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电影「电影1921背后的历史人物建党夫妻与谍战上海」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9更新:2023-04-13 22:25:16

首先向先辈们致以最高敬意!

100年前的那次会议是个极其宏大的课题,一部电影无法把它的全貌和伟大巨细靡遗地展现出来。

所以这次《1921》选择了一条和之前同类影片不同的新路线,它没有把整个中国娱乐圈机械地平铺在电影中,而是让人物有主次,故事有主线,以电影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展现了那场决定中国未来的会议。

电影中主要表现的人物,涉及的一些史实,相比于纪念馆和教科书上的介绍很有新意。

《1921》创作时所树立的世界观并没有套用已经存在的话术,再让明星对号入座,而是主创根据自己理解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新取舍,再通过故事重新呈现出来。

例如,影片把李达及夫人王会悟作为主角,两人在大银幕上的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达夫妇相关的人物历程、介绍资料、知名度以及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贡献,鲜有人知。

《1921》填补了这个空白。

再如,这次影片给予误闯“一大”会场的法租界探长程子卿(田雨 饰)空前多的戏份,这位历史小人物不再是一个一带而过连名字都没有的“密探”。

这些都是创作态度的进步,也是创作规律的需要,更是对历史的重新发掘。

一、主线与主角:筹备一大抽空结婚

这次《1921》的主人公不是依照其中人物后来的历史地位分配的,也不是像纸片人那样平均分配,而是让李达夫妇担当了电影叙事的主角。

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李达”,一位是开国上将李达,军事家和战将,战争年代长期担任参谋长职务,被誉为“活地图”;另一位就是电影中黄轩饰演的一大代表李达,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很多地摊文,甚至报道和图片经常把他俩搞混,新中国成立后就有一次把两位李达混淆的尴尬。

后来为了区分,也把他们称为“文李达”和“武李达”。

电影中黄轩饰演的“文李达”原型

李达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1920年他抱着“寻访同志,干社会革命”的信念从日本回到上海。

在上海,他见到仰慕已久的陈独秀,并和陈独秀,以及中国第一位把《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成中文的大师陈望道,于1920年成立了当时八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这些小组虽然规模不大,例如旅日小组、长沙小组开始时都只有两个人,但就像电影中李达所说的,它们就像可以拯救中国的“火种”。

后来“一大”的召开,除旅法小组因时间距离关系没有参加,其他代表就来自于剩余7个小组。

李达回上海后,因一篇文章与未来的妻子兼志同道合的伴侣王会悟相识。

年轻时的王会悟

民国时代好像所有大人物都相互认识,王会悟是浙江乌镇人,她家和后来的文学大师茅盾,也就是沈雁冰沈家有累世姻亲关系。

所以电影中王会悟和李达结婚时,出现的“娘家人”是许凯饰演的沈雁冰。

沈雁冰不仅是王会悟的亲朋,他还把这位追求妇女解放的新女性从湖州湘郡女校介绍到上海,在黄兴夫人徐宗汉任会长的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做秘书。

在湖州湘郡女校的王会悟(C位者)

湘郡女校是外国教会开办的新式学校,王会悟在这接触到很多进步思想,声援五四运动,对陈独秀的《新青年》深以为然,到上海后又在中国杰出的女权活动家手下工作,思想觉悟非常先进。

来到上海这个风云际会的大都市,又得到黄兴夫人的赏识,王会悟在工作中结识了不少当时女性中的精英人物,其中就有陈独秀的妻子高君曼,人脉快速积累。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王会悟能胜任一大会议的筹备工作。

不仅朋友圈得到扩列,在女界联合会工作时,王会悟读到李达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觉得找到了知音。

李达回国后在工作上也与女界联合会有接触,王会悟后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为李达研究马克思主义、写文章、办杂志、筹建党组织的助手,两人越走越近。

李达和王会悟来上海都是1920年,而两人结婚是1921年4月,从相遇到恋爱再到结婚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说是闪婚。

电影《1921》就是从两位志同道合的伴侣结婚开始的,两人的婚礼非常简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场很“轻”的仪式。

李达和王会悟都非常痛恨传统封建婚俗礼教,所以他们没有大摆宴席,只请了沈雁冰、沈泽民兄弟。

可以说,两人是在革命工作之余抽空结了个婚。

李达受陈独秀之托筹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又要写文章、办杂志,非常繁忙,电影中黄轩饰演的李达也说自己经常通宵达旦的熬夜。

李达、王会悟筹备“一大”这条故事线,其实就是传统的经典叙事结构,即主人公接受了一项任务,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最终一一化解圆满完成。

这些困难例如如何安排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的住处,如何提防敌对势力的侦查破坏等。应对困难的桥段中,电影更突出了“一大”卫士王会悟的女性力量。

因为之前王会悟在女界联合会工作时经常在博文女校组织活动,和袁泉扮演的女校校长黄绍兰熟识,她就利用这层关系把代表们安排在博文女校居住。

而当会议被法租界警探发现后,王会悟又沉着应对,机警地处理好各位代表的行程,并发挥自己对浙沪两地熟悉的优势,很有创造性地将会议重新安排在嘉兴南湖的画舫上,还租了麻将,准备酒菜,并亲自放哨,以备再遇到检查时可以说是一行人在搓麻游湖。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就是“一大”代表在假装打麻将,随后又恢复开会,这些都是王会悟筹划和执行的细节。

电影最后,还简短地展现了“二大”的情节,而“二大”的会场就在李达和王会悟位于上海的家里。

李达夫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从理论高度做出巨大贡献,也从实际执行方面给予很多个人奉献。

借这次电影《1921》的契机,观众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两位先驱和他们的功绩。

二、反派与副线:多方势力谍战上海

在李达、王会悟夫妇这条主线外,影片还有一条明显的副线

为了照顾观赏性,《1921》把这条副线处理成以程子卿为代表的特务警察势力与共产国际代表的谍战线。

在这条副线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问题:

1. 马林是谁?他为什么受共产国际指派来中国指导?接应马林的尼克尔斯基是谁?

2. 闯入“一大”会场的程子卿是谁?他为什么这么卖力地打探消息阻止这次会议?

3. 中国成立共产党日本特高课为什么要插手?这件事对当时日本有什么特别影响?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前来上海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情况的尼克尔斯基都参加了“一大”。

电影中的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马林和尼克尔斯基都是化名,或者说是一个代号而已。

马林的原名非常长,叫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他是荷兰人,出生于荷兰鹿特丹。

在寻求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他来到荷兰的殖民地印尼,并加入荷兰共产党。1920年,马林以印尼共产党代表的身份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书记,并给列宁留下印象。

由于马林在之前有过帮助殖民地印尼建立起共产党组织的经验,所以共产国际派他前往半殖民地的中国,协助中国革命者建立组织。

马林(1883-1942)

但马林的行踪一直受荷兰政府的监视,电影中展现他在维也纳拿中华民国签证时被捕。

虽然后来马林获释,但警方向各国通报密切关注马林的动向,所以他去上海这件事已经得到各方密探的关注,其中也包括日本警视厅。

电影中会址所在的上海法租界,警方也都提前知道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法租界管辖范围内开会,所以严加防范。

与马林名声在外不同,尼克尔斯基处于暗处,他的生平和经历非常神秘,总结来说就是一位在远东地区(中国相对于苏联来说即远东地区)工作的苏联特工。

尼克尔斯基(1889-1938)

电影把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来上海后遇到的最大对手设定为法租界警探,主要是田雨饰演的“黑皮哥”程子卿和倪大红饰演的黄金荣。

片中还给他们安排了一场上海街头的“速度与激情”,给这部文戏为主的电影增添了一些动作元素。

关于第二个问题,时代洪流和历史意义高高在上,但最终都要落实在当下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全国和国际代表汇聚上海法租界,将上海青帮出身的华人警探程子卿推上历史舞台。

同时,电影《1921》也通过增加反派的视角,带领观众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近“历史的最后一公里”。

田雨饰演的程子卿

早年,程子卿和青帮大佬黄金荣、丁顺华,并与二人结拜,排行老三。

黄金荣进入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任职后,也把程子卿介绍进来。

程子卿后来升至刑事科政治组探长,正好负责政治相关的案件,游走于在法租界秘密活动的各方政治势力之间,与在法租界居住过的孙中山也有交情。

从工作角度来说,程子卿因在帮会中有一定地位,人脉广泛,又非常卖力,所以深得巡捕房法国高层赏识。

马林来上海被盯梢,7月23日来到李汉俊、李书城家开会时已经被发现。1921年7月30日晚程子卿闯入正在进行中的“一大”会议,迫使代表们紧急撤离,只有房子的主人李汉俊和广州代表陈公博没走。

以上这些情节,在电影《1921》中都有涉及,“一大”会议成为李达夫妇故事主线和谍战副线的汇合点。

除了这条谍战线,电影还有两条游离于主要故事线之外的线索。

一条是日本特务对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近藤荣藏的跟踪,顺便监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另外一条是以欧豪饰演的李启汉为代表的罢工线。

关于日方这条线,其底层逻辑就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一直把俄国视为地区最大假想敌的日本很怕十月革命影响到国内,所以严防共产主义思潮蔓延。

关于罢工线,李启汉也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一批成员,几乎与“一大”召开同步,他参与领导了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使工人运动与代表大会遥相呼应,表明无产阶级工人的力量。

这些国内外事件的加入,与邻国共通的历史命运,甚至对反派的塑造也不避讳,使《1921》通过一条主线和一条副线,以及上述两条线索,演绎了有血有肉的历史风貌。

其中尤其黄轩、倪妮演绎“建党夫妻”给人印象最深,两人因共同的伟大理想而结合,又为共同的伟大理想而忙碌,这种革命的爱情有一种厚重深沉的浪漫,令人动容。

而倪妮饰演的王会悟代表那个时代新女性的形象,有自己的事业和成长线,不同以往同类型影片中女性角色只作为背景板和花瓶出现。

可以这样总结,这部电影处理好了创作中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四层形象的关系。

所谓基形意象,就是每个创作意象中的最小局部,例如电影中李达剃光头,教员在上海吃不到辣菜,旅法小组不能参加会议的遗憾,这些不单是为了在形象上贴近原型,更是一种塑造人物性格和情态的基形意象。

而完形意象具体到电影《1921》,就是片中一个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例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陈坤饰演的陈独秀。

陈独秀是电影出现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开幕雷击,第一个镜头的眼神就把观众带入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

历史上陈独秀的性格有偏激固执的特点,陈坤在表演上的处理,以及一些微表情等都有那位先辈的气魄。

另一个重要的完形意象就是教员,电影对年轻的教员的处理更抒情化一些。

此时的教员还不是后来经过历史磨砺的伟大领袖,电影通过那段上海街头的奔跑,体现出教员在为中国的新方向而奔跑的含义。

另外,电影中教员在会议上虽然发言不多,但他所说的两句话都是为革命未来指明正确道路的金句,一句是问农民呢?一句是“我们都是笔杆子”。

这两句话后来发展成农村包围城市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两大战略观点,中国革命才找到正确方向和策略。

电影《1921》通过李达、王会悟、陈独秀、教员等一个个完形意象,随着光影流动、情节发展不断易形,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一群勇于担当国家使命的年轻人形象。

记住这些人,一百年,正青春!

以上涉及历史相关信息如有错误疏漏还望指正~

-END-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