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湾恐怖电影「2022台湾票房最高电影咒离台湾最恐怖电影可能还差一点点」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更新:2023-01-03 11:33:14

台湾最新恐怖电影《咒》大家都看了吗?

这是一部恶意满满的恐怖片。

全程没有鬼,却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这部电影在台湾省成了年度现象级电影,在疫情之下连续夺冠四星期票房冠军,不仅收获了3800万人民币的高票房成绩,也是2022年截至目前为止台湾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本土电影)。

线上观影人次超过70万人。

如果以一部成本只有约3千万新台币(人民币约675万)的作品而言,可谓成绩骄人。

影片在内地的热度也在持续上升。

电影中的“大黑佛母”也成为了继红衣小女孩之后,台湾恐怖片又一让人心中恐惧的形象。

《咒》中有许多恐怖片的桥段。

而若是密集恐惧症者,或者害怕虫子的人,那我只能说这种画面很难躲,密集画面主要在于写满身体的符文,在最后女主角更是顶着全身符文在对着镜头说话,一堆我看不清楚是毛毛虫还是蚯蚓的黑色虫子更是不时出现,甚至被人给吐出来。

在这过程中除了充满洗脑式的手势以及箴言外,还搭配一些音效与场景,大量的出现,让观众非常深刻。

直到你也"以为"这是祝福的时候,再来一个反转,这是蛮惊喜的。

看完以后,再回头看一开始所谓的"祝福",就会让人觉得很细思极恐。但你会不忍苛责害你深陷"诅咒"的女主,因为她从头到尾只不过是一个爱女儿的好母亲而已。

影片讲述女主角进入禁地后遇到怪事连连,为要证明自己没精神病,便拿摄像机拍摄自己生活的一举一动,却拍得了更恐怖真相。

以民间传说习俗结合灵异,再用上“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去年的《灵媒》和台湾之前的《女鬼桥》已达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咒》可以说是写下了恐怖电影与伪纪录片的新经典。

《咒》的设定与《灵媒》相若,可观性当然不如该作。

但《灵媒》谈的是个信仰崩解的故事、《咒》则是要在电影中令观众建立信仰。

相比之下,《咒》有了更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展开。

作为伪纪录片,最重要是令事情来得逼真、达至观众的共鸣感,而这种“都市遇鬼”的情节,其实老早于《灵动:鬼影实录》已玩过。

《咒》并不单是要吓观众,反是要透过画面去让观众建立信仰,并使其崩塌。

不单要相信电影的事情是真的,更达至与主角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一同念咒、一同做手势、一同阅读画面、一同用大脑控制一切,无需过量的恐怖场面,单靠静止、单有文字的画面,强逼观众要集中精神去阅读画面,直至最后的惊人一刻。

跟同是今年台湾恐怖片热潮的《哭悲》相比,《咒》的恐怖场面其实并不多,却因为这种不安的氛围营造出强烈的诡异感觉,无需过量的恐怖镜头已令观众坐立不安。

不过,通篇看下来,《咒》其实是成也伪纪录片、败也伪纪录片!

《咒》用上伪纪录片的手法,不得不说前半段的氛围营造真的不错。

而后半段却慢慢渗入大量电影感十足的镜头,甚至连配乐也出现,一下子把观众在那种沉浸式体验中拉出来。

再加上剧情刻意将时序打乱,过量剪接亦令《咒》失真,成了伪纪录片的败笔。

“伪纪录片”往往能够利用这种亦真亦假的幻象、如同“病毒式传销”般吸引观众入场猎奇,甚至因为大量似是而非的解读,令观众出现“看后恐惧症”。

“伪纪录片”往往亦因低成本制作变成烂片,要突破就得花些心思。

这类题材去年已有部恐怖与深度俱备的《哭悲》在前,大概后来者都难有伪纪录片可以超越得来,《咒》便以另一种方式去令观众入局。

《咒》启发自高雄一家六口撞邪的真实事件,事件中迷信的一家人误以为撞邪而集体攻击,最终被判定为集体精神妄想症。

《咒》的确有伪纪录片出现的临场恐怖体验。电影使用大量的互动桥段,包含记住符号、默念咒语“火佛修一,心萨呒哞”,让观众身历其境、体验一场仪式的感受。

导演或许也深知不能再拍《午夜凶铃》或《女巫布莱尔》一类的作品,便转而在这类作品中创作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咒》打从片初开始,就要观众一同去念咒语、用上突破四面墙去与观众互动、一同去玩游戏似的做各类型实验,以极诡异的画面先令观众投入这场实验性“游戏”中,一同去祝福主角。

一句“火佛修一,心萨呒哞”的句子不时以各种不同的声调出现,无论是平淡的文戏或是紧凑的情节中,都会不断出现。

这样务求令观众不断要记住、在不同环境都得要懂念,甚至是一同与主角去做手势。

中段更达至近乎“祭坛”式手法,与观众去体验这种另类的祝福之法。

《咒》在铺陈上不断用上各类诡异的画面——无论意念或表达都有点像《午夜凶铃》,或单有文字、或单有图像,不时出现大量静止的画面,不断用各种方式去控制观众大脑,最后更以单字表达,要观众脑部,将恐怖感渐渐深植脑海,还得问你记住了吗……

观影过程中,你以为突然有什么鬼怪你一跳,但电影却继续控制心神,当你开始“相信”这一灵异事件后,《咒》才语出惊人来个重大转折,或已把你吓呆。

惟导演仍不停止,再要强逼观众直视最恐怖的源头。

《灵媒》以超认真考究的纪录片方式去拍一部伪纪录片,令其恐怖与深度兼备,直视信仰的另一面,《咒》就要观众去体验、去感受这种恐怖感,与女主角同步去相信、去建立信仰,在短短两小时内建立一个信仰,成功将伪纪录片的手法推向另一个高峰,当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你相信祝福吗?

《咒》开头提及的这句话,加上“意念可以改变世界”的操作安排,透过疑问句和心理引导,让观众在观影之前便先进入沉浸模式,产生不安、不确定、否认的内心状态,怀疑电影的剧情是否真实、是否即将发生。

很多影评人对于《咒》的神秘宗教信仰讨论,大多以“邪灵”二字定义的——大量奉献、出席隐密集会,甚至有脱离后却受到威胁等剧情。

开头的那句祝福,谁知道故事到了尾声发现这所谓的祝福的话,其实是充满恶意的诅咒,只要接触到就逃不过一死。

当年怀孕的若男早就求助高僧知道女儿无法逃过,这一切都是她的算计。

若男要让诅咒跟着影片一起散播出去,分散诅咒女儿就有机会逃过一劫,当“火佛修一,心萨呒哞”声音一响起,诅咒就开始了。

为了不让自己看到佛母的脸,把自己眼睛遮住,让观众看到,简直恶意满满。

为了救自己,牺牲女儿,为了救女儿,在牺牲大众,这一切都是在事情渐渐还原后观众才会恍然大悟。

虽然最后因为与朵朵相处后母爱被激发,但若男的邪念没有因此停止。

比起一般恐怖片的惊吓,这种可怕的心态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若男的行为和导演充满恶意的故事线,让我从有点生气到感受一个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孩子不择手段的爱,其实有点感人又有点情有可原?

观众心里掀起一波波复杂的情绪,临场感、写实感,沉浸式鬼片,真的挑战出台湾恐怖片的新高度。

但撇除这种实验性手法,《咒》的恐怖感同样不欺场。

亦如《灵媒》,真正的惊吓点位置不多,出现的时刻亦有其作用。

除了催眠式影像外,无论是在家撞邪,还是在乡村中的邪灵奇遇,影像一样凌厉慑人。

“伪纪录片”的最成功手法,就是以大量疑幻疑真,带动出种“看不见,更惊心”的手法。

大量一闪而过、若隐若现的诡异场面,同样叫观众愈看愈心寒。

跟《灵媒》一样,《咒》同样愈看愈觉是个毫无希望的故事,所有角色最终都以会各类诡异的死法惨死,逐渐直扑埋身的恐惧快感,一样能挑动看官最深层次的恐怖感。

但值得一提的是,《咒》就是个实实在在的都市恐怖故事,某种程度可以在手机或者电影前观看,在家中看女主角拿着摄像机找寻异象的泉源,投入感更强。

“伪纪录片”就是要观众一同去体验、一同去接受这一切的恐怖真相。

《咒》先天在那种催眠式手法下,已轻松令观众入局,继而大量主观性视点,像是乡野的异象、男女主角被困结界的画面,即使没有任何恐怖场面,却采用平实方式引领观众入戏。

影片的前半段或许会觉得《咒》没有什么内容可言,这种手法终让恐怖力量递增,直至最后爆发一刻,成就伪纪录片的全新视野。

整部片来说美术风格部分真的很写实,身历其境的感觉。

伪纪录片的真实感,带到宫庙的画面,以宗教信仰作为主轴,真实到仿佛就发生在我们周遭的故事,加上拍摄和剪接运镜的方式。

虽然镜头很晃但是不影响故事衔接的流畅度,观众以更立体的视角进入到角色里,看完再想起真的会有一种被诅咒的感觉!

电影的最后,把屏幕前观影的观众揽入若男的意识维度之中,共同承担若男造成之业果。

这些混合内容成功地构筑起观众复杂的内心,让观影过程中持续加深恐惧情绪,纵使影片谢幕后也久久不能退去。

《咒》成功地将当年《午夜凶铃》的恐惧氛围再次带起,并掀起热搜话题。

那么问题来了,《咒》是否真的能堪作台湾史上最恐怖电影呢?

个人觉得“吹得太大”,真过誉了!

光是两部《红衣小女孩》都比《咒》更可观,这也同样败于伪纪录片的设计上。

即使《咒》的剧情用了最大努力去让观众相信这一切,以近乎催眠的方式邀请观众一同去揭秘,但《咒》用上了过多电影感强的手法,又有尽了剪接、电脑特技,甚至带点煽情的配乐。

哪管再努力要告诉观众有多真实,具商业性的电影剪接手法,却令《咒》难在伪纪录片一贯够真实的风格中维持。

影片中段大量难以出现的自拍镜头俱令电影失真。

明明观众在前半段已投入在一部超恐怖的真实自拍中,后半段太多电影式镜头,令观众不期出了戏,一下子难以感受真假。

《咒》背后包装是个矛盾的亲情故事,从影片的结尾那段话可以知道,这亦是一部拍给女儿看的电影,可在设局上先天有点悖论,也在过度电影级剪接下达到种煽情的效果,诉说段亲情故事,中段也会让观众出戏,深知自己在看电影。

就从这一点来说,跟同类型的《灵媒》比差远了。

“伪纪录片”最典型的手法是要观众看着真实,离不开一群智障自拍电影遇险。

然后这部电影就被找到了,正是你在看的这部,不经任何剪接之类的。

因此,“伪纪录片”往往会出现主线剧情不必要的生活片段,亦一般是时序式去推进。

《咒》以伪纪录片方式示人,却败在情节太电影化,即使设境上有经过女主角的自行剪接以达至结局真相的效果,惟全片不断于两个时空中跳脱,令剧情来得松散混乱。

中段甚至因为跳脱过多,每每在紧张关头就经过巧妙地剪接而跳往别个情节,借此制造悬念。

同样令观众看得泄气,也让节奏放缓,偶有闷场。

其实也能明白《咒》有意要利用这种混乱的氛围去营造几可乱真的效果。

但过度跳脱,又将恐怖情节在一开场就揭露出来,反而令电影失真。

在先天已有剪接的设定下,《咒》中段大量无关痛痒的片段,亦非如《灵媒》般几乎每一句对白、每一个画面都有其深意所在。

令其在伪纪录片的优劣之间举棋不定,就真失色了。

因此,《咒》并未达至“台湾影史第一”评价所推崇的高度,各类解读穿凿附会也似乎在前期“吹的太大”乃至于“跌的太惨”。

其实影片渲染的恐怖色彩够浓郁,但败笔在电影与伪纪录片设定中举棋不定。

这令喜欢电影与伪纪录片的两类梗式的观众都难得圆满的感觉,更让伪纪录片的缺点尽现。

撇除这一点,《咒》在伪纪录片中加入了打破四面墙的催眠、玩游戏手法,惊现大量诡异莫名的影像,达至最后的恐怖深渊,确令伪纪录片这回事有个全新的玩法,即使中段偶有失色,观毕还是会令你不寒而栗。

不能在影院感受这场集体催眠,恐怖片迷或觉可惜。

但在电脑前观看,再环视你间隔相近的环境,脑海不断想着那句咒语,坐立不安,仍是《咒》的成功所在。

要问我打分的话,还是会给个8分。

在这里也期待台湾恐怖片今后越拍越好。

——END——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