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害了范冰冰「冯小刚拍烂片还债范伟吃饭被仇视1942幕后故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21更新:2023-04-13 13:41:16

2013年,冯小刚仅仅用一个月就拍完了一部小成本商业电影——《私人订制》。

是挺恶心自己的

上映没几天就狂揽了上亿的票房,不过满屏的广告植入却让它被骂惨了,网友大吼这是在明目张胆的“捞金”嘛?

但很少有人知道冯小刚用这样的方式赚钱并不仅仅只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偿还当年拍《一九四二》电影时欠下的债.........

01

1993年,冯小刚通过王朔初次接触到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看完后他百感交集,里面的文字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民族,继而产生了想要把这个“被遗忘的故事”拍出来的想法。

尽管当时的冯小刚还不太会拍电影,但实在按捺不住内心激愤之情的他还是请了一些名家、名导来讨论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可行性。

但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大家都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高度肯定,却又一致认为想要把它拍成电影的话,基本不太可能。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部小说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形象化的灾民,再加上毫无执导经验的冯小刚,想把它拍成电影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面对这种一边倒的质疑声,小说的作者刘震云问他还拍不拍,冯小刚干脆利落地回答:

“拍,必须拍!”。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电影元素极度匮乏,一顿苦思冥想后,冯小刚想出了两个办法:

一、找一帮人窝在办公室里来讨论剧本的人物、细节和故事走向;

二、沿着当年灾民们逃荒的路再走一遍,以求真情实感。

毫无疑问第二种方法更好,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比第一种方法更耗时耗力。

不过最后冯小刚还是选择了最笨的那个方法:一步步走出剧本。

就这样,剧组一大伙人从河南出发,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沿着当年灾民们逃荒的路线边走边问边写,来来回回写了十多个稿本,才算是敲定了最终的初稿。

可由于电影所涉及题材的特殊性,审查时总是被拒,从1994年到2002年,这期间冯小刚接连筹拍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每次得到的都是同一个回答:

“你就非要拍这么堵心的电影吗?这种电影拍出来谁愿意看啊?”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一九四二》暂且搁置了起来。

直到2010年,冯小刚凭借自己执导的12部贺岁片,从一个小小的编剧美工变成了人尽皆知的大导演之后,他决定利用这些年攒的人气拍完那部心里一直牵挂的电影。

02

历史上1942那一年,中国的河南发生了一件大事——大灾荒

旱灾碰上蝗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上战火肆虐,河南的百姓们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热中。

电影《一九四二》就是讲述数以万计的人们逃荒的故事,一路上不断地有人饿死、冻死、被野狗生吃,被流弹打死........

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便是那时候的一个典型,从开始时的精神饱满,毫不在乎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逃荒,我们只是躲躲灾而已。”

到后来随着逃荒之路的继续,他已经和普通灾民没什么两样,粮食没了,家也没了,亲人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好不容易留下来的大孙子,最后还被自己给捂死了。

以至于电影的最后,他满眼绝望、形同孤魂,嘴里念叨着:“就是想死的离家里近点。”

银幕里除了远处的光明以外,就剩下天地之间两个单薄的身影,步履蹒跚,无限凄凉…

03

在电影正式开拍前,美术、服装就已经早早进组,着手于设计和布置电影中的历史场景,为了还原当时的样子,剧组翻拍了10万多张历史照片才设计出来影片最后呈现的场景。

在电影正式开拍后,演员问冯小刚剧情的具体走向是什么?

他思索了一下,说就按照当年灾民们逃荒的路线来发展,这意味着所有的主创人员都要经历一遍当年逃荒的滋味。

《一九四二》的拍摄和很多电影都有所不同,比如那个灾民的队伍,没有一场是室内戏,更没有一场是在风和日丽的情况下拍出来的戏,都是寒冷的冬天。

在纪录片《走进一九四二》中,很多演员说:

“好多年没有碰到这样的角色了,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碰到这样的角色,所以想倾尽自己所有的感情来塑造这些角色。”

为了让自己更像是灾民,很多主演都开始节食。

张国立说:“在演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饿着肚子、说着台词、还要往前走,眼冒金花也得硬撑着,直到演完一天的通告,才突然觉得自己真正像一个难民一样,唯一的念头就是——活下去。”

所以在剧组里,大家最讨厌的就是范伟老师,因为只有他不用减肥。

范伟第一次进组时就开始大吃大喝,吃着吃着感觉不对——大家都在用仇意的眼神盯着他。

他停滞了一会发现大家不是在啃着黄瓜就是在吃鸡蛋,突然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

之后他每次吃饭都会避开大家,自己跑一个角落的帐篷里蹲着,左右张望,一看没人就赶紧扒拉吃完,然后再若无其事地走开。

更有意思的是,一开始群演们听说有张国立、徐帆、冯远征、范伟这些知名影帝参演,纷纷报名参加,生怕最后抢不上名额,可到片场一看直接傻眼。

不仅需要穿得破破烂烂,还得天天饿肚子,眼瞅着这些大明星们一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更别说他们开拍后会变成什么样了,想想就害怕,结果电影还没开拍呢,人就先走了一半。

04

从94年开始筹备,历时18年,投资2个亿,请到了9位影帝(7位国内,2位奥斯卡)1位影后,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总算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

很多影评人看了都拍手叫好,还放言:“谁看谁哭,不哭的来找我。”

但没想到的是12年电影正式上映后,却票房惨淡,最后不但没收回成本,还赔进去了不少钱。

很多网友炮轰冯小刚,说他这是在玩“发苦难财”、赚国人眼泪的把戏,更有甚者说这就是一部烂片,只是卖相好点而已,里面的东西都是变质的。

冯小刚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九四二》确实是一部既没有乐子、又没有热闹、还没有红火的‘三无电影’.

它唯一有的是让人悲痛的历史,但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回避苦难,不愿意也不敢再看到这么压抑的影片了。

当年,我着手开始拍这部电影时,就没想过取悦任何人。

明知道会亏钱还不管不顾,我只希望人们能知道曾经真实发生过的这段历史,因为我认为有些人不该被遗忘,有些事总需要有人做,仅此而已。”

不过按理说,这部电影也算是大牌云集的模式了。

蒂姆·罗宾斯、张国立、冯远征、李雪健、陈道明、徐帆

这些大佬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扛起一部剧,就算剧情再怎么悲苦,票房也不至于这么低吧?

反观同样是大牌云集高端配置的《小时代》,为什么可以试水成功,而放到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却玩不转了呢?

小四13年6月上映的《小时代》票房4.85亿,而冯小刚前一年上映的《1942》票房才3.63亿,从票房上看,冯小刚输的很惨。

可从豆瓣评分上来看,《1942》7.8分,好评率72.4%,算得上有口皆碑了;《小时代》评分4.8,差评率高达84.5%,妥妥的烂片。

这是一个商业狂欢,艺术逐渐消亡的时代,商人们追逐利益,投资商只看票房,而夹在这中间的导演无可奈何,只能被资本所左右。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去电影院看到的除了商业片就只有商业片了。

而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世人称为第七艺术。

“艺术”这个词,百度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某种社会现象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一种思想,它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启迪人的心灵,能帮助你认清自己,了解世界。

恕我眼拙,在下真没看出来《小时代》是一种什么文化?也不知道那些追捧《小时代》的人,看出来了没有。

个人觉得,相比较商业电影的娱乐性,艺术电影里情怀式地表达更能抵中内心,像一个温润的陪伴者,在诉说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

而在这个浮躁、嘈杂的快节奏社会中,我们很少能有机会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了。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像一杯红酒一样,入口温润,回味无穷,而它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感受,还有生活的体验和心灵的震撼。

关注@影视是个圈,往前精彩:

绣春刀:“加钱哥”外传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