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新民艺评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1921的一些画面值得铭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01更新:2023-04-13 13:07:42

如果说7月1日那天,要选择用一部电影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那无疑,我会选《1921》。

但幸运的是,我在7月1日电影正式上映前,在超前点映的第一天(25日),就和全国60万观众一起提前欣赏了这部由黄建新监制、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1921》。

图说:《1921》海报 片方供图

走出影院,有一些画面久久难以忘怀。

比如,陈独秀(陈坤 饰)在牢狱中回头的眼睛,满是对当时社会的绝望,同时又饱含着对青年未来的希望。而这,也成为了《1921》的第一个镜头。

这个眼神,对应着电影中陈独秀和李大钊(李晨 饰)的那句铿锵有力的对话,“我们的使命,将将开始!”那是革命者对未来的希冀和盼望。这个眼神,或许可以回答,为什么要开这样一次大会,建立这样一支政党。

1921年,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生,同时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内外交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志青年致力于救亡图存,为民族发展寻求一条康庄大道,然而之前的多数努力都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与陈独秀,他们率先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中国大地。

比如,李达(黄轩饰)、王会悟(倪妮饰)这对革命夫妻在天台谈心。那一夜,李达讲起以前抵制日货时的经历,发现连烧毁日货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的,“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妻子王会悟安慰鼓励他“已经开始在改变了”,随后李达用哽咽的声音唱起了《国际歌》;那一夜,火光划过上海的夜空,暗夜之中他们满腔热血地前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们要走出一条新路。

其实,那一夜,李达、李汉俊跟马林的第一次会面产生了龃龉,李达对马林的领导权要求、财务审核要求都一一驳回,以及此后张国焘私会马林被二李批评的段落,都传达了同一个重要信息,即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清醒意识到了,只有按照中国实际情况,不盲从、不依靠外部力量,独立走出自己的路,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才能有效整合,中国革命才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与《开天辟地》和《建党伟业》相比,《1921》很大的不同正是在于它的国际视野。影片增加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线索,从他在奥地利被捕切入,到上海法租界当局对他的密切跟踪和调查。与此同时,日本特高课得到情报派出的间谍也来到了上海,调查日本左翼激进人士与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国左翼革命人士的接触。这两条国际调查追逃线让影片充满张力,也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能否顺利举行充满变数。

比如,李达不顾跟踪风险,赶往印刷厂改掉错误的翻译,要把原本翻译的“百姓”改为“人民”。

当别人问他“这有什么区别?”李达这样回答:“当然有区别了,‘百姓’是泛指,‘人民’是主人,字义相近,但是本质完全不同。”于是,找字、换字,金属的铿锵声,一百年后,依旧清脆。

黄建新导演说,《1921》是2021年的“1921”。《1921》拍的不仅是1921年。往前,它回溯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衰败老旧,由清政府统领中国;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又一步,走到了今天的繁荣昌盛。

比如,作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的李汉俊,年仅37岁便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中枪”后,他双眼仍目视前方,目光坚韧而又倔强。

在一大成功召开之后。陈独秀很快再次被捕;李大钊38岁时从容就义;杨开慧用一身白裙和中枪后的一滴温热眼泪跟她爱的人和世界告别;邓恩铭牺牲时候30岁;何叔衡被迫跳崖的时候最年长,59岁……还有早早告别我们的王尽美、陈潭秋,镜头一直拍到了1947年,才继续讲述二大。导演黄建新说,这些英勇牺牲,是他很想要呈现给观众的。“这批人身上的信仰,他们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希望《1921》不仅仅是给你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它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坚定信仰和生命价值的故事,它是非常厚重的。”

是的,这是一部叫人感动,也叫人触动的电影。但走在上海夏天的晚风里,我想起了《1921》很早时候就发布过的一张海报。海报上,饰演一大代表的13位演员齐步向前,他们或身着马褂长衫、或身着学生制服、或西装笔挺……他们的年纪、出身和经历各异,但同样怀着救亡图存的决心,从全国各地排除万难齐聚上海,共赴建党之约。他们的朝气和热血扑面而来,年轻人一往无前的决绝和投身革命的无畏,如朝阳般耀眼。(孙佳音)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