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影片「这尺度在青春片里很少见青春的欢愉过后这结果你能接受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72更新:2023-04-14 18:46:55

人口普调的新生数据降低,出台的的鼓励三胎生育政策,似乎引发了年轻一代的集体焦虑。

其实生育受正策控制,早就有了。

15年前,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如“横空出世”般,让人看到八十年代罗马尼亚,因鼓励生育而出现的秘密堕胎奇闻。

《四月三周两天》

后来,电影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成了戛纳的常客。

说蒙吉的电影满足了西方的猎奇欲,这是低估了他。

用冷静、克制、中性的语言,让你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蒙吉高超的导演技巧。

四月三周两天,生育法令下的堕胎

电影开头,是一个鱼缸。

△两条金鱼难以逃脱鱼缸,就像两位主人公的处境

镜头拉开,才出现了一个室内全景。

这是大学生宿舍,欧蒂莉亚和嘉碧塔正在收拾行李,准备秘密堕胎。

那是八十年代——苏联解体前十多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为了鼓励生育,颁布了禁止堕胎的法律。

此外,那套令人发指的生育法律还包括:

女性在45岁之前不应采取避孕措施;使用避孕套、未婚生子、堕胎等都是违法行为。

每个家庭至少要有四个孩子,十个孩子将获得一枚奖章。

无奈之下,怀孕又无法结婚的嘉碧塔,只能选择堕胎。

好友欧蒂莉亚,则堪称吐血良心闺蜜:

事无巨细安排酒店,借钱,联系医生.……

最后发现闺蜜对医生隐瞒了真相,还瞒着自己,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医生用身体换取堕胎的交易。

△关系逐渐紧张的三人

怀疑、震惊、怨恨、选择接受、牺牲......短短几十分钟,欧蒂莉亚就觉得自己像过了半辈子一样。

还没睡醒就被男朋友叫去参加母亲的生日晚宴。

她本能地问男友:如果自己怀孕了怎么办?

△男友的逃避和推诿,让她打个冷颤

原来,自己跟嘉碧塔的情况只有一步之遥。

欧蒂莉亚仓皇失措地离开了聚会,回到酒店,把嘉碧塔四个月大的流产胎儿留在了楼梯口。

噩梦终于可以结束了。

△电影的结尾,两个女孩在旅馆餐厅

两人决定以后不再提这件屈辱的事。

欧蒂莉亚点了一杯水,她抿了一口,试图从噩梦中走出来。

嘉碧塔点了一盘牛杂碎。

猪肝,牛排,牛脑髓,带着淡淡的血腥味,就像刚做了人流,前方未知的等待。

她不得不咽下去。

克里斯蒂安·蒙吉,客观记录的导演

影片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社会的禁锢和压迫,以及个体的逃离、挣脱和恐惧。

蒙吉采用客观和中立的观点来呈现社会问题。

影片开场几分钟,主角事无巨细地收拾东西。

△两分钟多的全景、固定镜头

两个人的谈话内容从牙膏、巧克力、香烟,到要不要带笔记,钱够不够用……就是不涉及堕胎之类的敏感词。

还有没完没了的喋喋不休,甚至有纪录片的错觉。

再比如,欧蒂莉亚在男友家庭聚会中,长达七分钟的木然。

好友还躺在旅馆等婴儿流产,自己又刚经历性侵,哪有心情跟一帮人喧嚣。

镜头就那么杵在那儿,记录着众人百态,也把欧蒂莉亚的尴尬放在了C位。

△7分20秒的长镜头

在导演冷静克制的叙述中,展开了罗马尼亚社会问题的社会问题图谱:

来自十八线小镇的大学生欧蒂莉亚,在男友一家知识分子充满优越感的高谈阔论中,如坐针毡;

检查女学生月经的月经警察用个人隐私换取国家生育政策表上的复选标记;

市场经济不景气,而民间黑市却在蓬勃发展。

而在蒙吉的另一部代表作《毕业会考》中,他将触角伸得更远。

图书管理员、医生夫妇对国家的失望;

医生收红包、为政府官员加塞儿;

老师帮助考生作弊;

警察无所事事,强奸案和砸车毁屋案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公众甚至警察对暴力事件视而不见,浑浑噩噩的生活。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罗马尼亚,经济发展缓慢,粮食短缺,国民不能以游客身份出国旅游。毕业后,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

蒙吉的态度,绝对的冷静、中立,不让干扰剖析社会问题的情感,多溢出半分。

或许,这和他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成为导演之前,他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教师,对社会问题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和敏感。

克里斯蒂安·蒙吉,调动情绪的高手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后来凭《四月三周两天》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9年后,他凭借《毕业考试》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

△戛纳常客

能够多次获得戛纳金叶子,当然不仅仅是客观呈现罗马尼亚——这个与西方世界相比作为“第三世界”存在的国家的客观呈现。

只求新奇,是到不了高位的。

蒙吉妙在,是用一种永远不会犯错的客观方式,让你对主人公的处境感同身受。

还是《四月三周两天》,生日晚宴上有一个场景,演员们的面部表情都很平淡,也没有什么领导特写和音乐。

但你能感受到欧蒂莉亚的恍惚、焦虑和不安。

△似乎每一秒都难以忍受

再比如,欧蒂莉亚在黑暗中走在街上,想知道婴儿的尸体被扔在哪里。

△一段跟拍镜头,让你心提到嗓子眼儿

观众不禁担心:危险还没结束,后面会不会有人跟着?

蒙吉对镜头、叙事、电影角色有着相当成熟、自信的把控能力。

没有喧兵夺主的特写镜头,没有花哨的剪辑,角色更多是处于一团略模糊的背景中,在一个长镜头中展现自己难以摆脱的处境。

△背景是某个警局、大学生宿舍、办公室、街道……不是具体所指,却让人压抑

客观、理性、节制、中立、知识分子是蒙吉给人的第一印象。

细品却发现,他在不留痕迹地表达自己,而观众则被邀请入戏,成为蒙吉电影完成过程的共谋。

这是克里斯蒂安·蒙吉的魔力。

十五年前,《四月三周两天》让戛纳记住了他的名字,也让我们看到了罗马尼亚的生育政策对普通人的压抑。

生育政策的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展现,视角的不同则感受不同。

比起很多主题是生育的电影比较,《四月三周两天》的内敛犀利是永久的记忆。

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点个“在看”吧,老地方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