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拍大决战电影,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那仗是谁打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88更新:2023-04-14 21:11:47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说三大战役是奇迹,那么91版的《大决战》,就是这个奇迹的最好载体。

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载体”的诞生也是充满波折的,比如说在拍摄过程中,是否要拍林彪就是个问题。

最终还是杨尚昆发问,“没有林彪,那这仗是谁打的?”

那么在《大决战》的拍摄中到底有哪些故事呢?

《大决战》开拍的问题

1986年深秋,中共中央书记胡耀邦收到一份文件,上面赫然写着,

“央视等媒体拍摄《大决战》的请示……”

所谓《大决战》,指的就是我党发动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以及平津战役。

这三大战役直接奠定了解放军的胜利,充分展现出了我军在战场上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新时代人民精神洗礼。

为了庆祝党的70岁生日,从1981年开始,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十年磨一剑”,这才有了《大决战》系列电影。

为了展现出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英勇以及两军交垒的场面,这部电影从编剧到制导都是非常用心的。

甚至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剧组方面就直言,

“写不好剧本就不拍!”

“绝不把问题留到拍摄中!”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剧情的连贯性以及真实性,剧组方面决定把三场战役拍到一部电影里。

可就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关于林彪这个人物要不要写?

有的人觉得可以暂时不写。

可是负责这部电影的杨尚昆却表示这种做法很不妥当,

“不写林彪,那仗是谁打的呢?”

在三大战役中,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是总指挥,其他各位将军则是负责具体上的战场指挥。

淮海战役还好说,以粟裕为指导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打响的。

可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就不行了,在这两场战役中,林彪都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平津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行动,其中华北军区的司令员是聂荣臻,而东北野战军的司令正是林彪。

至于辽沈战役就更不用多说了,主要就是由东北野战军实施,直接是林彪亲自挂帅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写林彪或者说错写,都会对观众造成很大的误导。

正因如此,杨尚昆才会表示不写是不合适的,要求创作组不仅要写,而且要如实来写,也正是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决战》才会如此经典。

除了在剧情创作上讲究还原度之外,剧组方面在挑选演员的过程中也是非常用心的,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古月、马绍信等人的精彩表演。

选角用心,塑造经典

古月扮演毛主席,这是1979年的时候叶剑英亲自批准的。

古月的长相的确与毛主席极为相似,可这里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毛主席是湖南人,而古月是湖北人,不同的风俗导致两者在形象上是有差异的。

为了做到真正的形神兼备,为了更好地扮演出毛主席,古月特地跑到湖南,在老乡家里待满了三个月。

不仅如此,平日里他还会随手带着毛主席的著作品读,从字里行间里了解毛主席的思想神髓,这般刻苦地钻研,终于让他掌握了扮演毛主席的神韵。

至于扮演林彪的马绍信,不然能够演活角色,同样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他了解到林彪平日里沉默寡言,为数不多的爱好是看地图、吃黄豆。

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尽量向林彪靠拢,最终成功塑造出了林彪孤僻、沉静的性格特点。

据说他当时的表演非常出色,以至于杨尚坤在看完后都激动得前去和他握手。

至于其他角色,同样也是非常经典的,比如说赵恒多饰演的蒋介石,以及苏林饰演的周总理,都非常棒。

更关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原汁原味”,电影版《大决战》中,采用的基本都是方言,尤其是国共两党的核心任务。

在这一点上,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稍微显得有些粗糙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电影版的要更精彩,因为它在细节刻画上更出色。

除了这些之外,电影版《大决战》中的参演人数,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因场面宏大,人数众多而出名的苏联电影《攻克柏林》,一共也不过动用了10万士兵罢了。

而我国的电影版《大决战》中,出动了24万子弟兵。

至于累计出动的群众演员那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在300万人次以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格”、“大制作”。

为了更好地复刻战争时的场面,剧组用的飞机大炮和坦克都是真实的,这番操作下来,还原度自然就非常高了。

有趣的是,如此优秀的电影也是有着瑕疵的。

比如说,解放军老兵们看到这部电影中的国军齐步走的时候就很不满意。

因为他们觉得演员演得太“出格”,当初国军的步子根本没有这么齐,否则也就不会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卸甲了。

再比如说,由于电影拍摄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太久,所以电影场面中所出现的部分武器,其实是与当初不符的。

不过关于这一点,能看出来的人就很少了,整体来说是瑕不掩瑜,这部电影整体来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即使是到了今天,这部电影依旧时常被人们拿出来回味,可见其振奋国人精神、洗涤国人心灵的作用是完全达到了。

活军史、雷英夫

有一个问题,想必大家很好奇,那就是在那个文字记载极少的时代,《大决战》究竟是如何做到近乎完美的“复刻”的呢?

毕竟随着几十年过去,当年见证过这段历史的高级军官们要么离世,要么年龄见长,记忆模糊,很少有人能说个清楚的。

好在这个时候,胡耀邦同志提出了“方向”——我军中有位活军史,叫做雷英夫,不懂得尽可以问他。

这位开国少将,1921年出生于河南。

早年经历坎坷,因为家贫而辍学,后来陆续看过小学教员和布行学徒,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也没做成。

1938年,接触到新思想,对革命心生向往的他,索性来到了延安,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旅。

由于革命意志坚定,又虚心向学,所以他来到延安后,很快就得到了滕代远和毛泽东的认可,毛主席甚至想把他调到身边做参谋。

只不过后来由于工作原因,这个计划未能执行,不过毛主席对雷英夫依旧是非常看好的, 甚至毛主席还特意给他取了一个“洛阳才子”的雅号。

那是刚刚建国后的一个冬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

半夜中结束工作的毛主席,踏着雪走到了门外,恰好碰到了一同散步的周恩来,以及在旁陪同的军事秘书的雷英夫。

毛主席先是与周总理相视一笑,谈论了一回雪景,然后突然侧身对雷英夫说道,

“记得你是洛阳来的,那个地方不仅历来有帝王之气,学气才气也是不差的。”

“你的脑子活,眼睛也看得通透,延安时期,我还总叫你洛阳才子哩!”

这声“才子”,可不是说说而已,雷英夫虽然早年辍学,但是从未停止学习。

在布行当学徒的时候,他就经常买书来看,后来上毛主席的课,更是求知若渴,他后来写出的很多东西,连毛主席都为之赞叹。

比如说,他写的《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落笔如刀锋,穿透人心。

再比如说,他给叶剑英写了一份演讲稿,叶剑英凭借这份演讲稿,在蒋介石召开的高级会议上舌战群儒,大大打击了反共顽固派的嚣张气焰。

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雷英夫在一众中共领导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毛主席亲自去看望,称他为“洛阳才子”。

那段岁月,雷英夫一手执笔,一手执枪,让同志们众志成城、让敌人们闻风丧胆。

如此能力,如此阅历不正适合给《大决战》创作组回顾历史吗?

更重要的是,战争年代中,雷英夫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最高核心机关工作,所以关于三大战役的事情,他知道的是再清楚不过了。

解放战争中,雷英夫先后担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处科长、副处长、代处长等职务,还曾担任过华东野战军的团参谋长、副团长,功勋卓著。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在他的帮助下,《大决战》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真实展开了。

实事求是,功过明辨

1991年《大决战》上映后,很多人都觉得马绍信所塑造的“林彪”的形象,非常生动。

这得益于马绍信的钻研,得益于电影负责人的客观,也得益于雷英夫的回忆。

可少有人知道的是,雷英夫和林彪,其实是有“过节”的。

那是1943年,雷英夫在朱老总的指示下,执笔完成了一篇叫做《军事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的文章。

内容并不复杂,主要讲的是军事,教育也要跟其他事情一样,结合实际来做,可以将士气和技术结合起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文章发表出来后,收到的评价普遍是正面的,可是林彪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

回去后,雷英夫做了自我批评,觉得可能确实是自己在某些部分上存在疏漏。

最终,当时担任叶剑英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向叶剑英提出了调离统帅部,到前线或者基层去工作。

叶剑英没同意,指出他要调走的事情,别说是自己,就连毛主席也不会同意。

果不其然,毛主席并没有同意雷英夫的这一请求。

按理说,雷英夫如果对林彪有些不满是可以理解的。

可实际上,后来创作组从他这里问询信息的时候,他全是公正客观地说的,没有什么私人情感与抹黑。

这与杨尚昆所说的“坚持实事求是”不谋而合,也就难怪他们能达成合作,共同创造出这部经典影片,《大决战》了。

实际上,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本就不是能相互抵消的,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

就比如说我党首个女叛徒秦曼云,她在革命初期是作出了一些贡献的,人到晚年她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大力支持地方教育,这些都值得肯定。

可是她当年被捕叛变,为了保全自身泄露重要情报,导致我党在上海的同志们面临灭顶之灾,这同样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呢?

答案很简单,有功劳,但是更有过错,而且过错更大、难以宽恕。

评价林彪时同样是这个道理。

当然,《大决战》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林彪这个人物塑造的好,其他角色以及剧情也是设计的非常棒的。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背后的工作人员们对其进行了极为专注的“打磨”。

从建党六十周年开始准备,一直到建党七十周年才正式问世。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当时更是投入了6000万元的资金,这笔钱在今天看来可能不多,但是在当年,那绝对是“天花板”级别的投入了。

人物与情节的真实、宏大场面的雕琢以及心意、资金的全力投入,最终创造出了《大决战》这部传世经典。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