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有个好地方的电影「童真教育成长看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05更新:2023-04-11 18:35:31

陕西儿童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以儿童视角为中心,以多元视角关注农村小学生的成长问题。影片延续了张忠华导演以“儿童本位”为导向的“童真美学”创作风格,并加入了大量对照手法。这不仅使叙事和抒情相融,更使得影片借助含蓄的符号隐喻丰富了主人公的成长弧线,深化了影片多层主题。影片在批判更加深入的同时又充满温暖坚定的力量和对儿童群体生活、心灵的关照。

本文旨在通过电影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对影片中“树”这一具象符号、人物符号、情节符号这三个维度切入进行分析,探析张忠华导演“童真美学”电影范式的搭建和主题意蕴。

一、具象符号:“树”符号承载“童真美学”的导演立场

法国电影理论学者克利斯蒂安·麦茨提出,“电影不是‘对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1] 电影符号之所以能够承载意义,正是因为电影创作者在编码时刻意赋予了意义在某些符号上,也因为译码者(观众)有解读某些符号的共鸣和趋势。

影片名为《树上有个好地方》,“树”这一具象符号出现于片名并贯穿影片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树”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十次,不仅是小主人公童趣与童心的具象承载物,也是他成长的见证,承载了导演“童真美学”的立场。

(一)“树”符号的具象意指——童趣与治愈

《树上有个好地方》遵循“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关注儿童的兴趣、生活和成长等。影片以小学生“巴王超过”这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从合作偷取娃娃书到当众念检讨,从上树掏鸟窝到下河戏水,从跳皮筋到扔小沙包,从贴奖状到荡秋千……呈现出一系列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儿童生活趣事,将我们一下子拉回到了趣味满满与内心柔软的童年。具象符号“树”为这个呈现乡村儿童成长轨迹与批判农村落后教育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增添了不少诙谐幽默的趣味性。

首先,作为《树上有个好地方》中的一个重要具象符号,“树”承载了巴王超过在学校里被压抑的童心和无法展现的童趣。

调皮蛋巴王超过为了藏他心爱的宝贝玩具们,偶然在村口发现一颗歪脖子树,“树”上从此成为他心里的“好地方”。首先,“树”以及树上的“好地方”颇具象征意味,作为巴王超过精神家园一样的存在,这里隐藏着他珍视的一切美好,在这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一切,获得无尽的快乐——童趣;同时,巴王超过“自己发现”“自己创造”的“好地方又充分彰显了导演对于儿童自我意识——童心的尊重。

其次,“树”这一具象符号不仅在内容上支撑了童趣叙事,更体现出了“童真美学”的诗化特征与治愈风格。

在导演的镜头光影中,阳光透过树影婆娑,从灰尘里朦胧散射出、洒落在巴王超过身旁开阔的大地上。充满诗意的远景长镜头让我们随着鸟鸣、蝉鸣与主人公共同治愈心中的童真。

在“树”第一次出现的远景镜头中,阳光穿过那个比孩子高出几倍的歪脖子树枝,仿佛一束圣光照在了巴王超过的内心的“好地方”上。随后景别转为中景,我们看到坐在树下思索玩具盒何去何从的巴王超过被树上的小鸟“攻击”,巴王不仅没生气反而还好奇闻了闻,抬头后发现了别有一番好天地,欣然大笑,鸟屎砸在他的眼睛上,我们所体悟到的却是纯粹的快乐与童真。

爬上树享有“好地方”的巴王超过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私藏玩具、看娃娃书,这一切无不符合儿童年龄与身份。“树”提供了一个保护童真,不抑制儿童天性的港湾。“树”保护了巴王超过的童心,存放了属于儿童的玩具,安抚着童年内心的秘密。

(二)“童真美学”的导演立场——真实与真切

“这些不被大环境认可的孩子,我往往希望他成为我的主角,我希望表现对生命个体的尊重。”[2] 张忠华导演的主角设定与意大利现代派电影导演兼理论家帕索里尼“诗意电影”的理念不谋而合。帕索里尼认为“诗意电影”就是创作者透过一个人物的视角,来展现自己的主体意识。

笔者认为,影片中的“树”便是导演对诸如巴王超过这一类不被环境接纳与认可的“坏孩子”的真实体悟与真切关照,这正是导演坚定的“童真美学”立场。

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90后”,导演张忠华更加了解那一时期孩子的内心想法,在他的儿童影片中,无不体现出对于乡村儿童心灵的真实体悟。影片中非常有趣的设定是,小男主巴王超过欣赏与仰慕的对象——粉提老师同时也是导演张忠华饰演的棋童的女朋友,更加耐人寻味的巧合是粉提老师的扮演者刘盼在戏外的身份正是导演张忠华的太太。也就是说,作为小主角心目中温暖向上的正确教育方式的播种者粉提老师,无论是在戏内还是戏外,都同时收获了巴王超过和导演的喜爱。从这一角度来看,巴王超过和棋童其实是一个处在不同的阶段的人。导演将自己这一代人童年时期的顽皮、自在等一系列属于少年儿童真实天性的体验投射在巴王超过身上,丰富了这一小顽童的人物形象,使他既真实可爱又具有象征性和普遍性。

可以说,导演正是将自我投射在了主角身上,在寄托自己对于儿童本位创作立场的童心观照时,表达了自己对于现代教育方式的倾向。导演在与影片中幼年的巴王超过对话与互动中,不仅将镜头对准了儿童的“他者”,更是审视了另一种自我。张忠华可能是成年后的巴王超过,导演和银幕前无数观众的童年时期都有和巴王超过相似的集体记忆,由此勾连出的怀旧情怀为影片的口碑和话题营造势头。

《树上有个好地方》中的“树”作为导演精心挑选的具象符号表达,无处不在细节中彰显着导演“童真美学”的治愈风格和导演立场。

(下篇将于明日12:00上线)

参考文献:

[1]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6.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