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怎么样?「1921到底怎么样」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20更新:2023-04-13 23:06:09

引子

看过《1921》有段时间了,今天是电影连续三天点映的第一天,正好聊聊我的观后感。如果你已经买了票,或者它是你的七月必看,希望这篇可以帮助到你。

我个人在看片前,认知和期待是这样的:

电影这个革命题材很重大,关于整整百年前的建党之路。而我们对这类作品,似乎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固定的印象,尤其如果你熟悉那段历史,更会觉得它大概率是一部四平八稳、但缺少惊喜的主旋律。

看片之后,我快速在手机记下了几个最直观的感受,现在直接复制在这里:

1、不熟悉历史,不会影响观看;

2、年轻观众看,也不会有距离;

3、演员不论戏份多少,表现都很出色;

4、有预期之外的惊喜。

这个惊喜就在于,抛开主旋律的属性,《1921》作为一部电影,在艺术创作和时代联结上,都不乏值得展开聊聊的亮点。我的两个对比强烈、感触颇深的感受是:

电影与生活、历史与当下。

就像电影的几组海报呈现和指向的,下面这组,就是电影与生活。左边的陈独秀、李大钊,是人人熟知的革命先辈,它提醒我们,这是有艺术再加工的电影;右边李达、王会悟这对革命伉俪,知道的人不多,只看海报,一对恩爱夫妻,这是电影刻画生活一面的展现。

下面这组,自然就是历史与当下。

设计思路上,左边我们看到的,是旧时代被阳光划开了一道口子的历史感;右边这些奔跑中的一大代表,传递的不正是浓浓的青春气息。

这些,同样是电影着重在表现的。

看完电影回头再审视这些,就会觉得很有趣。反过来,沿着这两个对比,我们既能看到《1921》在创作上的用心,也会由此产生一些感悟和思考。

这也是我今天想好好聊聊的。

1.

电影与生活

那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家都听过,这话当然是永恒真理,放到主旋律题材创作上,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对比,电影与生活。

换个说法就是,主旋律表达如何落地。

阅片量够的人一定清楚,这一直都是个难题,尤其是面对建党这个重大历史节点,先不提那些高阶任务,《1921》首先做到的,就是拍一部好看的电影。

具体来说,就是做出电影感和生活感。

什么是电影感?

简单说,就是看一部作品有没有“电影思维”和“电影形式”。

表面上,电影最核心的是1921年一大召开,如何将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拍得好看,取决于电影的核心逻辑,这也是《1921》第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

这个核心逻辑就是,“历史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带着这个预期去看,就会有豁然开朗的观感。

比如叙事格局。

电影的前后时间范围不过两年,但地域范围则放宽到全球视野,从北京、上海到湖南的乡村,再到上海巡捕、乃至日本特高课对革命人士的抓捕,和两位共产国际特派员马林、尼克尔斯基等几条支线,一面是来自上方的高压紧逼,一面是自下而上的群情激昂,这样的对撞也成为了贯穿始终的叙事主动力。

比如群像塑造。

电影开场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因公开发传单被捕入狱。随后也通过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引路人,引出后续作为主角登场的一大代表们。

对代表们的具体刻画我们接下来详聊,这里还想提及的是,《1921》同样给了大历史中那些同样贡献力量的无名者足够的篇幅。

就像串联并在结尾起到点睛之笔的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虽然这里真正有名有姓的人物不多,但作为电影的高潮,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放在一起,还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比如制作水准。

一部电影的好看,既是文本的好看,更需要视觉上的好看。如今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水准之高其实无需多言,原样搭建出一大二大、博文女校等场景还原是一方面,重现当年那个复杂混乱、却也充满希望的旧中国,是另一方面。

尤其想在这提醒的,是可以多留意下《1921》的摄影。

无论是小格局会议上对激烈辩论的影像呈现,还是缓缓移动的镜头对集体面孔的近距离凝视,包括其中一场马林、尼克尔斯基与上海巡捕之间追车戏的镜头调度,大银幕上观看都是很享受的视觉体验。

再说生活感。

如果说技术层面的电影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话,《1921》对生活感的营造,对我来说是一个绝对的惊喜。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设计:

就是让那些被崇敬的名字,变回普通人。

李达、王会悟,这对革命伉俪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他们作为一大重要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成为了故事的切入点和牵线人,电影也给了这对1920年刚刚新婚的爱人不少生活场景的展示,那种蜜月期的小两口彼此深爱、信任、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携手奋斗的状态,非常动人。

而这样一个理想的夫妻状态,和两人当时那样一个危机重重的生活现实,尤其他们又正处于整个事件的漩涡,这种日常与反日常的反差感,以及由此制造的戏剧冲突,还是很出彩的。

一大为数不少的年轻代表,电影也给了相当的篇幅。

比如19岁的刘仁静——一大代表中年纪最小的那个——电影中既能看到他参加五四运动的冲锋在前,一大会议上讨论中国前路选择的慷慨激昂,也能看到他带着邓恩铭、王尽美年轻人之间玩笑、打闹的相处。

当然,《1921》的一个核心人物,是当年只有28岁的毛泽东。

在湖南,毛泽东与萧子升辩论到底何为解救中国的正确之路;来到上海,盛大的豪宅party前,他被洋人拒之门外;当陈独秀找到他,欣喜若狂的他又立刻展现出年轻人的朝气一面;而当他去到李达、王会悟住所吃饭,看到没有一个辣菜,直感叹“湖南完了”,又是他的俏皮一面。

这些片段里,有睿智的毛泽东,骄傲的毛泽东,也有真诚的毛泽东,它们组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青年毛泽东。

2.

历史与当下

电影好看很重要,但在这个建党百年的时间点,《1921》同等重要的那个任务,是用一部电影联结起百年前后的年轻人。

让历史与当下发生联系。

这其实是个不太容易的工作,只是用生活化来缩短距离还远远不够,我在《1921》中看到的,还有历史感与青春感。

现在的电影技术,完美还原历史从来不是难题,但《1921》给我的感受,是“重回历史现场”的身临其境。

不管是回到百年前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回到那个五光十色、却也复杂混乱的上海滩,还是身处孕育着伟大的一大会议现场,这是电影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的第一步。

第二步,可能很多人不会意识到,是演员的表演。

相比之前的重大革命题材主旋律作品,《1921》的一大不同是,没有选择用历史事件做串联,而选择了人物。

刚才就提到了,电影用了很多篇幅去刻画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先辈们,而这就需要演员用足够撑场的表演,带出那份激昂厚重的历史感。

比如黄轩、倪妮自然甚至带着点即兴的表演,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天台两人的一段对话,黄轩讲述着自己当年带头抵制日货,就在准备点火的瞬间,他发现连火柴都是日本制造。

这一段两个演员的眼神、情绪和台词表演,就做到了用人物带动情绪、推动叙事,整个观感一气呵成,这样的真情流露,的确是要有好的表演做支撑。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张颂文饰演的何叔衡。

和那些纯模式化表演的演员不同,张颂文一直让我喜欢的,是他很懂得通过给人物添加各种合情合理的细节,让人物更真实,更像是在历史中走过的人。

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表演何叔衡牺牲的段落,为了让人物状态真实可信,张颂文会钻进树丛揉进树叶,包括主动给指甲里混入更多泥巴,哪怕这些细节在电影中观众压根不会注意到。他在电影中的戏份相对不多,在观看时可以重点留意。

总之,我想说的是,只有当我们真正“身处历史”,才能真正进入这个故事,继而与它产生共鸣。这正是电影的魅力,而《1921》这方面的完成度,我是满意的。

最后,是《1921》的青春感。

某种程度上,传递青春感,才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那个任务。

一方面,电影的大部分主角都是20几岁、甚至更小的年轻人,如今在我们心中他们是先辈,百年前的他们,其实又和当下的90后、00后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另一方面,青春感,其实代表着一种骨子里的乐观与大无畏精神。

就像我看完电影后,一直念念不忘的,是黄轩数次出现的那张笑脸。他饰演的李达,在当时30岁的年纪,经历已算相当之丰富,但不管内心如何沧桑,李达表现出来的那种乐观主义精神,还是非常打动我的。

无关年纪,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包括一些段落的设计,还是那场毛泽东前往李达、王会悟住所做客,席间谈及建党事宜,三个人满怀信心,并且说着为新公司开张干杯的祝酒词,这同样是很青春的电影表达。

很快,他们又恢复了那份认真严肃,“为早日开启全国之民智”、“为早日结束中国之苦难”,这又是属于年轻人的那份全情投入,与重任在肩的责无旁贷。

所以我在想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吗?会从中看到电影希望他们看到的精气神儿吗?

思来想去,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在躺平与内卷大行其道的2021,去回望那个风云激荡的1921,年轻一代观众要对比的,其实不是“我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所谓雄心壮志,而是“找到我愿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选择。

以及,“找到我愿与之奋斗一生”的伙伴与朋友。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张颂文对《1921》的一句话总结:

“有同样追求的人,他们终究会穿越万水千山,走到一起”。

电影结尾,我一直记得的一个画面,是身处工人队伍中的李达。

此时的他,何尝不像一个身处历史洪流的旁观者与参与者。看着眼前的工人们庆祝罢工胜利,何尝不像看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每一代年轻人,都身处各自的时代,有着各自的使命。

看电影的各位,你从百年前这群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什么?对你又有怎样的触动和启发?

这是你去看电影之前,我最后想嘱咐的。

结语

从今天到周日,《1921》都会做大规模点映。到下周公映,这个暑期档,就算是正式启动了。

放在这个时间节点,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一部七一必看的电影,不管你将它视为一部主旋律,还是一部类型片。

而且,我也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大家看完电影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们需要电影,更需要精神寄托,这是《1921》的使命,而我得承认,它完成得不错。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