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儿子「铁皮鼓3岁男孩撞破母亲婚外情撕开成人界的不伦与虚伪」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44更新:2023-04-12 10:53:58

《北京爱情故事》中有句经典台词:“结婚十年后,我终于发现其实人生上半场是激情,下半场是亲情,中间插播的都是婚外情。爱情到底是什么?那东西就和鬼一样,谁都听过,没谁见过。”

这部获得金棕榈奖的德国电影《铁皮鼓》并非爱情片,但却紧紧围绕“婚外情”来讲述故事。

比一般婚恋题材更深刻的地方在于,两代人的“婚外情”中,影片呈现出来的不仅是家庭的矛盾,正如获诺奖的原著中所说:“相比于他讽刺的家庭,政治、战争才是更可怕却也更可笑的的一场默剧。”

纳粹当政

影片以奥斯卡的前半生为主线,导演通过荒诞的笔法缓缓讲述这个侏儒男孩的愤怒与无奈。同时,以奥斯卡为中心人物,交代了他最亲密的家人、爱人轮回般的不伦之恋,以及纳粹的肆虐和成人世界的虚伪。

一、3岁男孩撞破母亲婚外情,折射成人世界的恐怖

主人公奥斯卡一家居住在但泽小镇,家族的开拓者老祖母曾经救过一名纵火犯,最终与其结合,生下了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丝。

母亲阿格内丝成年后嫁给了一名杂货铺老板,并生下了奥斯卡。阿格内丝分娩的那个夜晚,风雨交加,而婴儿状态的奥斯卡却早就有了自己的意识,他卡在阴道里,心中想着:“我真想一辈子呆在母亲的子宫中,要不是他们许诺在我三岁那年送我一只铁皮鼓,我就不会出来了。”

奥斯卡家境还算富裕,开杂货铺的父亲每年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因此,在奥斯卡三岁那年,家里人为他举办了盛大的生日宴会,请来了诸多亲戚,像他的表舅杨、外祖母布隆斯基都成为座上宾。

杨和阿格内丝调情

奥斯卡也得到了他在娘胎里就期盼的“铁皮鼓”。

3岁的奥斯卡很喜欢钻到外祖母肥大的裙子里面,和大人们玩躲猫猫。在这次宴会上,奥斯卡钻过外祖母的裙子,钻到了大人们打牌的桌子下面,然后看到:表舅杨正在用脚触碰母亲的私处,而母亲愉悦的表情也暗示了二人不正常的关系。

他愤怒之余什么都做不了,因此暗下决心:再也不要长大!然后趁着家人打牌,从地下室的楼梯上一跃而下。

从此之后,奥斯卡一直保持着3岁的身躯和与年龄不符的思想,直到他埋葬父亲马策拉特那一天,被自己的儿子用石头敲中脑袋,才再次决定长大。

影片用超现实的手法给主人公抹上一层诡异的色彩:胎儿时期的他,就被家人用铁皮鼓引诱出生,那句“我真的不想出生”的自言自语,是对传统生育的极大讽刺,荒诞中又带有几分苍凉。

导演颇具匠心地把铁皮鼓和母亲的丑闻安排在同一单元,这两件事情是在同一天降临到主人公身上的,他们一个代表着家族引诱他出生的诱饵,一个代表母亲对他的致命打击: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险恶让小奥斯卡感到无比恶心。

到了上学年纪的他,厌恶学习,上课时间死抱着铁皮鼓,并不停地敲打。老师严厉地制止他后,他为了报复,甚至用特异功能“超音波”,通过大喊大叫来震碎老师的眼镜。老师吓得大叫,同龄孩子也把他视为怪物。

老师的眼镜被尖叫震碎

二、再次发现母亲偷情,奥斯卡生父成迷的身份模糊

总统华盛顿说:“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一生。”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都必然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抹去的烙印。奥斯卡3岁时撞破母亲与舅舅不可告人的秘密,并一直耿耿于怀,他走到哪里都不肯放下自己的铁皮鼓,因为这样提醒了他3岁生日那天发生的事情。

一次,母亲阿格内丝带着奥斯卡去买新的铁皮鼓,并拜托这位犹太老板看住奥斯卡,随即自己赶到了一家隐秘的旅馆,去见她思念已久的情人。

两人干柴烈火,正在欢愉之时,窗外的高塔上传来了铁皮鼓的敲打声,伴随着“高音波”的尖叫,旅馆的玻璃被震碎,二人的身躯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

偷情的母亲与表舅

奥斯卡一直不信任母亲,因此他从玩具店老板那里溜出来,跟踪母亲到了这个旅馆。看到母亲和舅舅杨在一起后,他愤怒地尖叫,拼命地敲打铁皮鼓,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母亲气急败坏地拉着奥斯卡回到了家,但却意外怀孕。阿格内丝知道这是他和表哥杨的孽胎,因此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她并不清楚奥斯卡是否理解她的“婚外情”,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丈夫,再加上自身的罪恶感作祟,她变得更加焦虑。

怀孕后不久,在一次出游的过程中,阿格内丝发现平常吃的鱼都是丈夫用垃圾捕捞上来的,瞬间无比恶心,回家后看见鱼便倒胃想吐。她不知道该不该把孩子生下来,于是去教堂询问神父,并隐晦地透露了奥斯卡其实是杨的儿子。

教会并没有给她理想的答案,她回到家后,发了疯一样的吃鱼,最终中毒而死。也结束了这场不伦之恋。

阿格内丝吃鱼至死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象征,最重要的象征物“铁皮鼓”在整个电影中都有提及,它是奥斯卡对抗成人世界的武器,也是他不愿面对现实的避风港湾;另外,在《铁皮鼓》原著的封面上,作者君特·格拉斯亲自设计了一个扭曲的小男孩,他疯狂地敲打着铁皮鼓,眼睛里放出蓝色的光芒。

因为原著中也曾提到,阿格内丝家族的人,都是蓝眼睛,这也暗示了奥斯卡的血统。

铁皮鼓与“蓝眼睛”,是相互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代表着奥斯卡对母亲偷情的厌恶,一方面自己却无何奈何地成了偷情的产物。这样进退两难的身份,给奥斯卡延续母亲的“乱伦之恋”埋下了伏笔。

马策拉特加入纳粹

三、与16岁女仆发生关系,重蹈母亲的覆辙

有人用童年疗愈一生,有人用一生疗愈童年。奥斯卡显然属于后者,他过早地见识到了成年人的复杂和虚伪,对于父母与表舅杨貌合神离的“表演”和周围人的嘲笑讥讽,他以不长大为代价,疯狂地敲打着“铁皮鼓”来反抗这个世界。

1939年9月1日,但泽波兰邮局被德纳粹军队包围,奥斯卡不怀好意地将杨引入邮局,杨被德国人枪杀。

杨是一个犹太人,而名义上的父亲是一个德国人。在德国军队疯狂清剿以犹太民族为代表的“劣等民族”时,奥斯卡利用了这一点,借纳粹的枪,杀死了自己的生父。

杨被纳粹枪杀

但奥斯卡很有分寸,他并不是一个战争主义者,恰恰相反,他厌恶战争。他用铁皮鼓改变军事演讲的气氛,让这场演讲成了一场搞笑的舞会。

影片通过这两个片段,向人们传达“奥斯卡式”的孤独:一个弑父的叛逆者,一个反战的侏儒,一个无父无母、在那个时代被定义为“劣等人类”的犹太人。奥斯卡没有精神上的同伴,他的身体属于儿童世界,但思想却归为成人世界,这样一个分裂者只能游离于边缘。

时过境迁,奥斯卡15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仆——玛丽亚。16岁的玛利亚与奥斯卡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姐弟”,在一次海滩旅游中,奥斯卡和玛利亚在同一个屋子里换衣服,奥斯卡看到玛利亚的胴体,忍不住亲近。而玛利亚也并未拒绝,任由奥斯卡接近自己的私处。很快二人便有了肌肤之亲。

但好景不长,长期丧偶的父亲也觊觎玛利亚的美貌,有一天终于被奥斯卡撞见二人的偷情。奥斯卡像年幼时站在旅馆钟楼上那样,在父亲与玛利亚的偷情现场疯狂地尖叫,并愤怒地敲打铁皮鼓。

然而,小孩身躯的奥斯卡并没有能力阻止这场“背叛”,玛利亚不久后怀孕,并成了自己的继母。

不久后婴儿出生,奥斯卡抱着“弟弟”,轻轻地说:“我知道,你是我的儿子。在你三岁那天,我也会送你一个铁皮鼓。”而这些,就是当年杨想对对奥斯卡说的话。

影片通过这样一个轮回式的情节,隐喻了两代人的宿命。奥斯卡的生父杨无法认领奥斯卡,就如同今天奥斯卡没办法与亲生儿子相认一样。这种看似荒诞的手法,却讲出了“婚外情”和“乱伦之恋”背后的隐痛,给人极大的警醒。

玛利亚被父亲马策拉特玷污

这部电影中,奥斯卡的两个“父亲”在身份上有极大的差异,一个是“人人喊打”的犹太人杨,一个是在当时可以耀武扬威的德国人马策拉特。但两位父亲的结局,却都是间接死于奥斯卡之手。

马策拉特在纳粹鼎盛时期加入,在苏联军队反攻时竭力隐藏自己是纳粹的实事。为了不让苏联人发现纳粹徽章,他一口吞下。但奥斯卡此时却大喊大叫,引起苏军的注意,马策拉特慌乱之中被纳粹徽章卡住喉咙,随即被警惕的苏军枪杀。

父亲的葬礼上,奥斯卡说着:

“我该还是不该?你已经21岁了,我该,我一定要长大!”

接着将鼓扔入墓穴中。正在这时,刚好被弟弟扔来的石头砸晕,也跌入墓穴中,被救起后,他开始长高了。也成了“虚伪的成年人”中的其中一个。

影片的结局,是奥斯卡乘坐火车远离了家乡但泽,但奥斯卡家族的命运轮回是否会就此绝迹,名为弟弟的儿子会不会重蹈覆辙?导演都没有再说明,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奥斯卡和自己的“弟弟”

这部电影曾屡次被禁,因为其中含有的“未成年人色情描写”,让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度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但尽管如此,《铁皮鼓》电影仍然在第32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与身获诺奖的原著可谓实力相当。

《铁皮鼓》是荒诞的,却也通过奥斯卡的半生,揭示了赤裸裸的真实。正如原著中写的那样:

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童真与荒谬人性的搏斗中,奥斯卡节节败退,他努力地抗拒却迎来一场场死亡。就像案板上还在抽搐着的鳗鱼头。因为,相比于他讽刺的家庭,政治、战争才是更可怕却也更可笑的一场默剧。

读书,洞见,明智,欢迎关注@花某人读书,一起畅游文学世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