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作品集「胡鑫宇事件后对时间孤独爱与死亡的思考以电影时刻为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08更新:2023-04-12 01:44:37

特别提醒:正文共计4915字,请谨慎阅读,友情建议看完电影《时时刻刻》后再阅读。

引子:胡鑫宇事件从发生到官方定性,三个多月的时间,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万众瞩目中,还是以悲剧收场。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事件本身,还是各当事方的反应,再到一些媒体啃食 “人血馒头”的解读,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媒体公布发现遗体的那几天,有很多意难平的愤懑,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时时刻刻》,又看了一遍,有诸多感想,诉诸文字,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一个悲剧事件,感悟到更多活着的意义。

《时时刻刻》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 坎宁汉的同名小说,它通过对处于不同时空但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三个女性及其相关的几个人物命运的揭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躁动不安的灵魂。从这些形象孜孜不倦的意义追寻中,彰显出“此时此刻”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三个主人公

电影以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罗维夫人》为契机,塑造了不同时空里的三个女性形象。其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小说的作者,劳拉•布朗是小说的读者,克拉丽莎是小说主人公,电影通过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约见”。通过影像的穿插与叠加,任何过去都是现在,任何瞬间都是永恒,任何片段都是整体。

电影中,三个时空齐头并进——

时空:1:1923年英格兰的某天早晨,伍尔夫正在构思小说《达罗维夫人》,人物与场景在她的头脑中一点点地呈现;

主人公伍尔夫

时空2:1951年的洛杉矶,劳拉•布朗,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小说《达罗维夫人》,她被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打动,若有所思;

主人公劳拉

时空3:2001年的纽约,小说《达罗维夫人》主人公克拉丽莎要去买花,她要举办一次宴会。克拉丽莎的丈夫,正是劳拉的儿子理查德。

主人公克拉丽莎

影片就在这种密切联系的对位中展开。随着情节的不断演进,我们发现,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但电影中的主人公在很多体验上是相似的。跨过时间的漫漫长河,就本质而言,她们面对的是一些相同的困境,比如婚姻,家庭,爱情,琐碎的生活。

孤独:一种应对“时间”时的焦虑与恐惧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永恒?还是只是后天的一种境况,一种间断性体验?

对于理查德而言,应该两者都是。在《时时刻刻》的第二条线索中,理查德还是个小孩子,但不是个普通的小男孩,他似乎存在某种灵通,对母亲的处境有着天生的直觉。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作为小男孩的理查德,他眼神清澈,但却透露着些许凉意,一种忧郁,一种也许尚属于未来的孤独。如果说小男孩理查德的孤独还只是不太确定的预测,那么,几十年以后,作家理查德无疑是孤独的。作为一个童年遭遇不幸的人,他生活得不能不算勇敢,他勇敢地写作,勇敢地去爱,甚至在生病的最后时间里,他依然那么执着。

劳拉的儿子理查德

在电影中,理查德最后选择了自杀。他死得安详,平静,但却孤独。也许,选择放弃的人是孤独的。

同样,伍尔夫与劳拉也是孤独的。电影中,他们刻板化的表情,凝结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应该说她们的生活还算优裕安逸,但孤独就是那么无孔不入。对于她们的这种孤独情绪,影片并没有做什么暗示性的解释。同性恋倾向也许是一个原因,但影片中关于她们的同性恋只是暗示性的,没有做太多的渲染。

《时时刻刻》的三个主人公当中,克拉丽莎是最积极向上的一个,可是,随着情节的展开,路易斯的出现,在厨房中,突然之间,她似乎崩溃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侵袭而来。由此可见,她一直的乐观有太多苦苦坚持的成分。茫茫的生活之中,在夜以继日的时时刻刻之中,很多时候,每个人都不得不直面孤独的自我。无论如何,人很多内在的情绪是无法通过沟通来消解的。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明天将要死去,现在你会觉得孤独吗?或者说,你马上就要死了,此时此刻的你会觉得孤独吗?这触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死亡能解除孤独吗?显然不能。每个人都会死,在生与死之间横放着的只有时间,一直处于孤独中的理查德,在决定跳楼的时也许是他人生中最不孤独的时刻。将要死去时,往事重现,未来不再是不得不面对的未知,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孤独呢!然而,死并不是对孤独的征服,而是屈服,因此,死亡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事件。

同样的情形发生的伍尔夫身上,当她决定自杀时,无疑是幸福的,幸福而孤独。她想到了伦纳德对她的好,“我想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比你我更幸福的了”,并劝他要勇敢地直面人生,生活下去。而她已经无法勇敢地生活下去,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实现对她的救赎,时间已经成为她无法忍受的存在,因此,她选择投河自尽,选择孤独地死去。

电影中伍尔夫自杀镜头

孤独是一种与时间相关的恐惧。当有那么多的时间需要应对可又没有确切的解决方案时,我们陷入了关于时间的恐惧,一种失望,一种孤独。更加不幸的是,孤独感是一种难以排解的情绪。也许,孤独还是某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就这个层面而言,劳拉是电影中最孤独的一个角色。她选择了自我放逐,抛弃丈夫与孩子。从她最后的出场来看,离开后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更不幸的是,她还得应对剩下的时间,剩下的未知。也许,历尽沧桑的她会越来越坦然,但是,面对一个亲人陨落的世界,她不得不孤独地活着。

爱:其实我们之间很遥远

电影《时时刻刻》中最大的症结在于:那些相互爱着的人们,上演的却是悲剧。伦纳德深爱着伍尔夫,千方百计为她着想,迁就她,呵护她。伦纳德对伍尔夫如此小心翼翼地爱护,首先是因为她有精神病倾向,但最为重要的是他爱她,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然而,这种无微不至的爱给伍尔夫编织了一道道巨大的网,她体会到的更多是无处不在的束缚。由于她不得不面对医生,她甚至觉得自己被监禁了,生活中的一切被掏空。虽然伦纳德很爱伍尔夫,可她感到的却是:“我独自一个人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深处,只有我知道。”她知道伦纳德活在对她糟糕状况的恐惧中,她知道伦纳德对她的爱,我们也不能说她不爱伦纳德,在这里,在面对很多困境时,爱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伦纳德与伍尔夫,他们之间其实很遥远。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劳拉和他丈夫的身上。在劳拉为他准备的生日宴会上,他是如此幸福,并且对儿子小理查德讲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情史,述说着他对妻子劳拉的爱。可是,他的诉说是如此的不合时宜,舞台脱离了背景,温馨的外表下面是悲哀的隔膜。当时,劳拉正经历毁灭性的精神危机,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夫妻之间内心深处的背道而驰,上演的是一出分崩离析家庭的离散悲剧。

最后,劳拉选择了出走,抛弃了家庭,抛弃和丈夫之间的爱。电影中有个十分震撼的场景,劳拉放弃自杀后去接儿子小理查德回家。在车上,小理查德很不开心,他似乎感觉的母亲刚刚从死亡的边缘回来。看着儿子不开心,劳拉问他怎么了,可小男孩什么也不说,只是异常认真地对母亲说:“我爱你!”一个那么小的小孩子以那样的口吻说出这三个字,实在有点不寻常。

劳拉与儿子幼年理查德

爱,可是,母亲似乎没有真切体会到儿子口中“爱”的分量,最后还是离开了小理查德。她屈服于内心的节奏,在自我的指引下走向心驰神往的自由。可自由是什么东西呢?她真的抛开一切了吗?当她看到自己儿子死去时,对于最初的离去,她还是无怨无悔的吗?劳拉的出走,出走之后不得不面对的过往,对于她而言,又岂止追求自由那么简单呢?抛夫弃子后的自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未来被过去全部吞噬。

也许,生活的真相就在于,从一点开始,就没有回头路可走。我们可以不停地选择,但同时也必须忍受选择所要为之付出的代价。那么,自由是什么?在劳拉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自由,自由的幻象,存在在于通向自由的过程中,自由并没有目的地,也不存在终极,一旦到达那想象中(亦或是假想中)的目的地,自由将由非自由的形式代替。

克拉丽莎和理查德之间的爱有相互取暖的味道,同时也是在互相消耗。后来,理查德选择了自杀,因为他觉得他和克拉丽莎之间无法成为彼此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依然选择走向最后的平静,他对自己已经不抱希望,但他要把克拉丽莎的生活交还给她,她必须去追寻自身存在的价值。理查德的选择,也许正是为了爱。爱使他们最终远离。

伍尔夫的自杀也有类似的性质,她在遗嘱中对伦纳德说“……我知道我毁了你的一生,如果没有我,你可以去工作。而且我知道,你会有所作为的。你看,我都无法清楚得表达了。我想说的是你本该拥有我拥有过的所有幸福。你对我如此宽容和友善,即使我身边的一切都逝去了,但我肯定你对我的爱依旧。我不能再耽误你了……”。

死亡:通过让时间回到最初,以呈现并审视生命的意义

在《时时刻刻》中,对死亡的思考主导着整部电影。其实,也只有通过死亡这一特殊形式,才是思考生命意义的最佳方式。自杀是走向死亡的极端形式:更容易让人思考背后的含义。自杀,通过与时间作对的方式对自由的最后挥霍,是生命尊严的最后体现,也是最高最极端的体现。《时时刻刻》正是通过自杀来思考死亡,来审视生命。

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性本能(爱欲),二是死的本能。“死的本能”的任务是“把有机的生命带到无生命状态”。按照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学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趋向毁灭的本能冲动”,死亡、自杀是生命难以抑制的诱惑。

电影《时时刻刻》以伍尔夫的自杀开始,也以此结束。而在影片中,关于死亡话题的直接探讨也很多,有一次在伍尔夫和她的小侄女之间展开,当时小女孩看到一只鸟快死了,“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

突然,小女孩问道:“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

“我们会回到我们本来的地方。”伍尔夫回答说。

“我不记得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了?”

“我也不记得了。”

在生命的所有场景中,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死亡”这般具有启示意义,它迫使人们思考关于生的问题,审视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本质。无论是电影中的伍尔夫还是小说中的伍尔夫,她都认定死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在电影中,当丈夫问她“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时,她说:“为了对比,为了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在《达罗维夫人》中,伍尔夫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死亡意味着反抗。死亡意味着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是一次互相拥抱。”

《时时刻刻》中还有另外一个自杀了的人物,作家理查德,跳楼前,他对克拉丽莎说:“我是为了你而活着,但是现在你不得不让我走了。”他不愿在面对宴会的时间以及接下来的时间,那些都不是他的价值所在。似乎他的生命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他要到其他地方寻找。同时,他也要让克拉丽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因为她已经照顾了他十几年,而当理查德自杀时,他们要各自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去了。从导演对理查德跳楼时和克拉丽莎的对白的安排来看,理查德的死并不是对生命的意义的质疑,而是追逐生命价值的开始。

自杀前的理查德

《时时刻刻》里充斥的是时间里的孤独、爱的徒劳以及死亡,但整部电影的基调并没走向对生活的否定,而是通过对生活否定性层面的呈现,让我们思考生的意义。影片重复弹奏的一句潜台词是: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视生命的价值。

最后,在影片的末尾,走向死亡的伍尔夫却在告诫伦纳德:“要面对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你才会知道它真正的含义。然后,不管人生是怎样的,都要去热爱它。最后,才能放弃它”。《时时刻刻》并不是一部专门探讨死亡的电影,而是通过死亡来表达对生的意义的思考。

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似乎是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诚如影片中理查德所言:多年以后你会发现,让你一直觉得很幸福的,其实只是某个十分普通的早晨,某个极为普通的瞬间。那么,生命中的那些宏大叙事,显然并不必然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生命难以把握,过去和未来都捉摸不定,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有现在,此时此刻,此时此刻的全部情绪,心灵的一次偶然悸动,两个手指之间意外的相撞。生命意义蕴藏在此时此刻的点滴中,无数此时此刻的累积,就是生命的时时刻刻,就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此时此刻,既是过去的总和,也是未来一切可能性的起始。克拉丽莎微笑着关上了台灯,她要睡觉了,她要休息了。明天醒来,一切将会重新开始,明天将会是新的一天,新的时时刻刻,无数的此时此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