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血战史国语「二战影片空军故事和晴空血战史历史故事还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91更新:2023-04-12 11:35:30

《空军故事》是美国导演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的代表作,二战空战题材经典片,是好莱坞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最佳抗战宣传片之一。

影片《空军故事》(The Air Force Story)中的解说,1943年8月17日黎明,英国·····第八轰炸 机司令部的376架B—17轰炸机整装待发,此次任务是轰炸美军列出的两个最关键的目标:位于施韦因富特的滚珠轴承制造 厂和位于雷根斯堡的梅塞施密特飞机制造厂,两者都深处德国腹地。

影片中的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毕竟是作为艺术展现出来的。

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呢?这里为了介绍这次空战的经过,不得不介绍一些相关的人物和技术背景。

背景

1. 得益于诺登投弹瞄准器(卡尔.L.诺登Carl L. Norden设计,在雷达和GPS 全球定位系统时代,它早已被抛弃不用),使一群狂热的空军队伍想要通过精准袭击来减少百姓的伤亡,通过袭击敌方的重要建筑(如飞机制造厂等)来迫使敌方因为物资装备等补给不上而不得不投降,进而结束战争,其中这一思想最主要的领头人是海伍德.汉塞尔。

2. 1943年,温斯顿.丘吉尔(英方)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美方)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就精确轰炸与区域轰炸进行了讨论,英方坚持区域轰炸,而美方为了消除英国人的疑虑,海伍德.汉塞尔被当选为美方航空队领头人。

3.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对空军影响深远的将军柯蒂斯·李梅,他与汉塞尔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人物,他主张快速结束战争,而不管是哪种方式,对空军遇到的问题都很务实的去解决。

比如,

问题:炸弹总是偏离目标

原因:飞行员为了避免成为活靶子而没有径直地飞向他们的轰炸目标,总是采取规避战术动作,直到轰炸的最后时刻才直接飞向目标。

李梅的解决办法:基于自己的一番研究,得出了结论,高射炮想要击落一架直接飞向目标的B—17轰炸机,就必须发射377发炮弹,直线飞行有风险,但风险不算太大。因此他要求他的部下必须停止规避动作,直接飞越目标上空,他自己带头执行。这与当时的主流观点背道而驰。

精确轰炸的第一次试验

电影《空军故事》的这一战役,可以当成是精确轰炸的第一次试验。

这一战役的还原是这样的:

美方的精确轰炸的真实目的地是:德国巴伐利亚的滚珠轴承制造厂,轰炸联队领头人汉塞尔。

同时,为了把滚珠轴承制造厂附件的敌方德国空军引出并远离滚珠轴承制造厂,美方还有一个诱饵行动由李梅带领执行,前往德国雷根斯堡的梅塞施密特飞机制造厂。

预计李梅联队先起飞,10分钟后汉塞尔联队再起飞,预计会与德军交火的是李梅联队撤退时会迎面碰上德空军。而汉塞尔联队去顺利完成真实目标的轰炸。

但是真实情况却时:

李梅在袭击之前就开始担心天气状况,所以在突袭前几周的时间里,他让自己的队员日复一日地练习盲飞起飞。

8月17日执行任务的那天早上,大雾经久不散, 大家不得不带上提灯和手电筒,才勉强将飞机从跑道尽头的硬地面上开出来。

李梅带领手下飞上昏暗的天空,进入被德军占领的法国时,云层后出现了德国战斗机的身影,他们立刻尝到了迎头扎进德军中坚防空火力的苦果。

《战争与沉迷》一书中这一段很好的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还描述了他们大队中的另一架飞机:它被击中6次,一枚20毫米口径的炮弹打穿飞机的右侧,在飞行员身下爆炸,炸伤了一名机枪手的腿;第二枚炮弹击中了无线电舱,将无线电操作员的小腿直接炸飞,他因失血过多而死;第三枚炮弹击中了投弹手的头和肩膀;第四枚炮弹击中了驾驶舱,炸毁了飞机的液压系统;第五枚炮弹炸断了方向舵传动钢索;第六枚炮弹击中了3号引擎,致其起火。这些都是发生在同一架飞机上的事情,飞行员仍在继续飞行。

但是这次精心构想的诱饵任务却并没能奏效。

其他指挥官没有像李梅那样强迫手下练习忙飞, 因此,那天早上,去往真实目的地进行轰炸的轰炸机一直都停在跑道 上,直到后来天气放晴。他们本应该比李梅联队晚10分 钟起飞,但事实是他们的起飞时间比李梅他们晚了几个小时,这 给了德国守军重新集结的时间,使纳粹空军能够像几个小时前攻击轰炸雷根斯堡的美军轰炸机机群那样,对袭击施韦因富特的美 军轰炸机联队发起同样猛烈的进攻。

结果,大屠杀在同一天两次上演。

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呢

美方损失大得惊人,但却并没有使德国施韦因富特的滚珠轴承制造厂元气大伤。

正如李梅所回忆的:“我有125架飞机,损失了24架,我想结果还不错。但我们只飞单程。我想第一轰炸机联队一个小时后 飞入敌方领空时,德国战斗机已着陆并再次大量升空迎战。第一 轰炸机联队不得不在飞入和飞出时都与德国战斗机交战,他们损失了五六十架飞机。”

这次的损失大得惊人。航空兵团如果定期发动这样的袭击, 很快自己就会宣告覆灭。

即使在官方历史记述中,美国航空兵团也无法掩盖这场灾 难,在影片《空军故事》中,解说员曾这样描述它:

戈林率领的纳粹德国空军使出了所有的绝招,B—17轰炸机部队遭受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残酷的打击——一天内阵亡的士兵、 损失的飞机数量超过第八轰炸机司令部前6个月在欧洲战场损失的总和。我们把战火引到了500英里外敌人的工业中心,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么做的代价有多高昂。

开始遭遇高射她射击时,我们的机枪手能够感觉到,德国空军正在热身迎战。在敌方的领空飞行,我们感觉自己就像碗中的金鱼,任人处置。

现在,每架轰炸机都朝着目标义无反顾地径直飞去,在喊 “投弹”之前不能再做任何规避动作。这时,轰炸机编队最容易受到攻击,但这已不重要:我们要完成计划在施韦因富特实施的空袭,投下400吨烈性炸药。

但是,至少这次任务炸毁了施韦因富特的滚珠轴承制造厂 使纳粹元气大伤,是这样吗?其实并没有。

影片中,投弹手们注视着他们的瞄准器,弹舱门打开,炸弹倾泻而下。然后,远远地能看到下方德国的土地上,爆炸的浓烟一次又一次升腾而起。解说员继续说道:“两个主要的滚珠轴承 制造厂被炸了80次之后,我们的轰炸机又可以自卫了,至少可以赶快回家。”

以采取规避动作来躲避高射炮和战斗机的射击,但现在最主要的230架轰炸机,每架携带八九枚炸弹—假设总共投下了2000枚炸弹,只有80枚命中了目标。

最乐观地估计,这次袭击使德国滚珠轴承的产量大约减少了 三分之一。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损失了60架飞机、552名飞行员被捕或牺牲。后来,陆军对其轰炸任务的官方调查分析《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没有证据表明,针对滚珠轴承制造厂的袭击对必要的战争物资生产有可衡量的影响。”

战役失败的原因

施韦因富特空袭所暴露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作战计划被搞砸。任务没能按原计划执行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轰炸机黑手党”作战思想体系的机械基础——诺登投弹瞄准器。

事实证明,投弹瞄准器在实战中的表现并不像在卡尔·诺登 的实验室或军事训练影片中所展现的那般令人满意。

正如历史学家史蒂芬·麦克法兰所说:嗯,如果我们讨论的是单纯的数学方面的问题,理论上讲, 好用。但齿轮和滑轮转动时会有摩擦,并且不管滚珠轴 承打磨得多光滑,不管尺寸公差多符合要求,仍然会有摩擦的问 题。一丁点儿的摩擦就意味着数学模拟会被打乱,无法再进行精确计算。诺登投弹瞄准器是个机械装置,如果手工制作,可以确保它每个部件都有很高的尺寸精度,各部件都能非常完美地装配在一起。可是,战争爆发后,军队需要成千上万台诺登投弹瞄准器。

麦克法兰解释说:“瞄准器一出厂,内部的油脂就开始变稠。 在25000英尺的高空,气温低至零下60摄氏度,齿轮和滑轮的 润滑油会变稠,摩擦也会变大。”

精确轰炸的第二次试验

第一次袭击失败后,美方并没有放弃精确轰炸这一思想,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轰炸。

电影《晴空血战史》就是根据李梅手下一名飞行员贝尔尼·雷所写的小说改编,由格利高里·派克扮演对滚珠轴承制造厂发动二次袭击行动的指挥官。

然后,第二次突袭只比第一次成功一点点,它的确使敌人遭受了更大的损失,但德国的飞机工业并没有因此陷入停滞,甚至都没有丝毫停滞的迹象。

但航空队在第二次突袭中损失了多少架飞机呢?整整60架;有17架损坏得十分严重,以至于不得不停用;650名飞行员牺牲或被俘虏。这次任务后,近四分之一的机组人员再也没能回家。

此后不久,第八航空队的指挥官艾拉·埃克被重新任命,调到了地中海战区(相当于是高层对这次行动的不认可)。

最终,精确轰炸在二战中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区域轰炸

后来,李梅取代了汉塞尔,汉塞尔回到家,在亚利桑那州开办了一所培训学校,结束了自己的战斗生涯。

后续的一系列区域轰炸包括对日本67座城市史无前例的惨烈大轰炸都是在李梅的领导下进行的。

最终,柯蒂斯·李梅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名美国空军军官所能具有的最富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他策划或指挥了无数比雷根斯堡一施韦因富特突袭意义更重大的任务。1948—1949年,他负责指挥了冷战之始的关键事件之——柏林空运。李梅最终成为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最高统帅,掌管着美国的核武库。

服役期间,他会见过全球众多国家的领导人,并和那些我们只能在历史书上读到的人物合影留念。

他的家中本可以悬挂与这些大人物的照片作为纪念,但他没有;在他家房子通道两侧,他挂了画有雷根斯堡和施韦因富特的壁画,提醒自己那次行动中有多少失败和机毁人亡。

由此可见,这两次战役是何等的惨烈,对李梅的影响也由此可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