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少女海蒂电影「治愈系海蒂140多年后你还磕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58更新:2023-04-12 20:00:48

如果不是学生推荐,我也几乎忘记了这样一个著名的IP——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

故事讲述的是海蒂童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尤其是在阿尔卑斯山区里和爷爷一起生活、和好朋友羊倌彼得一家的相处,以及被送至法兰克福与富家小姐克拉拉及其家人共度的时光,最后海蒂回到山里,并帮助瘫痪的克拉拉重新站起来。

“人间精灵”海蒂和“人间仙子”克拉拉

第一次知道海蒂,源于一部52集的日本动画片连续剧,《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暑假的早上在央视少儿或动画频道播放,我很喜欢看——现在想来很奇怪,为什么这么朴素的剧情让我欲罢不能。

除了当年娱乐活动太乏味,还有一个可能,是直到去年才发现的——这部动画片的制作人是高畑勋和宫崎骏。

所以,你只要看一眼剧照,就能抓住这种风格:精致优美的卡通画面、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听的配乐。

不过,海蒂这个IP,可是影视翻拍的常客了,仅目前能够在各大平台上找到的片源,就有1937年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美国版本、1974年的高畑勋和宫崎骏制作的日本动画版本、1993年诺丽·桑顿主演的美国版本、2005年爱玛·伯格主演的英国版本和2016年阿努克·斯特芬主演的德语版本。

1937年,美国版《海蒂》,秀兰邓波儿主演

1974年,日本,《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1993年,迪士尼出品《海蒂》,诺丽·桑顿主演

2016年,欧嘉纳影业出品,《海蒂和爷爷》,阿努克·斯特芬、布鲁诺·甘茨主演

故事其实一直都是那个故事,基本没有变化,面向的观众也是以孩子和家长为主,但是为什么总是那么诱人?今天说的这个版本在各大平台上的得分都很高,很多人说它很治愈!

不如我们先从原著说起。“海蒂”的缔造者,是瑞士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

约翰娜·斯比丽((1827~1901)

她出生于瑞士苏黎世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位诗人,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从1879年起,她写了大量的故事,并被汇编为《献给孩子以及那些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被编辑为完整的《海蒂》故事的《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和《海蒂学以致用》。

斯比丽的故事常常以风光秀丽的瑞士山区作为背景,描写如诗如画的风光和纯朴善良的人民(包括贫穷的山民和有钱的贵族),让小读者受到多方面的熏陶。《海蒂》发布于1881年,是她的代表作,100多年来始终脍炙人口。

从原著来说,《海蒂》是一部很擅长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文学作品。

我们随手就可以摘录几段描写阿尔卑斯山迷人景色的写照——

大风已经在夜里把每一朵小云彩都吹跑了,现在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低头俯视着他们。翠绿的山坡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遍地开满了蓝色和黄色的花朵。

整个阿尔卑斯山脉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暖暖的阳光同时还融化了最后一场雪,让大地上绽放出春日里的第一朵花。春风轻快地吹过,吹干了躲在阴暗之处的潮湿大地。老鹰在高高的蓝天上平静地翱翔。

影视化后,这一优势得到了愈发的强化。在风景的呈现上,《海蒂和爷爷》是高清实景的拍摄,场面壮观且秀丽!

全剧有大篇幅的阿尔卑斯山的景色的呈现:雪山、草地、野花、羊群、高低错落的欧洲山村,让你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山里的风和阳光,还有花香。

其实,高田勋和宫崎骏1970年代制作《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时,团队也花了三周时间去瑞士取景。

那是日本电视动画史上第一次尝试海外实地取景的作品,所以他们作品中生动呈现出的故事背景地的生活风貌,使得这部动画片在欧洲播映时,一度无人相信这是日本制作的动画片。

在人物描写方面,原著刻画的就是一个生于山野的孩子,天真、聪明、善良、可爱,她是属于阿尔卑斯山的人间精灵!

看动作——

海蒂高兴地撒起欢儿来,从一头跑到另一头。她在一个地方看到一大片鲜红的报春花,在另一边看到了龙胆花在青草中耀眼夺目,而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金色的岩蔷薇在冲她点头微笑。

看形容——

山上生活的回忆、夜晚所受的惊吓以及一直以来压抑在心头的悲伤压倒了这个孩子。泪水哗哗地从她的眼中涌出,她放声大哭起来。

看心理——

突如其来的幸福简直超出了这两个孩子所能理解的范围。她们的心被幸福的感觉填得满满的,两人反而一下子找不到适合的语言,变得沉默起来。

到了电影里,我们可以通过很多小动作去感受到海蒂与爷爷天性里的融合、互补,与女管家的冲突(不喜欢,却宁可压抑自己)、与克拉拉的彼此欢喜、塞巴斯蒂安对他们的关心、奶奶引导海蒂学习识字的用心。

这样的影像,比文字更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关系。

可能正是这些原因,让我们看不论哪个版本的“海蒂”,都会觉得治愈。

学术界在解读《海蒂》原著时普遍认为,该作品主要反映了大自然和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那么在作品诞生14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会有什么别样的体会呢?

1、如果你是海蒂(或海蒂的爷爷),你希望她留在阿尔卑斯山里还是法兰克福?

美丽的群山中有取之不尽的能量和用之不竭的资源,也对应着无法好好读书、不被人理解的苦衷;

法兰克福(克拉拉的家)有优渥的物质条件、最好的教育环境,也有善意友好的朋友、和对海蒂视如己出的医生、塞斯曼先生和奶奶。

如果你是海蒂,或者海蒂的父母、甚至爷爷,你希望在哪一边继续成长?

2、电影里的女管家洛特梅尔小姐,在海蒂感觉受辱、离家出走的时候,对海蒂说:

“你难道不知道你有多幸运吗?我多么希望我在这样的家庭长大。”

这是原著中没有的一句台词,但是这句话戳中了多少当代成年人的心?

也就凭这一句,我都认为女管家不是个女巫式的反面角色,她充其量就像教室里对成绩差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的任课老师。

无论电影还是原著,《海蒂》里面没有坏人,是一个近乎理想型的社会。哪怕有人暂时做了一些不太道德的事情,如黛塔姨妈把海蒂拐去了法兰克福、牧羊倌皮特把克拉拉的轮椅推下了悬崖,也都情有可原,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但现实的社会里,恐怕没有这么美好的错有错招。这可能也是我们认为电影治愈的一大原因——理想的国度。

3、对于自由的定义。

斯比丽当年著书时定义的自由,可能就像海蒂渴望回到阿尔卑斯山的那份想念:天高任鸟飞。

而到了21世纪,最突出的表现,同样在原著没有、而电影增加的桥段。

克拉拉的奶奶送了一本漂亮的笔记本给海蒂,鼓励她写下自己的故事。海蒂对于同学嘲笑她想做一个“写故事的人”的话很介意,而奶奶说:

如果生活中的某件事情带给你快乐,你只需要去做它就行,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这是否也是你所想的呢?

欢迎留言评论,我们共同交流读书、阅片的感受!

更多精彩,尽在良师雅集生活家!关注我,不迷路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