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理论即使过了三十年也不过时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79更新:2023-04-13 16:22:12

接触电影理论,始于大一的《影视鉴赏》课。数年过去,学的很多理论也不记得了。如今翻开岩崎昶的《现代电影艺术》,那些熟悉的术语映入眼前,理解起来简单很多。

这算得上一本电影史论专著,书中涉及的影片也主要是欧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片。其中的理论主要符号与影像、蒙太奇、影像与语言等,这些术语如今我们经常会见到,但当时算是新奇的东西。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1989年简体出版,至今已经三十余年,书中的内容居然并不会过时。

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岩崎昶,而本书是他对电影界当时涌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归纳,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影像能表现什么,戏剧与反戏剧,活的蒙太奇,现实主义与记录主义,形象的形而上学,作为媒介的电影。

自从电影诞生,文字不再是表达为唯一方式,影响也成了表达的手段,甚至文字迅速减少,影像逐渐增多。对于一些长期看影片的人来说,文字记号或语言符号已经难以接受。

三十多年前如此,如今更是如此。在现代,除了电影之外,各类短视频迅速崛起,这其实也与这一点相对应,尤其对于大学生和家庭主妇更是如此,这些人日常生活的信息大多数是从影像中获得的。

第一部《火车进站》电影诞生,它是无声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默片时代结束。电影带给人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艺术是我们主动去黑暗影院中发现的,它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

在普遍观念中,电影应该如同故事一样从开始逐渐走向高潮,最终落幕。然而,《奇遇》却打破了常规,不符合传统电影的创作观念,故事的叙述方式、情节的展开手法、人物性格、心理描写所有一切都与过去截然不同。

这部影片算不上成功之作,却对于电影界来说十分重要。影片中率先出场的女主安娜,按照篇幅来讲算不上是女主,她为什么消失在结局时也没有提到,仿佛她真的就那么消失了。

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当时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岩崎昶这样写道:

“电影基本上是宿命论镶嵌在自己身上的一种统一形式。实际上,其绝大部分是幻影。如果能从这些幻影中解放出来,影片就能更加接近真实。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奇遇》把这种自我反省的意识尖锐地摆在了现代电影的面前。”

事实上,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

本书在“非理性”的戏剧这一部分提到的内容,对于创作(小说也是)来说,颇有意义,这涉及到剧中人物性格问题。

“剧中人物的性格必须有其一贯性。如果第一幕登场的某个人物到了第三幕突然改变了性格,出现了完全违背观众根据第一幕所推测预想的动机或行为,那么这个戏剧定会遭致恶评。当然,人物性格的发展另当别论。随着剧情的发展,经过各种戏剧性的境遇,主人公发生了变化,他成长、提高了或没落、死亡了。可以说这正是现代剧的戏剧概念。在现代性格剧中,戏剧即是描写“性格发展”的契机。”

曾经上写作课,老师也说过,如果人物的性格不断变化,就不会符合读者的预期,这个人物更像是精神病院出来的,这是万万不可的。

《现代电影艺术》涉及内容非常之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这本书很容易阅读,也值得仔细品味。它对于创作来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写影评的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