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一波三折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76更新:2023-04-13 13:44:11

2012年11月29日,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上映。

本来信心满满的他,在上映之后,却被网友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口碑参差不齐,票房惨不忍赌。

华谊投资的两亿多,最后总票房才过三亿。

陪了个底掉。

然而,冯小刚却说“赚”了。

这部一波三折的电影,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

1958年,冯小刚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很普通家庭,并不是大众所认知的他是“大院子弟”。

而且,冯小刚的童年也不是很快乐。

幼年父母离异,他便与母亲、姐姐一起生活,自小缺失父爱,很自卑。

读完中学,冯小刚就投身军营。

不爱说话的冯小刚,笔头子不错,靠着一手好字与文采,成为了文艺标兵,参加了很多文艺演出,因此也得到了提干。

退伍之后,冯小刚在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的工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工作虽然平平无奇,但冯小刚却干得得心应手。

1984年,王朔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空中小姐》。

这一篇小说,打开了王朔的文学大门,不久之后,他的一群小弟也纷纷加入“京圈”。

在工会的冯小刚,一天在走廊里看到了一个俊俏的护士。

一打听才知道这姑娘名叫张娣,是北京某医院的一名护士,来此探亲。

于是,冯小刚发起了猛攻。

不久,这个探亲的姑娘败下阵来,探亲居然探出个爱情。

没多久,两人就双速双双飞了。

但,爱情并没有让冯小刚飞黄腾达,他还需要遇上一位贵人。

相信很多人都以为王朔与郑晓龙、冯小刚小时候就认识。

其实不然。

冯小刚先认识的并不是两人,而是先认识了一位有才气的女作家“王小平”。

那时,京城建公司工会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出黑板报、画宣传画。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王小平看到了冯小刚的黑板报。

而且,此时郑晓龙与王小平是一种超过朋友之间的关系,但不是恋人。

在王小平的介绍下,冯小刚认识了已经做了两年的北视中心副主任的郑晓龙。

冯小刚虽然学历不高,但人特聪明,鬼点子多,郑晓龙欣赏他。

于是,郑晓龙邀请冯小刚参拍了《生死树》,然后力排众议,把冯小刚从工会调到北视中心,做美工。

常常上身穿一件红色套头衫,下身穿一条军裤,脖子上日夜挂着“北视中心”的工作照。

二、

早年,冯小刚拜读了很多王朔的文章,对王朔既崇拜又欣赏。

1985年,王朔与沈旭佳两人合写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

那时,冯小刚正在海南鞍前马后的服侍郑晓龙拍摄《大林莽》。

在片场,郑晓龙看到了王朔的文章,随口说了一句“嘿,真孙子”,冯小刚就问“谁这么孙子”?

郑晓龙说:“我一哥们”。

随后,冯小刚接过杂志一看署名“王朔”。

在郑晓龙的介绍下,冯小刚认识了王朔,不久之后,王朔就带着冯小刚认识了京圈的一众大咖。

随后,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在海岩的酒吧蹭酒喝。

王朔也在蹭酒的时候,回忆起了曾经,开始写关于他们的小说,比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枉然不供》、《顽主》等。

这些小说很受欢迎。

不久,王朔的四部小说改编电影搬上荧幕。

那时,王朔才发现,电影才是发展的趋势。

1989年,郑晓龙拉着王朔的手,策划了一部神剧《渴望》。

因为,当时没人愿意写剧本,写剧本是不受待见的,比不过作家。

而李晓明却反其道而行,写了一部五十集的电视剧。

为了写这部戏,差点把自己写残废了。

这部戏,是由赵宝刚向郑晓龙毛遂自荐做的导演。

在剧本好、众人心齐之下,《渴望》收官。

一经播出,万人空巷,收视率奇高,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次的成功,让郑晓龙等人信心倍增。

于是,拉来原班人马再次创作。

但,那时拍戏的剧本是手写的,郑晓龙吩咐众人,写两集看看。

大家都谢了,只有王朔的剧本可以。

这让郑晓龙头大,那时的冯小刚很不起眼,但自告奋勇说“我能写”。

三、

于是,机会给了冯小刚、王朔。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两人把本子交上去,郑晓龙一看,还不错,就准备拍摄。

但,这个时候,剧本居然丢了。

剧本都丢了还拍个毛线。

冯小刚却说“我来补”,就这样,冯小刚又是几个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写出了剧本。

播出之后,反响不错,郑晓龙也让美工出身的冯小刚做了编剧。

这之后, 冯小刚也成为了王朔的哥们。

那时,王朔还有一个哥们,叫刘震云。

1991年,冯小刚与郑晓龙再次合作,两人执笔,拍摄《大撒把》。

在试戏的女演员中,冯小刚一眼就看中了楚楚可人的徐帆。

不久,冯小刚就带着徐帆骑着大摩托在北京城兜风。

1992年,刘震云写下了《温故一九四二》。

刘震云写完这部小说之后,他交给了哥们王朔。

王朔看完,就交给了冯小刚,并告诉他:“推荐你看震云新写的一个中篇小说,调查体小说”。

冯小刚一口气读完,直拍大腿,好……

之后,冯小刚逢人便提一句刘震云的小说,因为这部小说在他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电影的画面。

这一年,冯小刚和郑晓龙搭档的非常默契,合作了《大撒把》,提名金鸡奖。

而后,又着手拍摄《北京人在纽约》。

逐渐地从编剧,变成了副导演。

1993年,冯小刚把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改编成了电视剧。

在西郊宾馆,冯小刚遇上了刘震云,并与刘震云说“我想把你的《温故一九四二》拍成电影”。

刘震云却说:“不急……容我在想想。”

刘震云的这一想就是几年。

而在这期间,冯小刚、王朔等人可没闲着。

王朔与马未都等人合作了《海马歌舞团》、冯小刚创作了春晚小品《串门》。

冯小刚写春晚 小品很在行。

94春晚小品《点子公司》、95春晚小品《最差先生》等,都出自冯小刚之手。

1994年,王朔把自己小说《永失我爱》和《空中小姐》交给了冯小刚。

冯小刚用王朔的小说改编了《永失我爱》。

这是,冯小刚的处女作。

在冯小刚逐渐丰满羽翼的时候,王朔因为文笔问题,被迫跑路,欠下的情债只得冯小刚等人为他还。

1997年,冯小刚拍摄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为了不影响电影的上映,只能换了个名字叫《甲方乙方》。

这部戏很成功,以小品串联式的电影结构,开创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模式,也成为了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片。

换来了3600万元的票房。

自此之后,冯小刚的事业一发不可收拾。

而他还对《温故》念念不忘。

经常会约刘震云、王朔、梁左一起吃饺子,喝小酒,侃大山,但聊到《温故》的时候,刘震云总是不搭话茬。

2000年,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创立华谊兄弟时代文化。

冯小刚作为签约导演加盟华谊兄弟。

这一年的某一天,刘震云来到了冯小刚家吃饺子,几杯酒下肚之后,刘震云说:“今天我来,是想把《温故》交给兄长,此事,我愿与兄长共进退”。

这一天,两人喝光了家里的酒,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小刚看向窗外,“一九四二”的影子烙印在了他的心上。

四、

2001年,冯小刚拍完了《大腕》,票房连续冲击排行榜,最终以4200万票房收官。

此时的他,有信心也有足够的底气筹备《一九四二》了。

王中军、王中磊看过剧本之后,沉思了一会,冯小刚以为会拒绝。

可王中军却说:“三千万,够不”?

三千万,在当是接近于自杀的天文数字。

拿到了钱,冯小刚在北京的一个小平房里开了论证会,大多数人觉得是个好剧本,但,没有故事,没有前景,说白了就是没有票房。

专家们走了。

冯小刚和刘震云蹲坐在屋外的树下,两人尴尬而笑。

刘震云首先说“这事……还做不做”。

冯小刚异常坚定的说:“做”。

他还说,世界上分两种人。

一种是聪明人,知道找捷径,善于来宾馆里侃事,而另一种是笨人,只知道在小平房写剧本,不知道怎么走捷径。

两人对视一下,都说:“我们是笨人,做笨人该做的事吧”!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冯小刚带着他的团队,翻山越岭、行程万里,寻找剧本中的每一个人物。

半年之后,刘震云改好了剧本,在2002年的某一天,刘震云用河南普通话读了一个下午的剧本。

众人紧张兴奋。

只有王中军面色凝重。

读完之后,王中军撸起袖子,大喊一声“干!”

随后,剧本送去立项,但被驳回,理由是:“调子太灰……”。

立项不成立。

冯小刚并不死心。

2003年,冯小刚与刘震云共同策划贺岁喜剧片《手机》,此影片收获5000万票房,还的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内地最受欢迎电影等奖项。

《手机》的小说是刘震云写的,讲述的是:

《有一说一》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因为手机给他的生活带来快乐、带来爱情的同时,也使他的婚姻遇到了很大的危机。

转年,冯小刚拍摄贺岁影片《天下无贼》,与周星驰的《功夫》双双贺岁,票房都破了亿。

庆功之余,冯小刚燃起了拍《温故》的心。

被雪藏了多年的《温故》再次被冯小刚拿到了王中军眼前,或许是第一次被毙,王中军也不死心,决定投资8000万拍摄。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华谊准备“先斩后奏,奉子成婚”。

随即组建团队,奔赴各地取景。

经过了十几年的沉淀,剧本早已纯熟于每个人的心间。

为了迎合时代,刘震云边拍摄边改剧本。

因为,世界的格局也在变化。

就在各组人马筹备得差不多了,剧本奉上立项,得到的答案与两年前一样“调子太灰”。

这一次还被骂了一顿:“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好事积极的事光明的事不拍,专要拍这些事?”

剧组解散。

这之后,每当冯小刚与刘震云谈起《温故》的时候,刘震云都躲闪,像追姑娘被拒绝一样,怕别人笑话,但心里却想着对方。

看到兄弟这样,冯小刚暗自发誓,一定要拍,而且要拍好。

冯小刚也在华谊的力挺之下,拍摄了《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等优质作品。

把曾经《温故》的亏空补上了。

曾经的小冯变成了老冯,新人变旧人,只有曾经的《温故》是那么“新”。

2011年,华谊准备拍摄《非诚勿扰》的续集,让冯小刚执笔,而冯小刚推荐了王朔。

五、

写完《非诚勿扰2》,又忙着 写《非诚勿扰3》。

期间,王朔告诉冯小刚,何不趁着华谊大热,把《温故》给拍了。

王朔接着说:

“我没夸过别人的剧本,但老刘(刘震云)的这个本子写得确实好,你应该有这么一部作品;有《温故》这碗酒垫底,往后你冯老就可以心无旁骛在商业片上没有羁绊了。”

冯小刚若有所思的。

王朔又厚道地说:“你怕什么?万一票房上有个闪失,我再帮你写一喜剧不就给华谊找补回来了吗?”

就这样,一部牵绊了十七年的剧本,第三次呈现在了王中军、王中磊的面前。

王中磊说:干!两个亿够不够?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电影《一九四二》立项。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多拍一些温情画面,调子要协调,多一分爱……

不管怎么说吧,从壮年熬白了头的几人,算是盼到了拍摄的那一天。

五、

冯小刚、刘震云等幕后主创重走逃荒路从山西到东北,再到重庆,尝到了难以想象的苦……

张国立用饥饿接近角色,王子文灰头土脸。

最终这部剧酝酿了18年、9个月的筹备、拍摄135天,耗资2.1亿的拍摄的《一九四二》完成。

后期制作花费了很大力气,最后如期上映。

但上映之后,票房、口碑双双打脸。

在褒贬不一的状态下,冯小刚挺住了。

因为这是他的梦,一个梦了18年的故事,一群人,白了头,就为这一个电影忙活了十八年,他的苦,谁能知道?

但是在现实面前,冯小刚还是低了头。

票房惨到成本都没收回来。

只有3亿6200万,算上发行、制作各项费用,最后赔了9000万。

好在,《一九四二》拿到了奖。

观众看电影,其实不是看故事的内容,只是看一乐。

在一个幸福而充满欢乐的时代,去看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故事,能体会到什么?

是很多人没经历过苦难,所以体会不到其中的意义。

冯小刚曾在微博上发文感谢那些为这部电影付出的人:

“我知道你们为了圆我这个梦所承受的压力,我的好兄弟,下辈子给你们当牛做马。感谢帮助这部电影的人,原谅我不愿透露你们的姓名,但你们真的值得我去尊敬。”

《一九四二》圆梦了冯小刚,也圆梦了刘震云。

虽然败了但开心。

这之后,冯小刚为了补《一九四二》的窟窿,拍摄了《私人订制》,以7亿收官,获得当年票房冠军;主演《老炮儿》,获得金马奖影帝。

为了圆梦,三次拍《一九四二》,却碎了一地鸡毛。

有《温故》“这一口气”顶着,冯小刚撑了十几年,而这口气一旦泄了,冯小刚再无完美作品,而且他也逐渐退出“老炮儿”行列。

如今的冯小刚已经不复当年勇。

回头再看,江湖烟雨,不过是昙花一现,曾经追逐的梦,也只是个念想。

当念想成为现实,才知道追求了这么多年,只不过是别人的笑话。

您觉得呢?

我是刀郎凯撒,一个不写生“瓜”的娱乐写手,如果您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每天持续更新,感谢感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