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 imdb「豆瓣82分波斯语课热映网友看完我哭了很久丨夜听双语」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57更新:2023-04-12 09:41:19

本文或涉及剧透。

俄罗斯、德国、白俄罗斯合拍的二战题材电影《波斯语课》近日引进到了国内院线。

该片提名过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还曾入选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推荐单元。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Nahuel Pérez Biscayart),粉丝爱称“纳老师”,今年35岁,出生在阿根廷,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会6种语言。他从25岁才开始学习法语,但已经可以在法语影片中独当一面,而在《波斯语课》中主要的台词对白又是流利的德语。

他饰演的吉尔斯要以极其过人的智慧和勇敢躲过纳粹德军的折磨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祭奠犹太同胞。

In 1942, Gilles, a young Belgian man, is arrested by the SS alongside other Jews and sent to a concentration camp in Germany.

1942年,年轻的比利时人吉尔斯与其他犹太人一起遭到党卫军逮捕,被送往德军的集中营。

He narrowly avoids execution by swearing to the guards that he is not Jewish, but Persian. This lie temporarily saves him, but then Gilles is assigned a seemingly impossible mission: to teach Persian to Koch, the officer in charge of the camp's kitchen. Gilles finds himself having to invent a language he doesn't know, word by word.

屠杀时为了活命,他对党卫军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波斯人。这个谎言暂时挽救了他,但吉尔斯却担负起了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教营地厨房德国军官科赫波斯语。吉尔斯发现必须逐字逐句生造一门语言。

影片中对德军气质的刻画十分克制,但即便如此,纪律严明苛刻和冷血杀人也随处可见。

军官叫男主誊写囚犯名册,定时四十五分钟,多一分也不给。还有,被褫夺了闲职的女军官可以随手拿起女佣的手按到滚烫的案板上,惨叫也当做没听见。

这种权力关系延伸到纳粹与犹太主人公的身上则更为骇人。作为波斯语老师,仍然是说“滚开”就得低头滚开,被打到鼻青脸肿下放采石场,靠自救回来后也只是一句“那天我过分了,我们忘了它吧”就打发了。

除了刻画残忍的纳粹德军,《波斯语课》以语言为题却并非只是披着语言外衣,语言本身作为主体贯穿全片。

语言专业的学生和爱好者能在影片中找到许多专业概念或场景的既视感。

// 外来词 Foreign words

战乱年代,有犹太俘虏掏出一本捡来的波斯语书只为换男主的半块儿三明治。河边屠杀的长镜头中,揣着书的男主在绝境底下自称波斯人而获救。

被安排了教波斯语的任务的同时,他还被分到厨房工作,因此只能现场编词,看着盘子、面包、叉子、勺子、肉、鱼这些物品,嘴里不时蹦出音节:“甘克、巴拉、卡尔斯、鲁特、其姆…”

眼里的意义通过嘴里的音束流淌出来。

到了军官那儿,被问到“猪”怎么说?

男主回答:“刺外因”。军官眼睛瞪大,惊讶这个音跟德语Schwein(猪)十分相似,甚至觉得自己被骗了,准备拿男主是问。男主解释,因为波斯人信教不吃猪肉,因此猪是个外来词,共用外来语的音再正常不过。

回望英语,tofu(豆腐)来自东亚也是很切题。

// 一词多义/同形异义 Homonyms

在被打的那场戏中,男主在切面包时走神,把之前教过的“拉支(面包)”作为回答应付了军官的问题:“树用波斯语怎么说?”

被军官摔打得头破血流时,他无助高喊:“拉支既是面包也是树!”

英语中也充满了一词多义或者同形异义,如bear既是“熊”也是“承受”,等等。

// 每时每刻记单词 Expand vocabulary whenever you can

刚被布置任务时,男主紧张得记不住词,到了半夜还在被窝里念叨当天造的“叉子勺子盘子——甘克卡尔斯巴拉”。同屋的犹太人跑来抱怨噪音,他只能说是在“祈祷”。

此外,他打饭时也在复习自己造的词,学习假波斯语的军官睡觉前也用小卡片背单词。他俩都像极了考前突击记单词的学生们。

// 活用词根Stem词缀Affix (prefix, suffix, infix, circumfix)

影片中途,军官布置他马上写出40个德语词的波斯语翻译。看到大量单词来袭,他只能借助词根词缀。在帮军官誊写囚犯名字的时候,男主翻页恰巧盖住一半名字,受到启发,发现人名碎片可以用做词根词缀来造词,既提高了造词效率又增强了记忆力。词缀在英语中也很常见,如dis就表示反义,dislike因此就是like的反义词。

男主看到死亡(tod),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威胁他的军官Max。抽出ax,就作了假波斯语“死亡”这个意义的词根。最后,他自然也通过了考验。军官拿着纸挨个儿问他,他就偷瞄花名册上的人名,从而一个一个词编出来了。

这些沉淀在自创语言中的活人名字,都有了意义。俘虏被纳粹屠杀,语言则积累起仇恨,这股仇恨会在片尾集中爆发。

// 主谓宾SVO vs 主宾谓SOV

subject-verb-object, subject-object-verb

军官聊起自己在战争结束后想要搬到伊朗生活,还想开个饭馆,因为自己的兄弟在德黑兰。用德语问起波斯语的“我爱你”怎么说。Ich liebe dich. 男主回答道:“伊勒欧纳一奥”。并解释说“伊勒”是“我”,“欧纳一”是“爱”,“奥”是“你”。

然而,现实世界的真实波斯语跟德语、英语、汉语这样的主谓宾语言不一样,它是“主宾谓”结构。

这么看,男主的“假波斯语”是“假”得很到位了。

// 成就感 A sense of achievement

学好语言真的成就感十足。

男主被下放到采石场之后,机智装晕,还嘴里念叨假波斯语的“我、妈妈、家”等词汇。众人把军官找来,问男主说的是啥。军官在众人面前炫耀了一把波斯语翻译。众人赞叹说:“啊他真是波斯人啊”。军官很受用,转头就给士兵发肉罐头,还大发慈悲把男主送去医院。

回忆一下,第一次发现自己能用外语流利沟通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是喜不自胜?

影片的高潮自然还是围绕语言。

用假波斯语教学活下来之后,男主开始关照身边的犹太同胞。

全片用了许多镜头语言来对比纳粹的奢靡高傲与犹太人的苦难卑微。

犹太人没饭吃、做采石场苦工、最后枪决完还要拉到焚尸炉;相反,纳粹军官大鱼大肉、参加灯红酒绿的舞会、在押解囚犯那天冷漠抱怨天气太冷还谈论饮食话题。

有次,军官找来男主,炫耀自己用假波斯语写的诗:“风推着云朵向东……”一心洋溢着自己对伊朗的想往,而男主,则眼盯着窗外的意大利犹太人被毒打。

自此,给囚犯打饭时,男主都会多问一句“你叫什么名字?”然后根据对方的特征,把名字与意义贴合起来。

看到饥肠辘辘的罗伯托,男主把“饥饿”叫做“伯托”;队伍里下一个是急切的弗朗可,他就把“耐心”叫做“昂可”;从已故犹太人的行李里捡了个娃娃,发现上面绣了名字Aviva,回望这周遭的疯癫,他就把“疯狂”叫做“viva”……

由此,他记住了每一个人的名字,也记住了每一个人的苦难。

讽刺的是,军官曾感叹:“多么美妙的语言啊”,对伊朗的生活心向往之,殊不知他嘴里的每一个词都是亡魂。

影片结尾,试图逃到伊朗的军官在机场被真波斯人识破,假波斯语反噬,暴露了他的紧张、无助、和愤怒,当然还有审判。

而男主这边,同盟国需要证据才能审判纳粹战犯。但由于他们早就把名册等证据给烧毁了,盟军无法获得确证。因此,男主获救之后,被问到记得几个犹太受害者的名字。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下,他说:2840个。

接着,他就开始念,哽咽着念出那一个个词背后的名字。

“……雨果·利希滕斯坦,米歇尔·路易莎,迪耶·拉维,隆巴德·得罗齐,保罗·贝恩贝基,卢卡·戴维,鲍里斯·西米奇,尤巴·帕米奇,米兰·马尔科维奇……”

观众发现,无需用语言描述屠杀,因为苦难就是语言本身。

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说,

When I speak, it is in order to be heard.

当我开口说话,就意在被听到。

concentration [ˌkɒnsnˈtreɪʃn] n. 集中;聚集

homonym [ˈhɒmənɪm] 同形(同音)异义词(写法或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affix [əˈfɪks] n. 词缀

prefix [ˈpriːfɪks] n. 前缀

suffix [ˈsʌfɪks] n. 后缀

infix [ˈɪnfɪks] n. 中缀

circumfix [ˈsɜːkəmfɪks] n. 环缀

编辑:陈月华 李雪晴

实习编辑:李金昳

实习生:陈羽洁

来源: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MDB, Wikipedia, 北京国际电影节官网

China Daily精读计划来了!

每天20分钟,

带你学英语,看世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