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原版「刘三姐幕后故事杨丽坤曾是女主人选大榕树每年创收800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47更新:2023-04-14 00:43:43

2022年到现在,我们见证了许多老艺术家的离开。

比如不久前去世的词作家乔羽,由他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等,都是传唱至今的不朽经典。

不仅是音乐,乔羽和电影也有很深的缘分,他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为电影创作的歌曲,比如1960年的音乐片《刘三姐》,剧本就是出自乔羽之手。

影片上映后在国内外都深受欢迎,特别是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琅琅上口,至今仍回荡在不少观众的脑海中。

01、乔羽改写唱词,12天极限写完剧本

1959年,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文艺,其中广西的彩调剧《刘三姐》以当地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为主角,在当地深受欢迎。

恰好当时乔羽在广西采风,听到《刘三姐》后非常喜欢,还找来《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片的导演苏里,拉着他又看了一遍。

苏里看完后发现,个性鲜明的刘三姐用唱山歌的方式和地主斗智斗勇,带领老百姓反抗地主压迫,无论从人物形象还是主题都很适合改编成一部音乐片。

那几年也正是新中国音乐歌舞片最红火的时候,《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片深受观众喜欢,在国际上也大放异彩。

但让苏里有些失望的是,这部戏里的唱词乍听起来挺有意思,但细细品味却很陈旧老气,没什么内涵。

但对作词功底深厚的乔羽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他把唱词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进行了重新创作。

比如片中那句“上河呀涨水水推沙,下河鱼儿呀摇尾巴”,配合山清水秀、鸟儿捕鱼的画面,把整个水乡的意境烘托得淋漓尽致。

两人准备把《刘三姐》改编成电影的计划也得到了长春电影厂的认可,紧接着正式立项开始制作,广西政府还特意邀请剧组去当地实景拍摄。

确定拍摄后,乔羽马上就投入到剧本创作,为了赶上“建国十周年”的节点,乔羽不分昼夜花了12天时间,完成了剧本创作。

他还请来曾为《冰山上的来客》《马兰花开》《五朵金花》等片作曲的作曲家雷振邦,让他为片中的唱词作曲。

为了贴合电影中广西地区的民族风情,雷振邦跑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在各种民歌民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最终才有了“山美水美歌也美”的《刘三姐》。

虽然影片最后还是没能赶上建国十周年,但这也给了剧组时间去慢慢打磨这部作品。

02、选演员困难重重,黄婉秋因年龄小差点错过

影片开拍之前,最让导演纠结的无疑是刘三姐的演员人选。

苏里曾考虑过杨丽坤,她刚凭借《五朵金花》大火,而且颜值也高,这一提议得到剧组的同事们一致认可。

但因为是在广西取景,所以他们希望多用广西本土演员,所以只能另寻她人。

之后苏里选中的是广西彩调剧团的演员傅锦华,作为团里的台柱子,傅锦华唱腔洪亮优美,不止一次在各种表演中饰演刘三姐,还受到过领导的接见。

但由于傅锦华的形象太过成熟,再加上唱歌时口型张的太大有些不美观,不太符合苏里心中刘三姐的形象。

就在这时,苏里突然想到了原本安排在片中饰演阿牛妹妹“舟妹”的黄婉秋。

但因为黄婉秋当时只有17岁,苏里觉得年龄太小无法演出刘三姐的气质,便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

之后苏里又找了不少人来试镜,挑来挑去也没有合适的,就在这时,担任艺术局局长的田汉提出黄婉秋的形象挺适合刘三姐,让苏里找她试试。

没办法,苏里只好让黄婉秋换上刘三姐的服装试戏,没想到效果却出乎他的意料。

无论是面对恋人时的甜蜜和羞涩,还是面对财主欺凌时柳眉倒竖的勇敢无畏,黄婉秋都拿捏得非常到位,活脱脱就是刘三姐的形象。

唯一的遗憾是黄婉秋只是一个中学生,虽然也会唱歌但并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歌唱水准还远没有达到电影要求的高度。

苏里只得把唱功一流的傅锦华找回来给黄婉秋配音,虽然没能演成刘三姐,但傅锦华没有抱怨,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导演的请求。

后来傅锦华主演了1979年的《刘三姐》,也算是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到正式拍摄时,黄婉秋由于之前没有拍戏的经验,几乎每场戏都要拍好几遍。

比如抛绣球的那场戏,黄婉秋在拍摄时怎么也抛不好球,为此引来导演一顿责骂,为此黄婉秋也没少抹眼泪。

好在有苏里和饰演老渔夫的演员张巨光的指导,黄婉秋逐渐克服了紧张的情绪,在镜头面前也更加自然,成功把刘三姐聪明、敢于斗争的气质塑造了出来。

很多人至今都还记得,影片最后刘三姐和阿牛哥在大榕树下那段情意绵绵的对唱。

那句“哪个九十七岁死呀,奈何桥上等三年”,缔造了新中国爱情电影的一段经典。

03、上映后火遍海内外,如今主创大多都不在人世

《刘三姐》上映后吸引了男女老少无数观众前去观看,影片在国内连续放了两年,几乎是场场爆满。

不仅是电影本身火了,取景的广西也因此备受关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声也就此传播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单单电影中那棵著名的大榕树,每年还为当地创造800万的收益。

不仅在内地,影片在华语地区广受欢迎,被誉为“山歌之王”。

曾在香港地区先后四次上映,极具民族特色的歌唱元素深深吸引着观众,每次上映都引发一大批观众进入电影院,连如日中天的邵氏电影也跟风拍摄了几部山歌元素的影片。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风靡一时,尤其是在新加坡还创下了连映120场的纪录,欧美地区上映后还出现了英文版本的刘三姐唱词,在马来西亚甚至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改革开放后,《刘三姐》又在内地和香港等地重映,热度依旧不减。

凭借本片红遍全国的黄婉秋自此也成为了刘三姐的最佳代言人,1983年还担任广西歌舞团的团长,后来她还成立了刘三姐艺术团,在国内外把“刘三姐”的形象继续发扬光大。

如今已经79岁高龄的她光彩依旧,时不时还会带着几岁的小外孙女参加演出,让刘三姐的故事一代代接力传唱。

但60多年过去,影片的其他主创像乔羽和苏里,还有饰演阿牛哥的刘世龙,饰演老渔夫的张巨光,饰演莫财主的莫怀仁等都已经不在人世,让人感慨不已。

时光荏苒,《刘三姐》经受住时间考验,也向很多人证明,中国也能像好莱坞那样,拍得出好看又卖座的音乐歌舞片。(撰文:皮皮虾)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