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电影「92年前因题材敏感成禁片重拍后成战争片天花板他凭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81更新:2023-04-13 00:53:10

#头条创作挑战赛#

哪部电影才是战争天花板,在众多影迷中一直都议论不休。

其实纵观整个战争电影发展史,不难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片:

一、以各种眼花缭乱的武器对拼为主打卖点,充满爆米花元素的纯商业片。

最典型如《黑鹰坠落》《珍珠港》,用各种狂轰滥炸和对各种热武器的特写,来满足军事迷的破坏欲和求知欲。

甚至于收割了大众童年的情怀的《变形金刚》,都让米国大兵成为人类对抗霸天虎的中坚力量,让该系列挂着机器人外衣的“地球人大战外星人”的俗套故事。

二、展现士兵雄风以及男儿血性,具有“征兵广告”属性的作品。

最知名的莫过于让“阿汤哥”声名鹊起的《壮志凌云》。

用极具个人英雄主义,打造军人偶像,用俊男美女作为调配剂,让观众充满对军队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以真实事件改编,以客观角度描述战争残酷性,展现战火纷飞下众生相的写实电影。

此类影片不得不提到名导斯皮尔伯格,此君光是用《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两部作品就足够傲视群雄。

在展现波澜壮阔的正面战场之外,关于人性在极端条件下的扭曲,让这些作品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

《血战钢锯岭》更是用一个士兵兵不血刃,救下75名战友而成为佳话,在另一个角度探讨胜利的意义。

虽然战争片数量众多,但要给这些影片来个排名的话,《西线无战事》注定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作为1930年上映的电影,《西线无战事》绝对算得上当年的话题之作。

除了投资达到了惊人的120多万美元外(在当年成标本堪称天价了),影片极为罕见地将战斗中各种血肉模糊,鲜血淋漓的残酷场面搬上了银幕。

由于被怀疑贬低一战中的德国,在柏林首映当天,遭到了纳粹党的打击报复,毒气袭击和满地的老鼠直接导致该片首映夭折。

由于影片涉及一战内容,以及考虑到德国、法国是当事人,导致此片在欧洲遭到禁映,直到30年后,此片才在欧洲进行了公映。

即便如此,《西线无战事》仍成为当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个最重要的奖项囊获怀中。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这部92年前的老电影都是战争片中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92年后,由网飞出品的翻拍版《西线无战事》自10月份上线流媒体平台后,瞬间引爆网络狂潮。

某瓣评分更是一度上升到9.0分,超过3万人给此片打出五星好评。

从影片一边倒的好评,基本锁定了年度最佳,更是被不少影迷预定为“冲奥”大热门。

今天的「新片速递」,叉叉就为大家带来这部今年评分最高的战争电影

西线无战事

Im Westen nichts Neues

作为最早开发出“新兵蛋子经受战争历练变成兵王,但终究没有熬到胜利曙光”模式的电影,《西线无战事》为之后的很多电影都提供了灵感。

比如同样是反应“一战”的《1917》就曾表示很多素材都是在此片获得的灵感。

由于影片过于经典,《西线无战事》又在1979年进行了翻拍,同时口碑佳作。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由于本身参加了一战,让雷马克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到了小说中。

小说以主人公保罗和七个战友的故事为主要线索,描写了战争中的残酷,文中夹杂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破灭和小人物的幻灭,让这部著作屹立于反战文学之巅。

作为《西线无战事》的第二次翻拍,财大气粗的流媒体大户网飞让导演爱德华·贝尔格甩开膀子不用考虑钱的事,于是才有了各种手榴弹爆破坦克,飞机轰炸战地的大场面。

电影刚开始就向观众来了个下马威,镜头随着一个年轻士兵来到了法国、德国厮杀的战场。

看着身边战友被子弹击倒,年轻士兵打光了所有子弹,只能拿着工兵铲冲进敌方战壕。

他并不是影片主角,所以难逃一死,他的衣服被回收部队脱下,铭牌被摘走。

其他影片有很多不同,《西线无战事》用了长达5分钟的时间详细描述了部队处理战场死尸,扒下他们的衣服、鞋履,回炉重造给新士兵使用的过程。

虽然战争残酷,但是这并没有阻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摩拳擦掌奔赴前线,战争狂热主导了他们的大脑。

作为影片的主角,保罗和三个好朋友在老师的鼓吹下瞒着家人参加了填上了征兵志愿。

在征兵领导的“爱国主义”熏陶下,每个青年恨不得现在就上阵杀敌,俨然就是战争片里常见的新兵蛋子。

保罗在领取军服时,发现衣服上绣着别人的名字,殊不知这件军服正是从影片开头的士兵尸体上扒下来的。

正当这群年轻人唱着军歌,幻想着敌人抱头鼠窜的美好场景,却不想自己搭乘的卡车被军医强行征用,只能徒步前往战壕营地,为这趟旅行蒙上了阴云。

和没有注射血清的美队一样,身材瘦小的保罗在部队中并不受长官待见,由于戴防毒面具晚了一点,长官甚至嘲讽保罗活干不过今晚。

保罗等人来到战壕迎接他们的并不是各种枪林弹雨,而是要顶着大雨把战壕里的水掏干净。

此时老兵凯特的及时出现给保罗指点了迷津,同时也让他们学到了把手放进裤子里能取暖等实用技巧。

在毫不犹豫打死了气若悬丝的一个法国人后,保罗迎来了敌军的子弹,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开两枪的经验,战场果然不是闹着玩的。

果然,法国人的第一次攻击来了。

在连环炮击下,有的士兵因为受不了巨大的恐慌从地堡逃出,当场被炸了个粉碎。

因为暴露目标,保罗所在的连队遭到了狂轰滥炸。

侥幸逃过一劫的保罗在奉命收集牺牲战友的铭牌时,意外发现自己的好友惨不忍睹的尸体。

短短的一夜时间,保罗对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

如果说好友的惨死是残酷战争的冰山一角,那么在搜寻任务中,保罗发现几十具被毒气毒死的童子军,则把战争的泯灭人性刻画的触目惊心。

影片并非一味地让主角们陷入苦大仇深的压抑环境下,到当地农户家偷大鹅、勾搭当地的年轻姑娘成了保罗和一众战友最开心的时光。

几个人对战后生活的向往,也为之后战场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从当地姑娘那里要来的丝巾成了慰藉自己生理需求的空虚。

除此之外,在战壕营地悬挂的美女海报,也象征了这群男性无处宣泄的荷尔蒙。

新版增加的这处改动,也让战争中的年轻士兵有了七情六欲,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角色。

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各具特色,完成了由充满向往到灭亡的演变。

比如主角保罗刚刚从学生转变为士兵,任何事情都是循规蹈矩,好人一枚,可在经过18个月的军旅生涯后,俨然变成了一个老兵痞。

还会帮战友盯梢,一起去偷大鹅解馋。

在战斗中,保罗手起刀落丝毫没有迟疑,观众眼睁睁看着他从稚嫩少年变成面部表情的杀人机器。

被战友轮番享用的姑娘丝巾最后也留在了保罗手里,充满了一个未经人事的男生对姑娘的向往。

对新兵蛋子保罗颇为照顾的老兵凯特,其实是一个修鞋匠,由于儿子死于天花,导致凯特一直想和老婆再要个孩子。

有打仗就要死人,没有人会身处上帝视角。

在对攻战中,保罗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坦克从战友的身体上压过;

即使好友已经弃枪投降,仍被法军的火焰喷射器烧死。

如果说这场“坦克大战”只是这部电影的开胃小菜,那么之后保罗杀死法国士兵的5分钟独角戏就绝对算的上此片的封神片段。

正当保罗脱离大部队故意装死时,没想到一名法国士兵发现了保罗。

幸好炮弹阻止法国士兵扣动扳机。经过搏斗,保罗在法国士兵的胸前捅了好几刀,为了不让对方发出声音,保罗还在法国士兵嘴巴里塞满了泥土。

然而当保罗意识到对方和自己素不相识,并试图抢救对方时早已为时已晚。

在法国士兵的钱包中,保罗知道对方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他俩可能这辈子不能见面,也不会彼此搏命。

保罗的内心从求生到忏悔,乃至最后的自责,都冷冰冰地摆在观众面前,这个段落也成为此片的名场面。

和老版剧情有所区别,导演特地安排了德国、法国高层进行谈判的戏码。

德国高层认为投降没有尊严,可并没思考每天都有一群十几二十几岁的士兵死在前线。

和前线战士还在为吃不饱食物而义愤填膺,甚至在打仗过程中还会不顾危险吃着敌军食物不同,德军的将军美酒佳肴,还会因为“食物不新鲜”而勃然大怒。

两种阶级生活境遇的鲜明反差,让影片的讽刺感达到了极致。

最终经过两国的交涉,战争终于宣告停止,停战时间定在了11月11日11时。

本以为停战在即,保罗和凯特绝对最后一次抓只大鹅留作纪念。

可惜这次凯特没有盼来和平的曙光,杀死他的不是法国士兵,而是一个小孩子。

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被小孩在杀死也算是乱世下的讽刺写照。

“一将功成万骨枯”,内心抗拒休战的将军命令士兵们在停战之前对法国人进行最后的冲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为自己赢取最后一点好看的战绩。

周深好友都已阵亡的保罗冲入了法国人的阵营,虽然杀敌奋勇,但终究还是被刺穿了胸膛。

影片的结尾定格在保罗弥留之际,停火的广播响起,之前和他争斗的法国人走出阵营。

保罗终于还是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可惜是他的尸体。

对于喜欢战争大场面的观众来说,《西线无战事》只有两三场重头戏。

整个故事其实更注重各种隐喻和对战争摧枯拉朽的抨击:

比如破败的教堂,和静谧舒心的自然风景交相辉映。

在暗示人类文明有人类一手造就又同时毁灭,与大自然作为旁观者很好地进行了呼应。

中年丧子的凯特最终被一个小男孩杀死,也算是应了东方文化中所谓的“因果循环”。

男主角最终没有等来和平年代的号角,让他成为众多战争参与者、受难者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时代的悲哀、嘘唏。

相比有些电影还在树立战斗光荣,宣扬战争的正面形象,很显然《西线无战事》在战争内核上走得更远。

《西线无战事》之所能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挖掘出了大众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

本文为叉叉看片原创,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