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火了善恶有报是中国人最执着的循环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49更新:2023-04-13 05:45:46

2022年开端,许多人都沉迷一部剧不能自拔:《开端》。

这是国产电视剧中久违而少见的,以科幻“高概念”为核心设定,情节、故事、人物情感都十分“接地气”和“在线”且尊重观众智商的作品。

就在1月25日,《开端》迎来了大结局。

有声音认为这是“烂尾”,也有评论认为,做到这样已经“很可以了,它尽力了”。

为什么《开端》如此让人上头以至于许多人熬夜追剧?

结尾的“平淡”又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些,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件事:科幻题材不是《开端》成功的关键!

01,不是“无限流”,而是“循环”

《开端》的剧情设定很简单:女大学生李诗情发现自己乘坐的公交车会爆炸,然而每次爆炸之后她都会回到爆炸之前的公交车上醒来。

于是在重复多次的循环之后,她明白如果自己想要脱离这个无限轮回,就必须搞清楚公交车爆炸的真相,并且阻止悲剧的发生。

《开端》用了一个科幻剧中常见的题材:循环。

之所以会吸引人,就在于这个无限循环的设定给整部剧营造了一个大的悬念,观众会被主角在剧情中不停尝试解决危机脱离循环的过程所吸引,将好奇保持到最后一刻。

在这里我们要首先说明,“循环”和“无限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讨论将《开端》称之为“无限流”,这是错误的。

“无限流”是指网文中的一个流派,国内这个概念的起源是网络作家张恒(笔名zhttty)于2007年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小说《无限恐怖》,书中的主角进入了一个异度空间,不断完成任务,无穷无尽,时间空间不断回溯,不断穿越挖掘。

这样的题材设定因为《无限恐怖》的成功而被大量使用,如《全球高考》《尖叫女王》等。

在“无限流”题材的剧中,主角团队不停地进入各种各样不同的世界(这些世界很多都是来自于其他作品)执行任务,然后回到主世界,继续进入下一个世界的故事。

而“循环”这个概念则更早一些,很难说是由哪一部作品先发明的。

但是早在1993年,美国电影《土拨鼠之日》就采用了“人物被困在同一段时间内不停循环”这个设定:主角菲尔·康纳斯发现自己困在2月2日这天不停循环,他试图寻找出路,让自己能够打破这个循环。

因此,《开端》的设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限流”,而是采用了时空循环的简单方式。

然而,从大量观众对于“无限流”的定义和类型并不清晰的迷惑表达上来看,热情追剧的大部分观众,显然不是冲着“循环”的设定来的。

02,人心归处,勿忘心安

真正让《开端》被人们喜欢的,是因为它高度贴合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问题。

与西方的科幻剧不同,《开端》中没有华丽的架空世界或是阴暗的凶杀现场,而是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活生生的社会和真实的环境。

虽然设定显得中二,但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公交车爆炸事件背后,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让人们沉浸其中。

公交车上乘客的群像构成了复杂的核心,有患病被父母过度照看的青年、有服刑后得不到家人认可执意给儿子送西瓜的瓜农、有为女儿上学进城打工面临失业的农民工……

几对父母和子女之间、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故事线索和矛盾冲突显露无遗,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矛盾在短短的剧集内冲击着观众。

随着剧情逐渐展开,人物之间的复杂交织被抽丝剥茧,在生和死面前,每个人独特的性格和变化再次被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开端》不是在一个个不同的新世界中发扬个人英雄主义,去拯救某个个体或追求完美爱情的故事。

而是用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情感价值观,来讲这个科幻题材的故事。

故事中一次次的展现了生活中有更多并非死亡的悲剧时刻,如关系的破裂,亲人的离去,背叛等等,并且大胆突破了观众的心理预期和正常生活的轨道,让人真切地面对了角色的死亡。

最终,《开端》对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进行理性的检视,厘清了它的来龙去脉。

这些,才是这部作品的核,也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03,救与不救,藏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刚开始看到《开端》刷屏朋友圈的时候,很难相信当前国产网剧能拍出超过《恐怖游轮》、《源代码》、《彗星来的那一夜》之类的电影。

但当我一口气看完15集之后,就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想法。

对于我来说,喜欢这部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讲出了中国文化中的情感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力量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不知道它无处不在,却不觉察它的力量。

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将中华民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我们的生产方式将它凝聚成一个大家庭。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说: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必须用“二人”去定义“一人”才符合“天理”,“一人”只有“身”,“二人”之间才能衍生出“心”。也有一些时刻,如国难时期或者上下一心的国势上升时期,中国人的心则体现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在这种时刻,中国人在“二人”之间处处以对方为重的“做人”方式,就会化作一种为集体奉献的力量。

比如,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在不了解病情与严重性的情况下,在没有特效药的无奈局势下,在国家需要医护人员们时,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人们全体起立自愿加入“战斗”,顶在抗疫第一线。

当号召大家戴口罩不出门后,车站关门了,地铁关门了,最繁华的街道也没有人烟。家家户户都做好防护措施,一切都仿佛按下暂停键。

当所有人都在家不出门时,快递小哥就成了最忙碌的人,为每家每户买菜送菜,为真正需要的人买药跑腿,都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贡献。

当需要床位时,雷神山与火神山拔地而起,大大解决了床位紧张的问题。

这一系列的壮举,从根处讲,是因为我们集体主义的文化优势。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还写道:

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亦既是“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在传统中国,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个对“人”的定义,到了现代,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但在深层结构上的意义则基本未变。

在“循环”中,游戏架构师肖鹤云和在校大学生李诗情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甚至在25次爆炸与醒来的时间里,他们与车上其他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于是,救与不救的抉择,正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仁者,人也”。

的确,生活是不完美的,主角们也是不完美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好人,但都在用尽全力试图度过平凡安稳的一生,就像45路公交车上的人一样。

04,小结

很多观众纠结《开端》的大结局没有解释“循环”的原因,但还能有什么样的解释呢?

要么是怪力乱神,要么是量子力学,要么是做了梦,要么是发了疯......

这个故事,不是要创造一个多么牛逼的平行时空,一个多么超前的元宇宙概念,一个多么硬核的科幻理论,而是给逝去的人,故事里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份得到救赎的机会。

所以,温柔的辅导员没有再失去一个学生,偷偷保留照片的女孩终于不用再受到内心的煎熬,不会有一个老人因为老伴再也回不了家忘记吃药,不会有一个贫困却能拿到奥数奖项的小女孩,因为失去父亲改变人生轨迹,不会再有一对父母因为失去宝贝女儿而陷入对这个世界的仇恨与绝望。

而且,在大结局中那张反复出现的小女孩照片里,就藏着对眼镜男最大的惩罚。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国人最执着的循环。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们喜欢将自己的所见和所得,分享个给这个世界的同路人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也可能是我们的第1001次见面,期待你的加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