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发生了什么「话说上海十年记忆影像2008年的512上海都做了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56更新:2023-04-14 15:41:07

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点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上海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市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全市人民紧急动员,全力支持灾区人民抗震救灾。

01

紧急驰援 全力救治

灾情发生当晚,上海即安排组建10支医疗救援队伍和10支后备队伍待命。第二天(5月13日),派出第一支救援队伍——市消防医疗救援队22人赴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此后,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指令及四川省政府请求,上海陆续组建并派出公安特警、消防救援、卫生医疗、地震监测评估、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特种设备监测、水务抢修、环境辐射监测、工程应急加固处理、过渡安置房援建等队伍赶赴灾区。还组织身份鉴别、食品药品检测、汽车牵引等36支队伍随时待命。

5月14日,上海公安消防抢险救援队伍飞赴四川灾区(市公安局供图)

5月14日,以第二军医大学为主的驻沪军队医疗救援队飞赴灾区(张啸江 刘定传摄)

至2008年6月30日17时,上海共向四川灾区派出57支专业队伍计15404人。其中上海公安机关组织公安消防、特警应急救援队共630人(消防官兵430人、特警队员200人)支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共营救出被埋群众360人(生还24人),成功医治灾区伤病员167人。第二军医大学先后派出7支医疗队、7支防疫队和1支心理救援队,共278人,携带总价值近600万元的野战医疗装备、器材、药品、野营装备等,分4批到灾区实施医疗救援。

5月16日,华山医院救助站全力抢救北川3位被埋90小时的小学生(郭一江摄)

5月17日下午6点15分,上海消防救援队在映秀电厂将被困124小时的贵州青年蒋雨航成功救出(市公安局供图)

奋战在汶川灾区各地的上海公安消防救援队伍(市公安局供)

5月19日,上海警备区应急机动通信分队在四川省平武县地震重灾区开设卫星通信设施(陈鸿亮摄)

5月20日,中山医院、儿科医院小分队深入山区救治灾民(郭一江摄)

第二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乘坐直升飞机深入灾区(张啸江摄)

第二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徒步深入灾区(张啸江摄)

5月20日,华山医院医疗队深夜救治灾民(郭一江摄)

至6月30日,灾区仍有上海各类救援队伍共22支12281人。灾情发生后,上海和兄弟省市大量救援人员和急需救灾物资通过上海的铁路、航空等运输单位运往灾区,市内外交通运输组织面临巨大压力。至7月21日,诊治伤病员19746人次,收治4574例,实施各类手术1715例,巡诊18130人次。上海卫生系统派遣1280余名医疗防疫人员、36辆医疗急救车参加救灾工作,投入近百吨医疗和防疫物资。救治伤员60665人次,开展手术1157人次;疾病监测6000余次,开展健康教育10余万人次,消毒36.72平方公里,探查水源千余次;在青川、广元间,运转伤病员816人次。

02

沪川同心 共克难关

5月19日14时28分,上海全市降半旗、默哀悼念逝去的同胞(杨焕敏 刘定传摄)

5月19日晚,众多上海市民在人民广场点亮烛光哀悼逝难者(张锁庆摄)

由于灾区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医疗条件有限,5月26日起,上海先后接受从四川灾区转运至上海的地震伤员共计307人,随行家属261名。市卫生局按照《四川汶川地震伤员转送工作方案》,制定《上海市收治汶川地震伤员总体工作方案》及医院收治伤员分配和机场转运病人工作2个细化方案,确保转运、收治工作稳步开展。伤员抵沪当天,共调派80余辆救护车、200余名医务人员,在民航管理局、机场、公安、东航、国航等部门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及时将灾区转来的伤员送至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第十人民医院、曙光医院、同济医院、儿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等19所医院。各收治医院通过接收绿色通道,迅速安排伤员,在病区和院内闲置房间安排随行家属入住。伤员在沪期间,共完成手术339台,会诊852人次。

5月24日,汶川重灾区转运上海的第一位伤员凌晨抵沪,随即转入华山医院救治(郭一江摄)

5月26日,华东医院收治一批四川地震灾区来沪伤员(傅国林摄)

中山医院为四川地震灾民开设爱心病房(张锁庆摄)

灾情发生后,上海和兄弟省市大量救援人员和急需救灾物资通过上海的铁路、航空等运输单位运往灾区,市内外交通运输组织面临巨大压力。协调小组统筹全市铁路、航空和公路运输单位,将中央下达、灾区请求、上海安排的救援物资作为重中之重,优先确保发运,对社会捐赠的灾区物资予以优先协调,对其他救灾物资安排“绿色通道”运输。第一批救灾物资于5月13日中午空运至成都。

驻灾区的上海公安救援队伍抢运救灾物资(市公安局供)

至6月30日17时,全市紧急调集并运往灾区的抗震救灾物资3610.92吨,价值11711.14万元。其他社会援(捐)助物资通过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小组协调由航空和铁路运往灾区共29万多吨。上海还依托大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协调日本援助灾区的50台血透仪出关、澳门红十字会救灾物资转运等。社会各界踊跃捐资捐物,无偿献血。据市血液办统计,震后全市每天收集血液激增至3000袋~4000袋,为震前的3倍~4倍。受血库容量所限,不得不对志愿献血者采取预约登记方式。市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对在上海的灾区籍学生和务工人员给予救助。

至6月30日17时,全市社会各界共向四川灾区捐款总计27.59亿元,其中通过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基金会捐款约23.94亿元,通过其他渠道捐助灾区约3.65亿元(不完全统计)。市民政局与银行、海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系,设立和宣布外汇捐赠账户,方便境外机构和个人捐款。此次抗震救灾中,共有日本、韩国、荷兰、英国、阿根廷、美国、奥地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墨西哥、中国台湾和澳门、联合国难民署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机构和个人通过市民政局向四川、甘肃等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价值约1200多万元。

5月15日,市民政局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向地震灾区捐款(钱卫忠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海市民踊跃为四川灾区捐款(朱岚摄)

为确保灾区人员尽快妥善安置,上海派出专业救援队伍,做好供水抢修、水质监测、房屋勘测评估,以及过渡安置房建设等各项工作。截至6月30日14时,上海共建立集中生活供水点74个,援助或恢复18个镇的供水;完成绵阳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搭建38035套。

上海卫生防疫队员在大型灾民安置点进行消杀处理(市卫生局供)

上海卫生防疫队员向灾民宣传防疫技能(市卫生局供)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前方工作人员克服困难,深入一线,发回救灾现场报道(石建敏摄)

03

齐心协力 重建家园

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为使相关资金得到妥善、有序、合规使用,市民政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全市救灾捐赠工作实际,5月起,先后印发《上海市民政局关于组织开展向“5·12”汶川地震灾区捐赠工作的通知》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对救灾捐赠接受主体、资金管理、物资管理、捐赠统计和救灾捐赠款物分配使用5个方面实行规范。民政部门捐赠资金集中统一归口汇入市救灾专户,实现“零差错、零成本、零损耗”目标和内容、过程、结果“三公开”与募捐管理和款物使用“双规范”。

按照上海市区县与都江堰乡镇结对支援计划安排,上海市19个区县全面与都江堰19个乡镇进行对口援建,开展社区守望相助项目。通过居(村)委会工作交流、人员互动、居民交往等形式,由结对居(村)委会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合作,提供各类援助。

5月30日,上海援建的临时灾民安置房即将竣工(金昊摄)

灾后,上海在全国首创开展灾难社会工作介入,组织沪港台三地社会工作专家研究方案,派出沪港专家组赴绵阳灾区实地开展调研和评估。6月9日,市民政局派专人会同华东理工大学赴都江堰考察并确定在板房安置点——“勤俭之家”建立上海社工服务点。6月16日,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成立, 6月25日开始,分期分批组织200多名上海社工赴都江堰“勤俭之家”临时安置点、灌口镇高埂一期临时安置点、幸福镇翔凤桥临时安置点和幸福镇滨河小区临时安置点开展专业服务。

沪港两地社工在汶川灾区开展社会工作(叶锋摄)

2008年6月28日,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成立。

按照中央总体部署,上海对口援建工作在两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序推进。至2008年底,共签约启动3批8个大类89个援建项目,约需投资65亿元(资金来源为上海市财政性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援建项目涵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安置房等民生急需项目、道路和城乡用水等基础设施、社会福利院等民政项目、旅游资源恢复和农业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重建、文化和社会事业设施等领域。其中卫生项目28个、教育项目24个、农业基础设施等各类为农服务项目15个、基础设施项目13个、城乡安置房项目4个、文化事业项目3个、社会福利院等民政项目2个。至2008年底,已投入援建资金约7亿元。按中央关于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至2010年6月底,对口援建工作项目主体任务完成。

2008年7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为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蓝图(郭一江摄)

2008年8月,部分都江堰受灾地区学生来沪开展暑期活动(郭一江摄)

2009年新年伊始,上海七宝中学师生向都江堰中学送上慰问和祝福(黄迈摄)

2009年5月,由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新居建成入住(王溶江摄)

2010年9月15日,上海的117个项目资产整体移交都江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给上海的援建任务,如期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

后记

2013年5月,历时近4年的努力,由上海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联合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志》正式出版。这120余万字的志稿,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再现汶川特大地震后,上海支援、抗震抢险、赈灾、医疗、救援、灾后重建各个阶段的艰辛历程,体现全市动员、全面投入、全民参与的广度,体现科学援建、优质援建、务实援建的深度,体现硬件援建、智力援建、精神家园援建的厚度,见证都江堰人民和上海人民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伟大情谊!为后人留下一段珍贵的记忆,一笔宝贵的财富。END

文字资料:《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志》《上海年鉴(2009)》等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如需转载 烦请标明出处及摄影者姓名

您默默点赞和深情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