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 徐克「徐克的童年阴影李翰祥的恐怖经典提名戛纳金棕榈的华语佳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13更新:2023-04-14 16:31:28

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三大电影节之一,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华语电影人的心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

而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节的奖项评选之中,也时常脱颖而出,揽获殊荣。

胡金铨的《侠女》,张艺谋的《菊豆》、《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都是鲜明的例子。

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华语电影,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评选之中大放异彩,但华语电影首次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奖杯,却是在六十年代初。

1962年的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上,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凭借过硬的质量,拿下了“技术大奖”的奖杯,同时还获得了“金棕榈奖”的提名。

当然,李翰祥的“戛纳夺奖之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

1960年,李翰祥凭借古装恐怖片《倩女幽魂》,首度对戛纳电影节展开冲击。而在这一年的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上,《倩女幽魂》也惊艳了许多海外观众,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奖”的提名。

虽然《倩女幽魂》最终未能拿下戛纳金棕榈的奖杯,但是,该片却开启了李翰祥的“戛纳奖杯冲击之路”,同时也引领了华语古装片的时代变革热潮。

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李翰祥导演的这部1960版《倩女幽魂》,同时说一说该片幕后的趣事轶闻。

壹:

听到《倩女幽魂》这个电影名字,大部分观众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1987年由徐克监制、程小东执导,张国荣、王祖贤、午马联合出演的版本。

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一章,而徐克、程小东版的《倩女幽魂》,灵感则直接来源于李翰祥导演的版本。

儿时的徐克,曾在电影院观看过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该片紧张、惊悚的氛围,给年幼的徐克心中留下了一片阴影。

成年之后的徐克,踏上了电影创作之路。80年代中后期,徐克产生了拍摄一部“恐怖题材”电影作品的想法。而“童年阴影”《倩女幽魂》,也在此时涌上了徐克的心头。

正是因为有了这番前尘往事,才造就了之后的1987版《倩女幽魂》。

在蒲松龄的小说原著中,“聂小倩”一章的故事不过寥寥千字,讲述了:

宁采臣在金华北郊的一座寺庙里借宿了3天3夜。借宿期间,宁采臣遇到了“女鬼”聂小倩,并得知了聂小倩被“鬼夜叉”控制的悲惨遭遇。

在剑客燕赤霞的帮助下,宁采臣赶走了盘踞在寺庙的“鬼夜叉”,解救了聂小倩。

宁采臣离开金华时,将聂小倩的尸骨一并带走,之后埋葬在了自己的书斋旁边。宁采臣在书斋读书时,聂小倩常去探望。相处久了,二人也结为了夫妻,还生下了两个儿子。

相比于蒲松龄的小说,李翰祥在1960版《倩女幽魂》中,设计了不少原创的剧情桥段。而这些桥段,有不少也被之后的徐克,照搬到了1987版《倩女幽魂》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聊一聊这部李翰祥版《倩女幽魂》的故事,同时对比徐克、程小东版的《倩女幽魂》,说一说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

贰:

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是一部镜头感十分强的作品。

电影一开始,一片黑暗之中,远处的一点烛火越来越亮。随着镜头的逐渐拉近,一张书桌,一本小说出现在镜头之中。

这部小说,正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此时,随着镜头一转,《倩女幽魂》的故事也正式开始了。

金华北郊有一座废弃的寺庙,叫做“金华古寺”。赶考的书生们,经常因为找不到住所,在这里借宿。

一日,一名书生在寺庙内借宿,夜半遭遇“女鬼”袭击、殒命。“寺庙闹鬼”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整个金华。

账房先生“宁采臣”(赵雷饰演)受到东家的委托,到金华收账。可是,因为战乱的影响,金华一带的客栈、驿馆挤满了士兵、难民。

找不到容身之处的宁采臣,决定到附近的寺庙借宿一晚。客栈老板告诉宁采臣,北郊倒是有一所寺庙,可是那里“闹鬼”。

宁采臣根本不相信什么“鬼神之说”,还嬉笑着要去见识见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蒲松龄的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说宁采臣到金华具体是去干什么,只是说他去办事。而郊外的寺庙,也没有具体的名字。

可是在1960版《倩女幽魂》里,李翰祥导演给宁采臣安排了一个“到金华收账的任务”,而北郊的寺庙,也被命名为了“金华古寺”。

随后的1987版《倩女幽魂》里,徐克、程小东沿用了“收账先生”这个特别的身份,还给故事里的寺庙,起名为“兰若寺”。

说回电影故事,宁采臣想找个车夫,送自己到“金华古寺”。可是车夫们都表示,那座寺庙“闹鬼”,不愿意去。

其中,一位车夫还跟宁采臣打趣:“去金华古寺是死路一条,命只有一条,得留着慢慢死。”

看到车夫们不愿意去,宁采臣表示,自己可以加钱。于是,那位打趣的车夫,看在钱的面子上,带宁采臣来到了“金华古寺”。

来到寺庙之后,宁采臣在院中查看了一圈,发现寺内并没有人。正当他打算找一间空房休息时,一名猎户打扮的男子,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名猎户表示,自己叫做燕赤霞,也在寺内借宿。这座“金华古寺”是一座废弃的寺庙,庙中并没有和尚看管。

燕赤霞告诉宁采臣,寺庙南侧有一间干净的屋子,可以暂时借宿。

因为寺庙内的氛围过于冷寂,宁采臣想要和燕赤霞合宿,但却被燕赤霞拒绝。

其实,在蒲松龄的原著故事里,燕赤霞也是一副书生模样,但为了方便塑造人物性格,李翰祥导演在1960版的《倩女幽魂》里,将燕赤霞改编成了一个满脸大胡子的壮士形象。

这样的外形特点,也被之后的徐克、程小东借鉴。在1987版的《倩女幽魂》里,午马饰演的“燕赤霞”,也是一脸大胡子的凶悍造型。

“合宿”的想法被拒绝之后,宁采臣只好独自到南侧的屋子休息。

夜里,辗转难眠的宁采臣,听到有人在高声赋词,于是便循声望去,结果发现燕赤霞在院内,一边舞剑一边唱赋。

燕赤霞在赋词中唱到:

看破红尘,归隐山中。

想起旧情豪气平,但只见月挂孤松。

气朗天晴勾惹起,物外之怀添豪性。

添豪性,持剑在手中,地动山摇,狐鬼皆惊。

在蒲松龄的原著故事里,并没有燕赤霞舞剑唱赋的桥段。这个片段,是李翰祥导演在电影拍摄时,自己设计的,本意是为了刻画燕赤霞这个角色的性格。

而随后的1987版《倩女幽魂》里,徐克、程小东也照搬了这个桥段。

只不过,在徐克、程小东的版本里,燕赤霞口中吟诵的不再是古韵十足的辞赋,而变成了一首现代感十足的rap——《道》。

听到燕赤霞的赋词之中充满豪气,宁采臣极为欣赏,于是便到庭院中,与燕赤霞促膝长谈。

二人聊至深夜,于是各自回房休息。宁采臣刚回到房中,又听到远处飘来一阵琴音。没有睡意的宁采臣,循着声音找去,结果发现寺庙后面是一座庄园。

在庄园里,一位女子正在阁楼之上抚琴。

抚罢琴,女子倚栏望月,随口吟诵了一首词:

夜深人静天如水,闲把栏杆倚。 微风暗暗送幽香,妒煞白莲花底嬉鸳鸯。

朱楼画阁年年在,惆怅花容改。 中天明月又团圆,似笑单衾孤枕难成眠。

这名女子的才情,让宁采臣十分青睐。但是他感觉,这首词尚有瑕疵,仍需更改。

此时,一名丫鬟将女子唤入屋内,宁采臣则趁机来到阁楼之上,将刚才那首词进行修改,写在了纸上。

宁采臣正要离开之际,刚好遇到女子回来。女子误以为宁采臣是小偷,于是对他一番责骂。

宁采臣连忙解释缘由,并将修改之后的词,交给女子。但见纸上写到:

夜深人静天如水,闲把栏杆倚。 微风暗暗送幽香,妒煞白莲花底宿鸳鸯。

朱楼画阁年年在,惆怅花容改。 中天明月又团圆,似笑单衾孤枕不成眠。

女子看到修改之后的词,确实比之前的工整了许多,于是便饶恕了宁采臣“私闯闺阁”的过失。

看到宁采臣也有几分才情,女子便与他谈论起了诗词歌赋。交谈之中,宁采臣也得知,这名女子叫做“聂小倩”(乐蒂饰演)。

宁采臣看到聂小倩屋内挂的一幅画,画得十分不错。而聂小倩也顺势,想让宁采臣为这幅画题诗。

宁采臣一阵思索之后,写下了十里平湖绿满天, 玉簪暗暗惜华年。 若教雨盖长相护..........

宁采臣刚写了三句,聂小倩的姥姥突然来到房中。看到小倩的闺阁之内藏着一个男人,姥姥便以为宁采臣是一个浪荡、浮夸的登徒子。

于是,一顿臭骂之后,宁采臣便被赶了出去。

宁采臣返回了寺庙。不多时,聂小倩也一路追赶,来到了寺庙。

在寺庙内,小倩为“姥姥的事情”向宁采臣道歉,并希望宁采臣将画上的最后一句诗,补充完整。

宁采臣拿起毛笔,将诗句补充完整。但见画上写到:

十里平湖绿满天, 玉簪暗暗惜华年。

若教雨盖长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看到宁采臣有如此才情,聂小倩的心中也不由得产生爱慕之意。于是,小倩决定当夜留在寺内,与宁采臣共赴巫山云雨。

面对聂小倩的主动,宁采臣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拒绝。

宁采臣告诫聂小倩,人言可畏,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有失礼数。在宁采臣的反复劝诫之下,聂小倩也选择了离开寺庙。

叁:‍‍

天亮之后,宁采臣离开寺庙,前往城里收账。

黄昏时分,收完账的宁采臣,打算返回寺庙,结果却在街道上,偶遇了一支丧葬队伍。

丧葬队伍经过时,宁采臣看到一个女子的身影,与聂小倩十分相似,于是他一路跟随女子,来到了一家“字画装裱”店。

宁采臣询问装裱店的伙计,刚才进来的女子是何人?

伙计表示,刚才并没有女子进入店铺。宁采臣以为伙计有意戏弄自己,于是独自进入店内寻找。结果发现,店内确实没有女子。

宁采臣正打算离开之际,突然看到了墙上的一幅画,这正是聂小倩找自己题诗的那一副,自己的诗还清清楚楚地写在上面。

宁采臣向装裱师傅打听,送这幅画来的女子。

装裱师傅表示,这幅画在这里挂了十几年了。十几年前,有一位新上任的知县,带着自己的家眷途径金华。这幅画,便是那个知县的女儿所画。

原本,知县派人送画来装裱。可是后来,知县连同家人感染怪病去世,这画也就成了无主之物。

老师傅的话,让宁采臣极为诧异。他追问,画上的诗又是何人所题。

装裱师傅表示,画上没有诗。说罢,老师傅向画上看去,结果发现,画上凭空多出了四句诗,顿时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顺带一说,在这部1960版的《倩女幽魂》里,“宁采臣夜会聂小倩、为画作题词、装裱店寻画”的情节,都是导演李翰祥在拍电影时,自己创作的,蒲松龄的原著故事里,没有这些桥段。

而这些桥段中出现的诗文、辞赋,也都是李翰祥自己创作出来的。

这些原创的桥段,很好地推动了故事剧情的发展。徐克、程小东拍摄1987版《倩女幽魂》时,也照搬了题诗、寻画的剧情。

有趣的是,李翰祥拍摄《倩女幽魂》时,宁采臣看到画中的景象,是池塘里的荷叶与鸳鸯鸟,于是应景作诗。

“十里平湖绿满天”、“若教雨盖长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三句,描写的也都是池塘里的荷叶、鸳鸯。

而徐克、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时,电影中出现的画,是一位女子洗头时的景象。为了贴合画面,徐克、程小东,对李翰祥的诗进行了改动,变成了: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

说回电影故事,经历了装裱店的离奇遭遇之后,宁采臣对于聂小倩的身世,也产生了怀疑。

傍晚时分,宁采臣回到寺庙,结果发现有一位赶考的书生,带着书童到寺内借宿。

当夜,书生与宁采臣、燕赤霞在月下畅谈。

三人说起“寺庙闹鬼”的传闻,书生表示,即便真的“闹鬼”,只要这“女鬼”长得漂亮,自己也愿意牡丹花下死。

看到书生是一个好色之徒,燕赤霞也露出了一副不屑的神情。

当夜,聂小倩再度来找宁采臣。聂小倩表示,自己爱慕宁采臣的才华,想要与他一同私奔。可是,宁采臣却拒绝了聂小倩的私奔提议。

看到宁采臣不愿与自己私奔,聂小倩拿出来一锭黄金,说是要赠予宁采臣,作为画上题诗的报酬。

宁采臣表示,书画本无价,题诗送同好。随即拒绝了黄金。看到宁采臣不为美色、金钱所诱惑,聂小倩也离开了宁采臣的房间。

深夜,寺庙里传来了一声尖叫,燕赤霞、宁采臣连忙出来查看。结果发现,之前那个好色书生,在房中暴毙。

好色书生去世后,宁采臣越发感觉这寺庙古怪。他询问燕赤霞,寺庙后面的庄园主人,是何来历。

燕赤霞表示,寺庙后面没有庄园,只有一处乱葬岗。这番话,着实把宁采臣吓了一跳。

天亮后,宁采臣到庙后查看,发现这里还真是一片墓地,而其中一座墓碑上,便刻着聂小倩的名字。看到此情此景,宁采臣也不由慌了神。

夜里,宁采臣将要休息之时,聂小倩再度来找他。

聂小倩向宁采臣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并表示之前的美色诱惑、黄金馈赠,都是姥姥设下的圈套,一旦心生贪念,姥姥便可在百里之外,摄人心魂、饮人鲜血。

可是之前,宁采臣抵住了诱惑,于是姥姥决定三更时分,亲自前来害宁采臣的性命。只有躲到燕赤霞的屋内,才能保住性命。

宁采臣不明白,小倩为什么要救自己。

聂小倩表示,一是自己对宁采臣的才华十分仰慕;二是自己的“尸骨”被姥姥控制,这才成为了“害人的女鬼”,如果宁采臣能躲过此劫,希望他能将自己的尸骨送回故乡。

对于小倩的要求,宁采臣一口答应。

按照小倩的指点,宁采臣躲到了燕赤霞的房中。

燕赤霞不想与宁采臣“合宿”,但在宁采臣的死缠烂打之下,他最终还是同意宁采臣留在房中。

二人睡前,燕赤霞将一把宝剑挂在窗户上,还叮嘱宁采臣,不要乱动屋里的东西。燕赤霞躺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而宁采臣却因为害怕,始终难以入眠。

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快三更到了。一阵阴风袭来,一个身影推开了燕赤霞的房门,来者正是姥姥。

姥姥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看到姥姥的本相,宁采臣吓得魂不附体。此时,一道银光闪过,姥姥发出一声惨叫,随即化成一阵青烟。

燕赤霞被叫声惊醒,走到房外查看,发现宝剑掉在地上,剑刃上沾满鲜血。而窗格上,也被划出了一道剑痕。

燕赤霞告诉宁采臣,刚才妖怪站在窗格旁边,这一剑的威力,被窗格挡下,所以妖怪只是受了伤,并没有丧命。

宁采臣好奇,燕赤霞既然有如此本领,为什么不收伏妖怪,保寺庙平安。

燕赤霞解释道,天地之间,人神妖魔各自有序,这妖怪利用美色、金钱,坑害那些奸诈、邪佞之徒,这都是天道命数。自己作为修道之人,不应该破坏这种平衡。

天亮后,宁采臣按照约定,来到庙后的乱葬岗,找到了小倩的墓碑,挖出了她的尸骨,打算带回故乡厚葬。

一切料理完毕后,宁采臣与燕赤霞告别,并找了一驾马车,带着小倩的尸骨离开了金华。

离开的路上,马车突然失控。马儿像发疯似的一路狂奔,来到了一片树林。宁采臣见马儿受惊,无法继续前进,于是告别了车夫,独自带着小倩的尸骨赶路。

在树林里,宁采臣遇到了“鬼打墙”,无论怎么走,都是在原地徘徊。黄昏时分,宁采臣在树林里遇到了一位老妇人,想要上前问路。岂料,这名老妇人却是姥姥所变。

姥姥前来追捕小倩这个叛徒,顺便干掉宁采臣。危难时刻,燕赤霞突然赶来,与姥姥展开大战。姥姥修行千年,燕赤霞并不是对手。二人从深夜打到五更时分,燕赤霞一直处于下风。

眼看就要天亮了,姥姥打算暂时撤退。而燕赤霞抓住机会,一剑刺伤了姥姥。此时,太阳出来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姥姥化作一堆骷髅,就此殒命。

获救的宁采臣,带着小倩的尸骨离开金华。而1960版《倩女幽魂》的故事,也就此落下帷幕。

肆:‍

对于《倩女幽魂》这个经典的电影IP,现在的观众们印象最深的,是徐克、程小东的版本。

在1987版的《倩女幽魂》里,想象力十足的特效场景,精彩的动作打斗,现代电子音乐与古典乐器相融合的配乐,都为影片增加了不少趣味性。

凭借强大的娱乐元素,徐克、程小东版的《倩女幽魂》,在不少华语影迷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

而相比于徐克、程小东版的版本,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则因为极具东方古典美感的艺术性,在华语电影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部1960版《倩女幽魂》里,出色的服、化、道设计,已经让影片的镜头,透露出了一股古色古香的气质。

而燕赤霞的舞剑唱赋、聂小倩的对月吟词、宁采臣的对画题诗,更是让这部1960版《倩女幽魂》的故事,充满了诗情画意。

虽然徐克、程小东版的《倩女幽魂》里,也保留了“宁采臣对画题诗”的桥段。

但在场景的表现上,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里,聂小倩的画是荷塘里的一对鸳鸯。宁采臣写下的诗句,也都是以荷叶、鸳鸯为意象,表露自己对爱情的向往。

而到了徐克、程小东的版本里,画变成了一位洗头的美女,诗句尽管进行了一些改动,但“诗”与“画”之间的关联性,却并不是很大。

当然,两部作品在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上拉开差距,与电影幕后的主创团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拍摄这部1960版《倩女幽魂》的李翰祥导演,年轻时就读于“国立北平艺术学校”,曾跟随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徐悲鸿,进行过书画学习。

单是这一段人生履历,就已经拉开了李翰祥与徐克、程小东之间的差距。

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1960版《倩女幽魂》,凭借过硬的质量,在第1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奖”的提名。

而华语古装片的发展,也因为这部《倩女幽魂》的出现,走向了新的时代、阶段。

50年代的华语古装大银幕上,戏曲电影一直是华语电影人们创作的主流题材。

无论是内地电影人拍摄的《女驸马》、《窦娥冤》,还是港片制作人打造的《紫钗记》、《帝女花》,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戏曲电影作品。

早年的李翰祥,也曾以导演身份,拍摄过《貂蝉》、《江山美人》等戏曲电影作品。可是在五十年代末,戏曲电影逐渐走向没落,华语电影人也开始对古装电影的拍摄,进行新的探索。

1960年,内地导演苏里,拍摄了电影《刘三姐》。这部古装电影,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上,摆脱了戏曲电影以往的“戏曲人物造型”特点。

不过,剧情展现方面,《刘三姐》还是延续了戏曲电影的老套路——边演边唱。

同样都是1960年的电影作品,李翰祥版《倩女幽魂》在创作上的变革,相比于《刘三姐》就彻底了许多。

该片不仅突破了戏曲电影的人物造型风格,同时还摒弃了戏曲电影“边演边唱”的套路。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的诞生,在60年代的华语影坛,掀起了一阵“新式古装片”的创作热潮。

在这股热潮的冲击之下,胡金铨打造出了《大醉侠》,张彻也拍出了《独臂刀》。属于华语武侠片的时代岁月,也在此时悄然拉开序幕。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