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教父阿花说的俳句「从东京教父中阿花咏诵的三首俳句看日本的俳句文化及审美」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09更新:2023-04-12 07:57:05

在今敏的经典电影《东京教父》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桥段,圣诞飘雪的夜里,阿花从垃圾堆里捡到了一个弃婴,他觉得这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并吟出了一首俳句:

"幼子脸颊,洒落粉雪,清澈此夜。”

这首俳句,将阿花的善良和温柔衬托的淋漓尽致,在这部电影中,阿花一共咏诵了三首俳句,既表达了故事内涵,也暗喻了日本的俳句文化和审美取向。

日本的俳句,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常用抒情方式,也带着浓浓的“禅”的意味,其隽永质朴的词句,温郁深沉的气质,和孤寂、幽玄等日式美学相通相融。

01,日本俳句和禅

所谓的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代诗歌,由“五-七-五”,共十七个字音组成。

一共有三句,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每一首俳句有一个季题,季题是俳句中不可欠缺的因素,指的是和春夏秋冬等四季变化相关联的意象词汇和人事万象都包罗在内。

比如,《东京教父》中,阿花吟诵的第二首诗:

“儿将行,母相送,白霜息。”

这里的白霜值得是季节的词汇,相容寒冷的冬季。

日本的俳句是宗教仪式和文学审美相结合,诗禅双修的结晶,说到俳句在日本的流行,首先要清楚,日本的禅宗思想。

公元六世纪,禅起源于印度,禅宗作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在奈良平安时期传入到了日本。

而日本的禅宗倡导的“山林水鸟皆佛法”“我心即山林大地“的思想,这样的自然观对于日本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禅宗思想传到日本之后,日本并没有简单的复制和全盘吸收,而是结合自己的环境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

日本是一个岛国,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长期的偏安一隅,使得日本人形成了敏感忧伤的性格,他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点和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艺创作中,俳句是对于禅宗思想的体现和继承,比如“俳圣”松尾芭蕉,将俳句的形式推向了高潮,以“俳谐连歌”而著称。

他在诗作中灌输了禅的意境,比如,他的作品《蝉》中,有这样的名句:

“静寂,蝉声入岩石。”

“蝉”是“禅”的谐音,短短两句话,将夏日的厂机关描绘的栩栩如生,而同时,后句中的“蝉声”作为季语,既表现了自然的美感,又巧妙地将自然的朴素和蝉的鸣叫相结合,以朴素的自然天性作为美的表达,追求高雅恬淡的审美情趣。

02,日本俳句发展的背景

传统的农耕崇拜

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其古代的农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不同与我国原始时代的刀耕火种,捕鱼狩猎,在日本的记纪神话中,反映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更多的是歌颂的是对于农耕的崇拜。

他们崇拜太阳和月神,崇拜和日本农作物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

比如,在《古事记》中记载,神话世界分为天上的高天原、地上的苇原中国和地下的黄泉国3层。

最受关注的要数天上的高天原,由太阳神天照大神统治。一旦发生了重大的事件,众神就要召开“神集”会议,在高天原也有水田,这样的自然崇拜,对于日本人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俳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季节崇拜

日本人对于自然界的季节有着独特的情感,春夏秋冬,包罗万象的四季美景给敏感的日本人更多的感悟和取材。

在日本的俳句中,“季句”是至关重要的一句,没有季句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的季节崇拜也影响到了日本人的文学和影视创作中。

日本的电影,很多都和季节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菊次郎的夏天》、《四月物语》、《早春》、《晚春》、《秋日和》等,对于自然的敏感和喜爱,也为日本的俳句提供了更多的季节素材和物语。

春天的樱花,夏天的蝉鸣,秋季的红叶和冬季的白雪,这些元素充斥在日本的文艺作品中,成为了最常见的符号。

03,中国诗“言志”,日本俳句抒情

日本的俳句和中国的诗词虽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然而,在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风格方面,却是大相径庭的。

主要特点为:中国诗“言志”,日本俳句抒情。

在《毛诗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诗者,志之所致也”,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程和悠久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哲学支持,比如周易的朴素唯物观,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仁而爱人”思想,道家的“无为”等思想体系。

在佛教传入之后,虽然对于中国的文化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占据着主要地位的仍然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利用对仗,修辞等手法,主要抒发作者的殷殷报国之心。

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诗歌大气磅礴,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于没有没有抒发报国之心的诗,大多数也是豪言壮志,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样的送别诗词,也将“明月”当做是寄托人物情感的意象,立足于现实,抒发自己心中所想。

而日本的俳句表达方式则更为委婉,更为关注人物内心情感和变化和对世间万物的感知。

比如“凝目仔细看,荠菜白花隐隐现,独放篱笆边。”这是一个很标准的“五-七-五”字音,借用了荠菜和篱笆作为咏叹的对象,阐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从细微处,引发人们的思考。

再比如,《东京教父》中,阿花吟诵的第三首俳句:

“人生债终清,除夕钟鼓鸣。”

爱与善良赋予了我们重新来过的机会,适当的时机,需要好好把握,奇迹和幸运才会降临。

04,结语

日本的俳句简单而凝练,含蓄而有神韵。

铃木大拙曾经说过:

“当感情达到了最高潮的时候,人反而会默不作声,因为任何语言都是不恰当的,如果十二分的表达,则失去了暗示的余地。”

俳句虽短,然而却能够集中体现日本人所表达的逻辑性,在不断的暗示和隐喻性的表达中,流畅自然,成为世界文学中独有的一道“风景”,对于当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