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望道「文艺评论丨周晔电影望道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46更新:2023-04-13 07:49:24

电影《望道》首映后,看到许多不同身份的00后留下观感:“看完已经泪流满面”“不知不觉眼泪就夺眶而出”“不禁泪目了很多次”……

读罢,我的思绪回到三年前、刚刚参与影片前期工作伊始,彼时影片因习近平总书记给队伍重要回信而缘起、剧本尚在构思,与编导、导演几番对话,一个强烈的疑问便压在我心头:一部极易被贴上“主旋律”“红色”标签的影片,如何能在主人公消逝于影片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打动当下和平时代的年轻人?与其说这是对影片观后效果的担心,倒不如讲我们这些中年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有时直视青年人性灵的僵硬、情感的板结;每日涌入眼眶、头脑的鲜活“素材”不是少了而是多得可怕:打开移动端可谓形形色色、精彩纷呈,但真正直至人心的触动、精神透气的窗口、心灵慰籍的安抚反而匮乏起来,由于现代生活“过于”精彩,青年人仿佛常常置身于擂动的鼓面上、跃动在起伏的心弦间,一般的“抛头颅、洒热血”、炮火纷飞恐怕不再能get到当年青年的泪点了。

然而当影片完整呈现之后,特别是片中杨逢林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魏尊在复旦首映式上哼起学校校歌、引发台下数百师生校友们轰鸣般的齐唱时,我的疑问仿佛有了答案:还是编剧子壮兄解读影片宣传语“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的那句话:“因为不可辜负,所以必须舍得——它仿佛能够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与今天的热血青年们产生共情,同气相求”。好个“必须舍得”“同气相求”!影片正是为今天的热血青年们真实还原了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时空,没有替他们做抉择、填写答卷,没有刻意拔高历史事件的“立意”,也没有进行脸谱式的为人物“定妆”,更没有“教科书式”的说教灌输,而是恢复历史的原貌、本真地反映人物的性情,如此观众仿佛亲临历史的现场,与影片主人公亲历相同的历史风雨,冷暖自知、感同身受,至于舍得——闻道有先后、皆在觉悟之间。编导相信,世上总有亘古不变的人心,他们更相信今天的年轻人有着同样的判断,有着同构的情感——只要大道尚存,必有追望者,这就是“同气相求”。道理想明白了,接下去便要从“望道”到“弘道”,即把初衷、主旨化为电影语言、视觉表达——剧组在“细”字上狠下功夫,将“大叙事”落小落细,赢得了人心。

一曰编得细微。编剧有句行话叫“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望道》绝大多数剧情不仅以重大历史事实为依据,且不少涉及史实的细微处也如绣花般精雕细琢、反复打磨。比如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是刊载于日本明治三十九年3月15日发行的《社会主义研究》第一号内的、不是单行本。这一细节若非经过海量文献爬梳是不可能准确把握的;再比如影片为反映望老身怀武艺,刘烨不仅在义乌分水塘村的镜头中演绎了当地的拳法,还在重庆北碚寓所画面有一处细微印证:当妻子事后得知蒙了冤,想要拍陈先生一掌,望老本能地挡了一招,哪怕2秒钟的架势正是习武人的标准动作……类似这样的刻画不胜枚举。

二曰导得细致。影片中,侯咏导演对场景营造的要求可谓苛刻,如今已经剧透的包括一比一还原了浙江一师的校园;在“复刻”首译《宣言》的柴房和院子时,连一张蜘蛛网、一片青苔都不放过;甚至老年陈望道额头前那一缕白发,都比对历史照片,严格考据、精心设计;最让我钦佩的是,导演查阅比对大量历史文献,找来了1920年8月“又新印刷所”印制《共产党宣言》的同款进口印刷机,逼真地再现了首个中文全本《宣言》问世的历史画面!作为研究《宣言》、关注“望道”十多年的思政教师,那个瞬间竟喜极而泣——我好像身处百余年前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的老上海石库门房子里,亲眼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由此拉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序幕,为我党的正式成立奠下了那块沉甸甸的思想理论基石。

三曰演得细腻。两年前同是早春的某天,记得是4月的第一个周六,我接到任务:在《宣言》展示馆和校史馆为《望道》的主演刘烨讲解半天,要求讲得具体些、不要怕时间不够用,因为刘老师会在复旦一整天。这个口径跟我真实见到的他真人感觉一致——刘烨是带着一份敬意和认真来的——一反我平日对娱乐明星的刻板印象。在展示馆二楼望老生平展厅,刘烨在1920年9月望老作为复旦新员工的教职照前驻足许久:立体真实的望道和平面黑白的望道——两两相视,那一刻时空仿佛凝固了——影片监制、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学姐接连赞叹两个“望道”如此形似。后来刘烨在接受采访时说:就是在那天,他觉得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是位“大先生”,这个准确的词汇促使我回想起当天从刘烨双眸中看到的光——眼神对了,戏就有了,显然塑造一位“大先生”要比革命者、甚至烈士难得多。如今我们知道,为了演好“真理之甘”,刘老师吃了23只粽子甚至尝的是真墨汁……这些我想都是那次心灵对话的延续。

一位队员同我谈及他参与志愿讲解的初心:有人说,人的死亡有两次,一次是躯体的死亡,第二次是被人们彻底遗忘,“我希望经由我们的宣讲,‘望道者’们的精神能被永远铭记”。没错,侯导说,“《望道》不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群人和一个年代的回忆”。人们一旦找到了真理的源头、情感的原点,便不会辜负由之而来的信仰与热爱,大道之追望将是永恒的命题。

作者:周晔(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主任兼《宣言》馆党员服务队指导教师、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分中心研究员)

编辑:王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