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塞上风云剧组和导演应云卫抽了50支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63更新:2023-04-14 00:04:13

1937年11月26日,话剧《塞上风云》在汉口天声舞台公演,赵丹饰丁世雄

“起来!蒙汉族青年们!我们是朋友兄弟。”

这是话剧《塞上风云》主题歌的第一句。它和“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打回老家去!”这些救亡歌曲一样,流行在1938年重庆的街头巷尾。

1937年冬,阳翰笙(1902-1993)在汉口应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赵丹(1915-1980)、陶金(1916-1986)等人的要求,把他战前写的电影剧本《塞上风云》(1942)改编为同名话剧。

陶金在话剧《塞上风云》中饰迪鲁瓦

这个电影剧本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阳翰笙根据画家沈逸千的出塞经历编写出电影剧本《塞上风云》,但因为“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没有来得及拍摄成电影。

那时候工作效率之快,真叫做抗战速度,阳翰笙只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就把话剧剧本写出来交付排练。

叶露茜在话剧《塞上风云》中饰金花儿

11月26日,《塞上风云》在汉口天声舞台公演。大明星赵丹饰丁世雄,陶金饰迪鲁瓦,顾而已(1915-1970)饰日本间谍济克扬,叶露茜(1917-1992)饰金花儿。

因为剧本故事好,演员技艺高,武汉观众争看电影明星台上演戏。当时报刊常有“观众拥挤,百看不厌”的赞语。

1938年,阳翰笙与夫人唐棣华在武汉留影

阳翰笙,1902年生,四川高县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创造社,1930年“左联”成立后负责“左联”和“文总”党组书记工作,并进入电影、戏剧界活动,创作了电影《铁板红泪录》(1933)、《中国海的怒潮》(1933)等。

作为亲身经历过大革命风云的文艺工作者,阳翰笙迫切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广大民众传达一种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

1939年,阳翰笙与周恩来在重庆留影

抗战爆发,他在武汉完成中华全国文艺界及各个协会的组织建设任务。1939年来重庆,在周恩来领导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抗战期间创作了《塞上风云》、《天国春秋》、《李秀成之死》、《草莽英雄》、《日本间谍》等影剧作品。

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出队在武汉也拿到了《塞上风云》剧本,他们在赶回四川的轮船上,边抄剧本边排戏。

李恩琪在话剧《塞上风云》中饰金花儿

1938年1月10日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李恩琪(1917-2013)饰金花儿,吴雪饰丁世雄,周峰饰迪鲁瓦。

这时,他们虽不是知名演员,但抗日热情特别高,他们把这出戏带到成都演出,又去川南、川东演出,并改用四川方言念台词,把话剧普及到群众当中去,成为《塞上风云》演出场次最多的剧团。

黎莉莉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演金花儿的李恩琪,原是军委会汉口政训处电影股(中国电影制片厂前身)的演员,1936年电影股到北平招考演员,四百多名考生中只取了她一人。

她不单国语标准,而且美丽好学,电影股准备把她培养成第二个黎莉莉(1915-2005)。

她满怀对日寇强占北平的仇恨,舍弃每个月30块银元的薪水,跑到这个每月只拿3元生活费的宣传队伍中来。

吴茵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在人川的轮船上,她为了要把金花儿牧羊鞭打得响,每天一早就到甲板上去练习,尽管寒风刺骨,她并不以为苦。

她在国泰大戏院舞台上演出《塞上风云》后,一鸣惊人。

不久,上海业余剧团也来重庆演出这出戏,叶露茜演金花儿,两组戏比较,大家都说李恩琪演得好,真实、动人,赛过著名的电影明星。

舒绣文(左)和黎莉莉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从此,李恩琪留在四川演了几十出话剧,她就此在成都定居,山城观众却难忘李恩琪。

1940年,“中电”剧团由白杨(1920-1996)、魏鹤龄(1907-1979)在昆明演出《塞上风云》后,回到重庆再作演出,香港、桂林等地也纷纷演出《塞上风云》,正如阳翰笙所说:“在我写的剧本中,《塞上风云》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

黎莉莉(左)和吴茵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塞上风云》因为表现了各民族共同抗日的主题,受到各方面重视。

阳翰笙又轻车熟路地把它改编为电影剧本。它是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电影。

1940年1月,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组成西北摄影队,由导演应云卫(1904-1967)任队长,远赴塞外拍摄外景。

1940年1月,郭沫若(左一)郑用之(中)阳翰笙(右一)欢送《塞上风云》舒绣文(右三)、黎莉莉(右二)等人启程留影

演员有舒绣文(1915-1969)、黎莉莉、吴茵(1909-1991)、周伯勋(1911-1987)、周峰、陈天国(1912-1967)、王班(1913-1974),还有摄影师王士珍(1910-1997),音乐家盛家伦(1911-1957),全部是知名人士。郭沫若、阳翰笙,“中制”厂长郑用之兴高采烈地前去送行。

黎莉莉是在拍完《孤岛天堂》后,从香港回到重庆,,马上参加了影片《塞上风云》的拍摄。她在影片中饰演了的一个主要角色爱国青年、蒙古族少女金花儿。

黎莉莉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当周恩来得知《塞上风云》即将拍摄,特地指示:“你们这次去,必定经过延安,可以开阔眼界。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你们谁也不能留在延安,第一是这里需要你们;二是你们不能被国民党右派抓住口实。”

2月14日外景队到了延安,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舒绣文的心澎湃着。

她提出要求,想留在延安,但最后以大局考虑,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亲历延安,更坚定了她要和共产党走同一道路的志向。

舒绣文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2月15日毛泽东在他的住地请大家吃晚饭。

“同志们,辛苦啦。你们都是来自大后方的抗战英雄,快请里面坐。”应云卫、舒绣文一行,还没有走到毛泽东住的窑洞,毛泽东就迈着大步笑着走出屋门迎接。

窑洞里点起一盏汽灯,照得满室通明,比重庆电压严重不足的电灯亮堂得多。毛泽东问了大家在重庆的生活情况。

舒绣文(左)和吴茵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有的说在重庆吃的是砂子、石子、稗子、老鼠屎混在一起的霉米,有的说躲警报整日整夜走不出防空洞。

毛泽东听了后连声说:“辛苦了,辛苦了。”应云卫讲了《塞上风云》的内容和拍摄计划。

毛泽东说:“我看《塞上风云》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是很有意义的题材。你们到塞外去,不要忘了和蒙古族兄弟交朋友,吃苦耐劳,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导演应云卫

毛泽东与每个人逐一握手并询问姓名、年龄,对应云卫、周伯勋多问了几句,并谦恭地称他们为应队长、周先生。

当舒绣文自报家门时,毛泽东笑着连连点头说:“我知道你,听周恩来同志提到过你,是一位很有出息的演员呢!只可惜我没有看过你演的电影和话剧,以后有机会再补吧!”

舒绣文想,周恩来每天要处理这么多大事,居然还和毛主席谈起过自己,心中更增加了感激。在拍摄外景的过程中,她也更加用心了。

舒绣文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影像

当她紧握着毛泽东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舒绣文由衷地说:“主席,我是来向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学习的,在舞台上我只是小学生。”

毛泽东听了挥挥手说:“还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我们都为了一个抗日的目标。”

后来传闻颇广的花絮就是从会见开始,毛泽东与应云卫都不停地抽烟,两人整整抽完50支前门烟,后来应云卫不无得意地告诉家人:“主席各方面都比我强,但论抽烟我们不相上下,都是一 根接着一根,用不着划火柴。”

电影《塞上风云》剧组在内蒙古拍摄外景,车上为黎莉莉、吴茵

会见结束后,舒绣文递上早就准备好的笔记本,请毛泽东题词留念。毛泽东乐呵呵地接过本子说:“要得!要得!”

当即从上衣口袋里取下钢笔,在本子上写下六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抗战,团结,进步!”其他人也一齐围上去要求题词,毛泽东高兴地给每人都同样题了这六个大字,大家齐声高诵:“抗战,团结,进步!”

电影《塞上风云》剧组在内蒙古留影,左起:吴茵、沈逸千、舒绣文、黎莉莉、张进德

外景队到了塞北,和蒙古族群众同放牧,同住蒙古包,结交了不少蒙古族朋友,完成了拍摄任务。

共行程万里,历时九个多月,这中间遇到不少困难和危险,特别是他们中途经过延安,目睹延安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日决心,使他们深受教育。10月21日回到重庆。

剧组回重庆拍内景时,国民党当局以缺胶片、摄影棚没有空、电力不足等理由阻挠拍摄,剧组往往一等到有一点胶片就连夜开拍,因为只有晚上才能用电,他们常常通宵工作,终于在1942年完成影片。

1940年,为拍摄电影《塞上风云》,黎莉莉(左一)舒绣文(中)吴茵(右一)在塞北深入生活,与蒙族妇女合影

影片将雄伟的成吉思汗陵、辽阔的草原牧场、寂寥的沙漠驼队和蒙古族姑娘的美妙歌声等塞上风光同日本特务的挑拨离间、蒙古族王爷的助纣为虐以及因为爱情纠葛引起的民族矛盾各种元素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把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联系起来,把个人情感同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史诗格调,这在当时的抗战影片中是极其少见的。

后来郭沫若写诗称赞他们:“以艺术的力量克服民族危机!以塞上风云扫荡后方的乌烟瘴气!”

黎莉莉在电影《塞上风云》(1942)中的形象

观众一再要求续映,群情激愤之余,场面一度失控传奇特工的女儿,因“体育皇后”红极一时,40岁告别影坛情路坎坷的舒绣文,病危无人照顾,临终前将八万存款全交党费《一江春水向东流》让陶金名利双收,险些背叛婚姻,最终白头偕老吴茵33岁确立“东方第一老太婆”的地位,终身未育,晚年写回忆录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