死的地步,依然念念不忘让儿子为自己安排一个惊奇的结局。这份贯彻始终的坚持,就是一个保持初心不改的最好象征。而父亲变成大鱼也代表他的精神追求永不败落。另一面爱德华会在儿子小时候给他讲有趣的冒险故事,而在结尾处,威尔也在儿子出生后,从一个听故事的人变成了像父亲一样讲故事的人,这里象征了生命的轮转和智慧的代代传承。

三、电影美学

我们看一部电影不仅会因为它的内容感动,也常常会其为散发出来的美学现象深深着迷,这其中少不了光影、色彩、声音的功劳。

01 光影之美

如果说,作家是用笔来写作,那么摄影师就是用光来作画。电影作为一门高观赏性的艺术,光影的表达效果更是观众对电影氛围与人物情绪的最直观感受。

来自:网络(侵删)

使用大量的柔光,营造浪漫温暖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角色之间浓浓的情感涌动。就如爱德华第一次在马戏团遇见令自己砰然心动的女孩,还有当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女神,推开门当面向她表白的时候,对面女孩儿的身上像是被一种柔化了的光笼罩着,形成一种独特的含蓄美与柔和美,为两个人爱情的萌芽制造了浪漫的美好瞬间。

这种柔光的拍摄效果也经常在其他爱情电影中出现,就像《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在与男主互动时,脸上也是映照着柔和的光线。

除此之外,巧用背影及脸部半明半暗的光线效果,激发恐惧、紧张的心理气氛。在爱德华为儿子讲女巫婆的故事时,就着夜晚房间内昏暗的灯光,父亲的影子被投射在墙壁上,暗影从一小部分慢慢占据半个屏幕,并伴随着嘴巴的一张一合,手势动作,为当前听故事的人激发了一种神秘、紧张的心理暗示。而在接下来故事中,当几个小伙伴看到女巫婆出现在面前,此时每个人的脸部都是一半暗一半明的光线效果,瞬间将恐怖的气氛拉至高潮。

02 色彩之美

色彩之于一部电影是生命力的呈现,逼真地将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丰富的配色不仅能够使电影作品视觉效果更加出色,还可以通过色彩的基调来影响看客的观影心理。

就本片来说,其实是有现实和虚幻两条故事线,以闪回方式交织在一起,但高明的是,艺术指导对这两部分做了不同的色彩处理,强化了电影的视觉之美。

来自:网络(侵删)

在儿子寻找父亲人生经历真相的现实世界中,整体上偏向于使用自然偏冷的色调,力求还原真实世界的样子。比如室内普通的家居风格、室外的自然光线,日常的服装配色,都体现了不矫揉造作的自然纯朴之美。而在爱德华年轻时冒险的故事线中,却特地使用了高饱和的配色,色彩艳丽绚烂,这是有意增强虚拟世界的魔幻效果。就比如爱德华第一次看到映入眼前的幽灵镇面貌,嫩绿的草地、白色的房子;再比如还不是爱德华妻子的姑娘,推开窗看到满地黄色水仙花花海,色调的饱和度瞬间达到顶峰,且同时将电影前半段的感情情绪推到了极致。

来自:网络(侵删)

这种前后的强烈色彩反差,不仅没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厌恶,反而很好地区分了两个故事线的发展脉络。且在深一层的方面,用虚拟世界热情饱满的情绪,反衬出了现实世界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给观众带来对于人生思考的空间。

来自:网络(侵删)

03 声音之美

电影中不仅要强调光影、色彩的视觉之美,实现声音的听觉之美也非常重要。作品中声画的有机结合,也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完美的艺术效果。而这部电影中就完全做到了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即声音与画面的时空关系一致,声音情绪与画面情绪一致,声音与画面结合紧密。

先来说说它的旁白。本片是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两种不同形式互相交替进行,并贯穿整个影片的开始结尾。尽管这种叙述方式很可能会给人带来混乱的感觉,但在本片中却没有这样的担忧。影片开头以父亲爱德华作为第一人称,讲述那个传说中大鱼的故事,为影片奠定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基调。再以儿子为第三人称讲述父亲故事作接续,不仅清楚地交代了两人的关系、事件背景,也进一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从一个相对旁观者的角度,对父亲的形象做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即他从出生就注定一生不平凡。

另外,影片中的配乐也非常贴近场景。在爱德华出生的那段故事中,产妇痛苦的嚎叫,婴儿戏剧化地弹射出生画面,“咻”的特效音,以及欢快的配乐,都十分贴合夸张的情境。而在幽灵镇里,摇椅上老头弹奏的民谣吉他,晚会舞曲中轻快的小提琴乐,镇上居民愉悦的踢踏舞步,再配以深情的钢琴曲,无一不展现了生动又美好的乡村生活。

来自:网络(侵删)

而影片结尾处,动人的片尾曲Man of the Hour响起,瞬间唤醒了作为儿子对父亲曾经的崇拜之情,也触动了观众心底对自己父亲的回忆。它不仅点明了电影中关于父子亲情的主题,也为这种忽然而至的感情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正如,电影中音乐的使命不在于其本身,而在是否能准确表达电影作品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情绪和内涵,这首音乐就很好地融入了进来,并做到了完美的表达。

2004年这部电影曾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配乐提名,这一有分量的荣誉也进一步证明了电影中的声音之美是极具艺术性的。

当然《大鱼》作为一部极具美学价值的电影,它的成功不光来自于光影、色彩以及声音任意单个方面的好,更得益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性造就的整体和谐之美。

来自:网络(侵删)

结语:

光听名字《大鱼》或许会被认为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但它其实不止好看,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也有着丰富的人生内涵。尤其是在人生这个宏大的主题中,爱情、亲情、梦想、自由、承诺、善良、勇气……这些关键词统统都能在这里找到。也期待你能打开这部电影,收获自己的感悟。

九一是我,我是九一,欢迎关注~,聊聊电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