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那山那人那狗「绿色亲情片那山那人那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更新:2023-04-12 11:47:46

《那山那人那狗》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小众文艺电影,导演是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改编自彭见明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与主流的第五代导演不同,霍建起早期拍摄的影片规避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这类尖锐的时代议题,而选择通过唯美含蓄的艺术气质传递出对人性、亲情以及生活之美的歌颂,《那山那人那狗》就是典型的代表。

影片主要讲的是儿子(刘烨饰)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乡村邮递员的父亲(滕汝骏饰)因病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工作的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常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能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是一个漂亮的侗族女孩(陈好饰)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了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渐渐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从剧情上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发展,父子二人从生疏到亲密,从互不理解到相互理解。一条三天两夜的邮路,由村委会送信、看望五婆、遇见美丽的侗族姑娘、儿子背父亲过河、遇见转娃、父子二人外宿夜谈六个小故事串成一条线,儿子在这条邮路上看到了父亲的过去,知道父亲走邮路的不易,感受到了父亲的敬业、无私奉献,父亲也透过儿子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在与儿子的对话中了解到儿子的成长明白自己在对儿子的陪伴上确实是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其实我喜欢这部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影片对故事情节的处理没有进行刻意的煽情,对于故事的矛盾点的处理也是点到为止,用平静而含蓄的方式叙述出大山情、父子情以及父母爱情等。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有两个意象,一个是邮包,一个是石拱桥。邮包代表的是乡村邮递员这份职业与责任,从父亲的肩上传递到儿子的肩上。儿子从一开始的不重视甚至中途弄丢邮包,父亲几次三番告诫其要轻拿轻放保护好邮包,到对后儿子明白邮包的重要性,会主动在进村前细心整理好邮包。影片通过邮包告诉我们儿子最后可以很好地接任父亲邮递员的职务替山里人送信,这项伟大的事业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而石拱桥则是联系家的纽带,父亲每次离家和归家都会经过石拱桥,妻子经常带着儿子站在石拱桥头等着归家的父亲。影片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角色——老二,老二是条狗,常年跟着父亲走邮路,是父亲送信路上的好伙伴、好帮手。影片中导演对老二其实做了拟人化的处理,老二是父子之间的传话筒,一开始,父亲想亲近儿子却不知从何下手,就会借着关心老二来向儿子传达他想说的话。 但有一点我认为不太合适的地方是,老二并不是一条农村土狗,而是一条德国牧羊犬,我认为这一点是不符合故事背景的。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湖南西部山区,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德国牧羊犬在中国西部山区的农村应该十分珍贵。

最后想说一下电影的画面和镜头的设计。电影整个的画面给我的感觉就是宁静、质朴,富有诗意的东方美,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意象仿佛都代表着深刻的含义和感情。有年头且饱经风霜的石拱桥、崎岖不平的山路、绿色的连绵大山、青翠的稻田等等,镜头里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有意义的,充分展现了湘西美和东方美。而镜头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对固定镜头的运用,摄影机时长是被固定在一个点拍摄远景和深景的,镜头中的人物则是在蜿蜒的山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最后和青色的连绵大山融为一体。还有就是影片中慢镜头的使用,有一段是父亲追着被风吹走的信,从追信到父亲摔倒再到父亲拾到信件,在慢动作拍摄父亲的镜头的时候还相应的插入一些描述儿子表情的快镜头,充分展现了父亲的敬业,儿子与父亲的镜头配合的很巧妙。

总的来说,这一部绿色亲情片还是很值得看的,里面也传达出一些很值得反思的地方,电影中的邮路很像我们人生的道路一样,都是需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地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