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己爸爸还大「这部年纪比你爸爸还大的电影仍然足以震撼人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43更新:2023-04-14 13:34:07

这大概是每一个喜欢电影的人都应该要看一看的电影。

你可以在此后的所有史诗大片、历史大片,甚至是所有的电影中找到它的影子。

1962年,当少年斯皮尔伯格看完这部电影,他一度觉得世间再也没有能够超越这部史诗电影的作品,于是15岁的斯皮尔伯格差点就放弃了自己的导演梦。

这部不朽之作,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它以一战时期英国军官劳伦斯率领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阿拉伯大起义为背景。然而电影不关乎历史,电影只关乎故事。史诗也如是,打动人心的毕竟不是特洛伊木马,而是阿喀琉斯们。

劳伦斯事实上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他只是一个迷失在的大漠的理想主义者,他长着金发和蓝眼睛,却并不为大英帝国而战,他穿着阿拉伯人宽大的袍子,却始终无法融入任何一个阿拉伯部落。

但是,他可以数日不吃不喝,可以带着人马穿越数百里的沙漠,可以忍受极端的高温,可以接受常人难以接受的酷刑拷打,他不会屈服,因为这关乎他的信念。

当他执意要回去找掉队的伙伴,阿拉伯人告诉他:“明天太阳一出,他活不过中午,这是真主的意志!连神都救不了他,这是注定的!”

但是劳伦斯说:“我能,没有什么是注定的!”。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折磨人,他差点死去才救回的人,最后却被他自己亲手处决,他愤怒了。

这是理性的吗?不,这当然是不理性的,甚至是不对的,但是劳伦斯不在乎,如果这样想,那么阿拉伯人根本不该从强大的奥斯曼手里独立,劳伦斯要做的就是挑战一切不可能。

他想要带给阿拉伯人以一个独立的国家,便不会顾及其他,可是沙漠里头的贝都因人本来就是闲散、狡猾的游牧民族,他们形如乌合之众,建立一个独立国家对于他们而言,还不如抢夺几袋粮食回家,所以他们得了战利品便一哄而散,回到大漠星月之下,而英国军队不见兔子不撒鹰。

大漠里,仍然只有劳伦斯一个人。

仍然难以忘却那番的对话,当散兵游勇一般的贝都因人带着战利品就草草散去,他的手下只剩下20人,绝望的阿拉伯酋长阿里问他:“现在怎么办?”他说:“北上,取德拉。”阿里又问:“可是你的手下只有20人。”他接着说:“是的,北上,取德拉,因为需要,当英国军队进入耶路撒冷,阿拉伯人需要拿下德拉”。

这和他带领50人穿越内塔夫沙漠,带领2个人穿越西奈沙漠一样,只是因为需要。

是的,不是什么任何原因,只是因为需要。

阿拉伯王子说:“我们需要一个奇迹”,于是劳伦斯便执意要成为一个奇迹。

史诗看似宏大,好像是漫无边际的家国兴亡,顷刻间天下倾覆,城池破灭,百万流离。然而事实上,史诗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顺从历史,也就成了被隐去姓名的“历史”之一,而反抗历史的人,他们的名字则会被历史记住,于是劳伦斯的名字就被记住了。

美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你喜欢待在沙漠里?”他说:“因为这很干净”,镜头给到他的脸上,一片污渍和沙土,劳伦斯笑了。

他是一个牛津大学历史系高材生,是一个无所不敢为的偏执狂,对于他而言,2000人和20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他单枪匹马也会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没有任何原因,只是因为需要。

阿拉伯人习惯了用真主的旨意当作借口,英国人习惯了用利益多少当作标尺,只有劳伦斯不属于任何一方,他的标准是他自己的良心,想不想或者愿意与否,不是任何其他东西。

他说:“怕与不怕,都是我自己的事”。

尽管他的背后站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尽管他的身后站着坚船利炮的英国军队,可他并不在乎,他的骄傲是他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还是不信任他的阿拉伯部落,都耐他不何,他不出于任何原因,只是觉得阿拉伯人需要一个国家,他不会用英国人惯常的傲慢去审视这些形如野蛮人的阿拉伯部落,他不需要,他本身也不是靠着这些东西存活。

他不忠于英国,也不属于阿拉伯,他只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做应该做的事情,英国人将他当作一枚棋子,阿拉伯的王子将他当作一把刀,他知晓但不在乎,他要做的是他自己的事情。

“人总要做些什么,高于自己的形体,低于自己的心灵”。

阿拉伯王子的话一语道破了英国和阿拉伯的关系,无非是想取代奥斯曼帝国,继续殖民和奴役阿拉伯人,劳伦斯知道英国的真实想法,他漫步在月夜下狂风大作的荒漠里,显得那么孤独却又顽强。

于是他埋没了自己的血统、国别、民族,丢弃了自己的礼节、信仰、理想,他甚至不愿意阿拉伯王子的部队沦为英军的仆从军,他在阿拉伯,便要同阿拉伯人一起,便要率领阿拉伯人去反抗强大的奥斯曼或者英国。中国古代圣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居然在劳伦斯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帝国主义争霸,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复兴,他通通不在乎,他要做的只是给阿拉伯人一个国家。

没有任何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本该如此。

当他不舍昼夜穿梭沙漠抵达开罗,面见英国军队的将军们,他毫不畏惧,直言:“阿拉伯将是阿拉伯人的!”那些将军面露难色,劳伦斯明白了,他的理想有多么可笑,然而他不在乎,他打定了主意要回到大漠深处,带领阿拉伯人创造一个属于阿拉伯人的阿拉伯。

在德拉,被土耳其军队无情折磨之后,他失去了信念,觉得带领阿拉伯人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回到了开罗,在得知英国和法国已经准备瓜分阿拉伯的时候,他再次愤怒了,于是克服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恐惧,用一个人的身躯回到阿拉伯,妄想在英国人之前,带领阿拉伯人夺取大马士革,夺回自己的阿拉伯。

当他看见被土耳其溃兵屠杀过的村庄,他失去了理智,命令士兵向土耳其溃兵发起进攻,此刻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所谓的“文明人”,他成了一只大漠上的野兽。他动摇了,他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战。

最终,他们攻下了大马士革,然而他还是失败了,他耗尽了自己的一切只为阿拉伯人换来了一个名义上的国家。王子满怀愧疚地对他说:“我欠你的东西数不清”

他没有说话,甚至不愿意回头。他是失败了,可他并不后悔。

可笑的王子啊,你还不明白,劳伦斯并不是为了谁,阿拉伯人也好,英国人也罢。这是他自己要做的事情,这只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和历史、和命运斗争。

没有什么可以凌驾于劳伦斯之上,英国军队、上帝或者奥斯曼帝国,又或者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阿拉伯戈壁?没有什么,他不是一个英雄主义者,他只是天真地认为人可以无所不为,人可以为了信念而死。他是一个相信人定胜天的人。

回到英国后,大部分英国人甚至不认识他,阿拉伯人也不感恩他,可是他无所谓,因为他做了自己想要的事情,他劳伦斯的名字曾在阿拉伯大漠的深处回荡。英国人想要奴役阿拉伯人,而劳伦斯却要解放他们,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只忠于正直与良心。

出发前,英国将军告诉劳伦斯:“只有风和神可以在沙漠里自由来去,你是哪一种?”劳伦斯没有说话,他两种都不是,但他执意要以人的身份去反抗历史,去反抗那些无形的东西。

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如星星一样散布在沙漠中,北方的奥斯曼帝国架起大炮,他们便轰然散去,可是劳伦斯并不害怕,他也只是血肉之躯,不是因为他是见惯了现代武器的英国人,而是因为他觉得总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不是自由,不是独立,是像人一样活着”,他说。

那个游牧部落的酋长质疑他十天跨越西奈沙漠的行为,他说:“没有人可以在十天内穿越西奈沙漠!”劳伦斯一笑:“摩西做到了。”

他有近乎完美的领袖气质,有偏执到让人难以置信的责任感和无私无欲的气度,没来由的乐观主义精神,无所畏惧的勇气。然而历史便是如此无情,劳伦斯拥有风起云涌的一生,死亡却是那样轻描淡写,可是那些荒漠之中响彻天际的“劳伦斯”却不会也跟着消散。

可是这注定是失败的,形若散沙的阿拉伯部落,虎视眈眈的英国,劳伦斯显得太过渺小,渺小到就好像沙漠中看不清的一粒尘土。他把自己遥不可及的梦想在那些布满星光的沙漠里揉碎,再把自己的信念注入其中,随着风飘荡,去往远方的大马士革?还是回到身后的牛津?

大漠空旷,飞扬的沙土构建了史诗的气魄,在漫天的呼声之间,五色的旌旗随风飘荡,这算不算是劳伦斯的骄傲呢?他不是英国人,不是阿拉伯人,只是作为一个人,去领受这无上的荣光,让历史记住他。

不是因为辽阔苍茫的大漠,不是因为壮怀激烈的战争,也不是因为年代久远的英雄往事,史诗之所以为史诗,是因为那是对抗命运,对抗历史的人的故事。电影中有许许多多远景和俯拍镜头,突出了大漠之间人类的渺小,然而反讽一样,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对抗自然、对抗暴政、对抗历史甚至是对抗他自己的人的故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作劳伦斯,人们称他:阿拉伯的劳伦斯。

近4小时,看着劳伦斯受苦受累,看着劳伦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率领阿拉伯人打败奥斯曼帝国,他来之前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在他走之后依旧是一盘散沙,只不过主宰从奥斯曼换成了英国。劳伦斯并没有功成名就,而是稀里糊涂地死去,一个曾经在阿拉伯大漠上如入无人之境的英雄,最后却在乡间因为躲避两个男孩的自行车而坠车身亡。这是劳伦斯的宿命。

如今的好莱坞,乃至全世界的电影制片人,都不会把钱再扔进这样的史诗巨作中了,大量的钱被扔在了青少年爱情科幻动作电影里,成了观众嘴巴里一把又一把的爆米花。

我也很怀疑,今天的导演和演员还能否拍出这样的电影?

时至今日,一部3小时47分钟,没有任何女性角色的,1962年的老电影,仍然可以越过时间和文化的隔膜,直抵我的心灵,带来的震颤久久难绝。

因为,那是叫做史诗的东西。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