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等待戈多这样一部伟大的戏剧它一定要让人看得懂」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33更新:2023-04-12 19:10:43

Hope deferred maketh the something sick.

—— 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1952年,贝克特发表了《等待戈多》。1953年,作品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创下了连续上演400多场的记录。这样一出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塑造,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插曲的戏剧,却在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贝克特的成名作和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 没有人不知道《等待戈多》,

- 但是你真的知道吗?

《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自始自终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穷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现能使他们得救。然而戈多自始自终也没有出现。

“一条乡间路,一棵树,两个流浪汉或是诗人,在等一个叫戈多的人,直到树都长叶了,要等的人,也还是在明天会来中,没有来。说放弃,却没有移动脚步。”

剧本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台词: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

“咱们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以往演出剧照(图源网络)

- 戈多是谁?

- 戈多存在吗?

-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

塞缪尔·贝克特将一场关于存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的探索抛上了舞台,用如此简练而残酷的对话对人类提出了如下问题:在荒凉而广漠的生命里,有什么是真正存在而不会泯灭的吗?有什么是值得人们为之而活着的吗?

在寻找中忘却寻找,在等待中失去等待,等待本身成了寻找的一种方式。作者运用了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什么事也没有的世界,而人就在其中慢慢耗费掉毫无意义的一生。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赞扬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等待戈多》以往演出剧照(图源网络)

- 这样一部伟大的戏剧,

- 它一定要让人看得懂。

新蝉戏剧中心经过三年的研究准备,在对《等待戈多》英文和法文原著进行了深入严谨的解读的基础上,重新译出新的汉语译本,并在新译本的基础上重新排练演出,试图让这样一部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剧作能够被中国观众看懂、理解、接受。

《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作品,很多人读完剧本,对戏剧内容本身也难逃“荒诞的困惑”,而中文的荒诞派一词本身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很容易把作品本身的呈现会看得很荒诞。难读、难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家心中《等待戈多》的标签。但是这种困惑的产生,首先是把戏剧文学本身和戏剧的生动表达混淆起来了。

在易立明导演看来,戏剧生动的表达一定是整个创作团队在对戏剧文学本身理解的基础上,然后再把它变成本民族的语言,交给观众。“我们真的接触到了一个伟大的剧本。从剧作手法、思想脉络来看,呈现的就是全人类的思想、全人类的痛苦、全人类的社会形态。这样一部伟大的戏剧,它一定要让人看得懂。”

“我们想尽量以一种观众能够感受到、接触到的方式来呈现贝克特深邃而精妙的精神世界,但同时希望能够保持贝克特广阔、深厚的戏剧风格,它真的太伟大了。《等待戈多》的戏剧结构是一个完美的圆,这戏可以连续地一直看下去,看五场、十场,反正它是圆,是滚着来的。随着观众理解的深入,每天看都会是在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它的精妙之处。” —— 易立明

《等待戈多》是建立在广泛和深刻的西方文化和宗教的背景基础上语言系统的作品。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要说百分之百地从一个语言转换到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体现了它的不可译性。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挖掘,在大部分内容文化层面还是可以转化表达的。

很多时候,一句话、一个时态或一个词,就会改变整个戏剧的走向。剧本本身表现内涵之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空前的。无法用所谓准确简单的语言概括。由于时态的混杂多变,有时候仅仅一个代词it指的是什么,都会有很多说法。

而对于演员而言,表演的行动越具体,越需要心理的构建。如果理解不建立,演戏就会变成背台词,戏也令人看不懂。为此,这次《等待戈多》的排演也请来了法国巴黎中央大学、巴黎第三新索邦大学的教授韦邀宇,作为学术顾问进行指导。从哲学、思想史等多角度进行解读,以确保演员的演绎是基于基础的理解。

贝克特的写作手法既有意识流,也有新小说的文学方式。而《等待戈多》的逻辑关系不是一种现实逻辑,而是语言逻辑。它其中很多内容完全进入到历史的关联、文化宗教的关联、行为的关联、身体的关联。新蝉戏剧中心历时三年的文本研读、翻译整理,其实一直到演出开始,这份工作也只能算是阶段性完成。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

5月17日 周五 19:30

5月18日 周六 19:30

5月19日 周日 15:00

演出地点:中间剧场·大剧场

演出票价:

100元/160元/场/位

学生票:

50元(100元票区)/场/位

取票需持有效学生证件(高中、大学、研究生)

建议观演年龄:16

主创人员

编剧:塞缪尔•贝克特

导演:易立明

演员:黄凯/张懿曼/黄澄澄/徐启旭/吴亦轩

学术顾问:韦邀宇

英语文学顾问:赵之文

出品:新蝉戏剧中心

翻译:新蝉

联合制作:中间剧场

本次演出获得 the Editions de Minuit 剧本版权授权

新蝉戏剧中心:

新蝉戏剧中心以易立明导演作为艺术总监和创作核心,是北京最为活跃的当代表演艺术作品创作与出品机构。2015年发起“中国—英法美俄德意日戏剧连线计划”,在实施计划三年来,已经演出了包括《尤利西斯》、《乔伊斯之旅》、《惊鸿一瞥贝克特》、《竹林七贤》、《无病呻吟》等一系列原创及交流戏剧作品。

其中《帝国专列》、《阿Q》、《革命》、《秦国喜剧》以及《罗慕路斯大帝》等均与中间剧场展开合作,并在中间剧场上演。在此计划中还导演并制作了英国作曲家布里顿作曲的歌剧《螺丝在拧紧》和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作曲的歌剧《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在中国的首演,从此开启了世界现代歌剧作品在中国的演出之门。

剧场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视频及文章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光束戏剧

文章及视频转载 请标注:光束戏剧及原创作者

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