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体育电影历史发展进程「解析中国体育电影历史发展进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00更新:2023-04-13 03:16:16

体育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而体育文化传播同样也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好的体育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社交名片,体育电影就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最佳工具。这种兼具道德教化和文化娱乐功能的电影类型,对于中国的电影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建国之前中国体育电影的初步摸索

第一部表现体育运动的电影是1928年的《一脚踢出去》。讲述的是吴珂、张诚以及周鉴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影片的后半部分围绕一场球赛展开,在球赛上,张诚拒绝了踢假球并重新找回了自己。这部电影虽然涉及体育运动元素,但其本质仍是一部爱情电影。

因此,从表现体育运动本质的角度来说中国第一部体育电影是《体育皇后》。《体育皇后》讲述的是一个爱好体育的富家女孩林璎通过比赛争取了荣耀,却迷失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最后认清自己,在体育中拯救自我并献身体育事业的故事。

在《体育皇后》诞生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外忧内患的民族危机之际,救国图存的思潮盛行。导演孙瑜力图在体育中寻求改变国人羸弱的身体素质、不堪一击的精神状态,用弘扬“体育真精神”的口号,来表达自己对体育救国理念的态度。影片《体育皇后》同时还是中国第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体育电影。

同期的另一部体育电影《健美运动》与《体育皇后》都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大胆描写来抨击当时中国社会女性柔弱、病态的身体,赞扬健美的、朝气的身体,将身体的健康强壮与民族国家的强盛相等同。其中不乏有大量突破当时伦理观念的露骨镜头,而这也无疑是一种对于当时封建旧思想的冲击。

二、建国初期中国体育电影的踊跃尝试

建国初期电影工业大大恢复,尤其是在1956年后,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创作环境较为宽松,电影创作的题材范围得到了扩大,体育电影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做出大胆的尝试,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电影。第三代电影导演谢晋的《女篮5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该片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政策下创作的,广受好评。

《女篮5号》通过叙写林小洁所在的篮球队的发展,引出他们的教练田振华一生的经历以及与林洁之间的纠葛,揭示了体育运动员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命运与之相似的。

电影《水上春秋》表现了游泳运动员华镇龙在旧社会遭遇了被骗去参加游泳赌局、遭人绑架失去比赛资格等不公平的对待,而在新中国后克服困难打破了游泳世界纪录,批判了上位者压制运动员的丑恶行径,予以曝光,同时表达了对美好新生活到来的憧憬。

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虽然有导演自身的个人化风格表达,但是总体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体育运动的强弱、运动员的荣辱均与国家命运相联结。这当然是必然,在国家刚刚成立,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的时期,体育运动无疑成为了树立民族自信,展现国家实力的最好窗口。运动员的荣誉关系着国家实力的强弱。

三、改革开放下中国体育电影的复兴

动荡的十年文革,使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体育电影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爆发,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从数量上有着飞跃式的提升,在表现风格上继承了开国以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故事的主题表达上由个人向集体的皈依转变为个人成长生活的展现。

尤其是从1979年开始,这一年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元年,也是这一新时期以来中国体育电影的元年。孙敬导演的《乳燕飞》是这一时期的开山之作,讲述了女子体操队员不畏困难,克服艰险、为国争光的故事。

张暖忻的《沙鸥》叙写了女排运动员——沙鸥的体育生涯经历,她因为伤病的原因遗憾败给了日本队、憾失金牌,又因为身体原因被迫放弃了排球事业,在身活中又突遭未婚夫不幸罹难的讯息,重重打击之下,沙鸥毅然决心回归排球事业,以排球教练的身份重拾梦想,最终她的队员帮助她实现了夺冠梦想的故事。

《一个女教练的自述》更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女子教练员这一形象角色上,叙写了女教练员平衡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最后帮助团队夺得胜利的故事。此外,这一时期正处于市场转型的多元化时期,电影作品开始趋向于迎合观众的口味与审美,《哈喽,比基尼》就表现了健美比赛中新潮的泳装刚刚引入国内时,国人不能接受这样露骨的服装样式,但是这样的影像奇观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引发了社会的轰动。

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更多地带有一些历史性、政治性的色彩。如《剑魂》和《一个女教练的自述》,都表现了运动员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迫害,但是她们自强不息,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改革开放这一时期主要的体育电影作品还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候补队员》、《元帅与士兵》、《战斗年华》、《神行太保》、《棋王》、《帆板姑娘》、《宝石戒指》、《现代角斗士》等。

四、市场经济下中国体育电影的转型

迈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风云激荡,电影市场化以及电视的普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是观众不再满足于制作水平较为低下的国产电影作品,整个电影行业日渐低迷。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因电影行业市场化的影响产量不如以前,总共仅有14部体育题材电影,如《挑战》、《球迷心窍》等。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故事将视线由国际赛场逐渐转向对运动员个体生活情感的关怀,运动员不再是单纯拼搏赛场夺取金牌的机器,而是拥有自我认知、拥有自我尊严的非工具化的个人。这一点主要集中表现在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体育电影。

例如电影《黑眼睛》就讲述了一个青春美丽天真但又倔强的盲人少女丁丽华,她在短跑运动中收获了人生的真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己的追梦故事。影片《冰上小虎队》则在运动项目以及关注的人群上做出创新,由竞技体育聚焦向大众体育而运动员奋勇拼搏的夺冠故事同样是经久不衰的题材。

《女足9号》就讲述了女足队员罗甜,她为了足球事业毅然离开家庭,踏上足球的征途,在队友和教练的帮助下,她们获得冠军、冲出亚洲的故事。这也正是迎合了90年代体育事业大发展所掀起的一场“体育热”。总的来说,90年代的体育电影虽然仍具有意识形态的底色,但是关注的重点已不再聚焦于一场比赛的输赢,个人的发展成长得到了关怀,“个人的小我”在“集体的大我”的发展中成长发展。

五、奥运背景下中国体育电影的蓬勃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体育电影的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这主要归功于北京奥运会的圆满举办。体育电影的发展也在这前十年迎来了顶峰。主要作品有:《我和乔丹的日子》、《隐形的翅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以及《加油,中国》等。这一阶段体育电影的创作摆脱了以往体育电影中的宏大叙事,金牌不再是运动员所追逐的唯一目标,体育比赛走出赛场,走向了都市和校园。

电影《深山球梦》讲述了一个农村孩子的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去北京参加奥运会的励志故事,讴歌了农村少年的真诚理想,展现出一种全民参与奥运的大众体育观念。与此前的运动员成长故事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在思想的维度上有了一定提升。

体育运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由奋勇争先向“我奉献、我参与、我快乐”的奥运精神转变与此同时,伴随着奥运热潮,一系列关于运动员的成长故事和为奥运事业奋斗努力的故事也应运而生。例如,影片《隐形的翅膀》以及《一个人的奥运会》等,电影市场化和奥运热门推动了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从画面质量到叙事风格较以往都有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让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在中国电影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从市场出发,使得在体育电影中杂糅了许多娱乐性的、非专业化的商业元素,诸如《大灌篮》、《少林足球》等,都是体育和商业相结合的电影作品。体育电影的发展开始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态势。

六、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困境与突破

奥运会风头过去之后,体育题材电影的数量锐减。除了奥运会刚过去的两年还有几部反映运动员个人成长的体育题材电影,之后的十年平均下来几乎每年只有一部体育题材电影。

在这之中,香港导演林超贤拍摄的《激战》以及《破风》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两部优秀体育电影。体育题材与商业的结合在奥运热潮过去之后就风光不再,并且后奥运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还表现出一种过度商业化之后的轻浮,与国家命脉的紧密联系不复,转而完全朝向表现人文主义的青春伤痛。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体育电影囿于“低质量”、“难产出”的困境。2020年被称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元年,以陈可辛的三部曲《夺冠》、《李娜》、《乒乓小将》为代表的体育电影将为中国体育电影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

电影《夺冠》收获20亿票房,是体育电影在商业市场上的一次大丰收,它从女排故事入手唤起国人集体的女排记忆,将运动员的成长与国家相联系,这是体育电影在经历了十年的低谷期后的一次大胆尝试。纵观体育电影发展历程,中国体育类型电影也历经高潮、动荡、低谷,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囿于困境。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