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定陵的传说「发掘定陵教训惨痛200多天才找到地宫入口无数奇珍异宝被毁」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31更新:2023-04-14 00:41:27

定陵发掘作为我国第一个由专业的考古队伍发掘的皇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由国家主动发掘的皇陵。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建国初始阶段,考古技术力量薄弱、文物保护技术不成熟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造成定陵中的诸多文物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成为了永远离我们远去的历史。国人扼腕,古人难平,世人哀叹。

联合上书,发掘皇陵

这一切要从1955年10月的一天说起,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起草了一份报告,并联名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中央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苏,以及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六人上书,请求发掘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长陵。最终,这一提议被总理批准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化局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就此成立。

一波三折,转战定陵

然而,发掘工作并不如想象中进行的顺利,这和我国明朝时期陵寝制度期已逐步成熟,陵园结构也更加合理完善不无密切关联。明代帝陵地宫的封土形制,采用宝城宝顶形式。宝城高约7米,用砖砌成围墙,采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而成的“三合土”,一层层夯实,并用糯米汤浇筑,坚固异常。

这只是裸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在距离宝顶27米的地下才是存放皇帝及皇后棺椁的地宫入口。《大明会典》记载:“宝城唯长陵最大,径一百一丈八尺。”宝城的直径约368.964米,占地约10.69万平方米。如果用土填满地宫至宝顶,大概需要2886300立方米的土。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还需无数军工民工、能工巧匠以及河北房山的汉白玉、河南花斑石、云川湖广的楠杉大木等用料,动辄数年,耗银无数。

尘封的历史埋藏着无数人的想象,怀着无限的憧憬,有人想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冬去春来,霜凋夏绿,反复研究文献以及现场勘探多次均无果。直到有一天,在定陵宝城附近发现一个由于年代久远而裸露的洞口。于是,发掘目标定为定陵。

定陵作为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的陵寝,历时六年,耗银800万两建成。其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庄严宏伟,错落有致,体现出明朝高超的陵墓建造技艺。其发掘工作从1956年5月17日破土,到1958年7月底,历时两年零两个月,用工2万余人,共耗资40余万元。光是找到地宫入口就历经200多天,期间更是历经一波三折。

当考古发掘队终于用史书记载的“拐钉钥匙”徐徐打开重达14吨地宫石门的时候,昔日辉煌的社会生态,以及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仿佛如电影般,缓缓呈现在世人面前。蔼蔼沉睡了368年的玄宫,开始向世人讲述那一段被后世揣测多年却未得考证的历史。

珍宝无数,世人惊叹

地宫内的陪葬品不可谓不丰富,并极尽奢靡。除棺椁内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精美瓷器,华美服饰外,还伴有棺椁外的29个朱漆大箱,箱内装满了金银器、冠、带、佩、饰、铜锡明器、武器、谥册、谥 宝和木俑等物,共计2648件,其中不少珍品均属首见。

其中,出土凤冠共四顶,分别是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以及三龙两凤冠,又以六龙三凤冠最为精美。此顶凤冠共计红蓝宝石128块,珍珠5400多颗,重达2905克,兼具龙飞凤舞,形态妙肖,珠峦叠翠,相映成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永乐三年定制,皇后礼服, 其冠九龙四凤,而定陵出土的凤冠龙凤数量与史料记载不同,这对研究明代典章制度很有价值。

丝织品及其制作工艺的变化,是生产文明发展状况的反映。我国作为最早饲养家蚕并

制造丝绸的国家,至明朝丝织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各种绫、罗、绸、绢、锦、刺绣类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为强化汉文化的主体地位,朱元璋下令遵从《周礼》和唐宋的服饰形制,从服装的色彩以及面料上面,对不同级别官员以及官民之间做出严格规定。例如,官员、军民、僧侣、道人等衣服幔帐均不能采用玄色、黄色、紫色,蟒龙、飞鱼、大鹏、斗牛等纹样也只适用于礼制,官民均不可擅自使用。

但是,丝绸由于自身材质问题,难以保存完整的工艺,因此,随之储存的文化信息也残缺不全。而在定陵的发掘工作中,共出土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共600多件。尤以孝靖皇后棺内一件刺绣的百子衣最为珍贵,龙纹威严有气势,百子嬉戏栩栩如生,饰有金银锭、方胜、古 钱、犀角等八宝,还有以梅花、荷花、桃花、菊花、山茶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一年景”图案。整个纹样寓有“子孙万代,多福多寿”之意。

弃之敝屣,扼腕失殇

然而,如此珍贵的文物却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得到及时保护与抢救,甚至皇帝的棺椁被红卫兵抬出弃之荒郊野外,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以活生生的事例与实物,对明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史实进行记录,古为今用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定陵的发掘也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却又令人神往鲜活的生活场景。

历史文物遗迹属于全人类共同的财产,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存在,考古工作理应本着严谨与负责的态度,详细记录每一个考古研究过程。但是,限于当时文物保护技术水平的限制,经历这次帝陵发掘惨痛的经验教训之后,我国禁止一切帝陵主动发掘工作。

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考古发掘的经验。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定格的庞贝古城从1748年开始发掘,至今历经270多年也只对公众开放了1/3。意大利学者认为庞贝的考古工作还应再进行250年。正是这种边发掘边复原边保护,先主后次,循序渐进科学的态度,生动呈现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的历史场景,使我们得以一窥先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徜徉其间,总给人以无限遐想及许多特殊的感受。缅怀先古,纪念历史,不忘来处,方知归途。

文/墨珑甲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