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走向火焰俄国中心视角的一战史」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61更新:2023-04-13 06:37:54

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地缘政治、民族关系、大国外交和经济等问题的百科全书。对这些问题了解的越多越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乐趣,反之如果对这当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毫无涉足,那读起本书来或许会有点吃力(对,说的就是本人)。

看得吃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仅前言一章作者的野心便已经跃然纸上,他的博学自然配得上他的野心。而作者对文字的拿捏功力显然无法体现在这次的中译本上,反之翻译的问题还拖了的后腿,总体而言瑜不掩瑕。将来印第二版的时候或许会更加令人期待。

一、扩张极限:从克里米亚战争到日俄战争

1. 19世纪中后期,无论向西还是向东,沙俄的扩张势头都遭遇巨大阻碍,强行突破的结果是撞得鼻青脸肿。具体表现为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

2. 克里米亚战争:从1853年到1856年,沙皇俄国凭一己之力单挑奥斯曼帝国、英国及法国,史称“克里米亚战争”。此役,沙俄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什么都没捞着。沙俄得到的教训是:如果沙俄继续在欧洲扩张,

这容易引起列强联手反对,沙俄扛不住,不如掉头向东,实施所谓“东方战略”。

3. 日俄战争:沙俄加快了东进步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后,继续执行东方战略。这就跟试图独占中国东北的日本产生了严重冲突双方矛盾愈演愈烈,于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沙俄前方战事不利,后方政局不稳,内外交困中只能同意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并割让库页岛,换取停战。

二、形势所迫:打开泛斯拉夫主义的魔盒

1. 1905年,尼古拉二世发布了“十月诏书”,承诺制定宪法,成立杜马(议会),给予人民一定的参政权,允许人民自由结社。一时间,社会各界成立了上百个政党,迸发出极大的政治热情。其中,立宪民主党声势最大。该党要求废除沙皇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在第一届杜马选举中立宪民主党成为杜马最大政党。

2. 为了和立宪民主党对抗,尼古拉二世开始向民族主义寻求支持,具体来说是扶持泛斯拉夫主义,主张对外扩张,要把全世界的斯拉夫人,比如生活在波兰的西斯拉夫人、欧洲南部巴尔干地区的南斯拉夫人,统统囊括进来。为此,他不得不迎合泛斯拉夫主义者对巴尔干的野心。

3. 尼古拉二世陷入两难:从国家利益出发,应该停止扩张,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从维护统治出发,扩张又不能停止。两相权衡,尼古拉二世将自身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一面扶持泛斯拉夫主义政党,帮助他们在杜马中取得主导地位;一面又提拔有泛斯拉夫主义倾向的官员,让他们占据重要岗位。

三、走向失控:大国博弈点燃欧洲火药桶

1.巴尔干的复杂形势:

1.1 内有不安定因素:巴尔干地区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共存,19世纪后期,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黑山已独立建国。这些新国家各有各的主张和利益,加上历史积怨,相互关系并不和睦。尤其是塞尔维亚,在民族主义的鼓荡下试图成为地区霸主,对外政策显得咄咄逼人。

1.2 外有大国干涉:奥匈帝国看中巴尔干中部的波黑地区,必欲得之而后快。

2. 奥匈帝国想吞并波黑,塞尔维亚想称霸巴尔干,这就产生了冲突。为占据上风,奥匈帝国找到德国为靠山,塞尔维亚找到沙俄为靠山。于是局势演变成成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角逐巴尔干。

3. 一开始沙俄不愿意刺激德国,但1908年10月,奥匈帝国不顾德国劝阻,强行吞并波黑。塞尔维亚反弹强烈,声称不惜开战。沙俄保持清醒,把这种诉求压了下去。可沙俄国内炸开了锅。在泛斯拉夫主义者的鼓吹下,媒体把沙俄的巴尔干政策批得一无是处。尼古拉二世深陷舆论漩涡,失去了坚持己见的勇气。他大幅度调整巴尔干政策,从缓和德奥关系变成了与英法结盟,与之抗衡。英、法、俄协约国与德奥同盟国的对抗由此形成。

4. 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彻底摧毁了两个阵营的关系,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沙俄向奥匈帝国宣战,德国、英国、法国随即加入战局,局势失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陷入绝境:战争引爆革命

1.沙皇俄国名为欧洲列强,却是综合国力最弱的一个,工业实力仅处于欧洲二流。战争对沙俄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工业实力决定军工实力,整个战争中俄军都面临缺少机枪、火炮等重型武器的窘境,被德军摁着头打。

2. 沙俄的优势是人口多,一战期间累计动员1500万士兵,居参战国之首。然而这一优势,却被糟糕的后勤和混乱的指挥两大消极因素所抵消,导致俄军连战连败,折损率近三分之二,整个军队濒临崩溃。

3. 军队是沙皇的统治基础,然而几年仗打下来,效忠沙皇的军官死伤殆尽,基层士兵则满怀怨恨,只想着逃离战争。高级将领也对沙皇的领导能力丧失信心。尼古拉二世快成孤家寡人了。

4. 1917年俄历二月,圣彼得堡发生大规模罢工,数十万工人走上街头,争取权益。抗议转变成武装起义,大批心怀不满的士兵开始哗变,站到起义者一边,连负责沙皇安全的近卫军都人心浮动,不听指挥了。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于3月15日宣布引退。沙皇俄国就此终结。

正如作者自己介绍的那样本书其实可以拆分出三本:一本是讲沙皇俄国如何陷入一战的书;一本是通过鲜为人知的俄国视角(作者引用了大量俄国档案)观察、解读一战的书;一本是从国际视角介绍俄国革命起源和结果的书。无疑这三本中每一本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有的部分甚至丰富得有些敏感,尤其是新冠之后,旧势力挡在崛起的大国面前这样的情形迷之熟悉……

当然也不是说结构上就趋向完美了,比如作者一开始便提出的乌克兰在这个舞台上位置的重要性一说,中间只是微微点到,直到终章再次出现,并辅以相当的笔墨,这样的结构显得稍稍缺乏说服力。(当然更有可能是本人悟性不够导致)

沙皇俄国的覆灭确实在1905年对马海战之后就已经初显端倪,用以应对当年危机的政治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为罗曼诺夫王朝续命,很大程度上或许是俄国的大众仍然对君主制保佑一丝希望(革命不够彻底)的体现。然而短短12年间人们逐渐发现这个希望是错付了的。国际形势的复杂程度早已到了远非一介凡人所能够把握、决策的地步,尽管再往西边看,一群人的决策也没能好到哪去。尼古拉二世对祖国的热爱毋庸置疑,但仅仅是爱不足以拯救他自己、他的家庭乃至他的祖国。

每天分享一本书,我是吐槽老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