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 曾志伟「曾志伟要演AV版一念无明有人看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40更新:2023-04-14 23:38:32

演职员信息:

曾志伟与金燕玲凭电影《一念无明》夺得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

在片中,曾志伟与金燕玲演夫妻,然而两个人却没见过面。

两人将各自的角色诠释得丝丝入扣。

其实这两位演员都是戏骨。

1992年,曾志伟与谭咏麟、张曼玉主演了《双城故事》,并一举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97年,他再凭《甜蜜蜜》夺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他在片中饰演黑帮老大豹哥一角,说过一段经典台词。

“傻女,听我说,现在立刻回家,洗个热水澡,明早起来,满街都有男人,个个都比豹哥好!不用担心,我很有办法的,在台湾有很多老婆,高雄有一个,台中有一个,花莲有一个,阿里山都有…… ”

令人印象深刻

之后又在《无间道》里扮演琛哥,也是经典角色之一。

这些年曾志伟陆陆续续客串了很多电影,无论乐呵的还是黑帮的,都很尽职尽责

每次看到这些角色,都备感亲切。

金燕玲我们也是多次见过的老演员了。

1991年,她凭借喜剧电影《独立时代》获得第三十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2016年凭借电影《踏血寻梅》获第3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她非常善于演一个中年的脆弱女性,有些时候是外表坚强,内心敏感的角色,都能被她拿捏得当。

另外,我们还在这些电影里见过她

李玉执导、范冰冰、梁家辉、金燕玲、佟大为主演的《苹果》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月子中心的房主。

这次在《一念无明》里,再次奉献了她的精湛演技

此次曾志伟和金燕玲纷纷获奖。曾志伟表示特别高兴。他还笑指演两夫妻虚有其名,说下次想拍部《一念无明》AV版

他笑着说:“戏中做夫妻都不见面的,余文乐反而跟她有床戏,还有擦身戏和出浴戏,我什么都没有。(很想和金燕玲拍床戏?)当然啦!”

另外,曾志伟还透露金燕玲对这次奖项非常紧张,颁奖前一个晚上凌晨5点仍紧张到睡不着,原因是没试过同一部戏夺得金马奖和金像奖。金燕玲也说这次十分紧张,这次是梦想成真。

还是恭喜二位,你们觉得这次金像奖的最佳男女配角怎么样?

在刚刚结束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有一部电影可以说是这其中的“小赢家”。

它就是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的粤语原声电影《一念无明》。

剧情简介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饰)因为误杀了自己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饰),而被判强制治疗入住青山医院。

多年后,父亲黄大海(曾志伟饰)将已经康复的儿子接到自己租的不到10坪的板间房里一起生活。

因为是陆港司机,黄大海常年在外跑长途,与儿子阿东并不亲近。所以在二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父亲虽然一直试图用各种方法关心儿子,可阿东却因为他早年疏忽家庭而并不领情。

阿东想要重新找一份工作,回归社会,然而却受到了周遭朋人的歧视。已经康复的阿东没有朋友,除了隔壁的“四眼仔”小朋友,没人愿意和他说话。

所以,当阿东“狂吃巧克力”疑似病情反复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时,邻居们终于开始了驱逐黄氏父子的行动。

迫于无奈,他们二人只好搬出了狭小的板间劏房……

小成本大成就

《一念无明》从上映至今排片量不足5%,仅有的几场也大多被挤到了“午夜场”。

可即使在如此“惨烈”的状态下,电影在豆瓣的评分还是达到了7.9,虽不惊艳,但也成了本月院线电影中最大的惊喜。

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导演黄进的处女作,剧本也是由他的女朋友陈楚珩创造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成本电影。

电影总成本只有200万,因为预算有限,拍摄时间也只有16天。其中的三大主演——曾志伟、金燕玲、余文乐更被曝出是零片酬参演。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听着就很“穷”的电影,却在金像奖上获得8项提名,擒下新晋导演、最佳男、女配3座奖杯,同时还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41届多伦多电影节的香港影片,成为了在媒体口中的“2017年华语影片最大黑马”。

所以,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它呢?

当“偶像”撞上“笑星”

影片的男主角是“潮男代表”余文乐。在这部电影之前,提起余文乐我第一个想到的电影人物大概就是“张志明”了。

虽然一心一意谈恋爱的《春娇与志明》系列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说到演技,我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剧中的两位主演。

这些年“6叔”余文乐也曾尝试过接一些“硬汉角色”,但始终都走不出“偶像派”的阴影。但还好他遇到了《一念无明》——

电影中余文乐饰演了一位患有“躁郁症”的“精神病”儿子。因为这个设定,余文乐在片中不得不时而极度亢奋,时而又无比抑郁。

对于此类人物形象的表现,演员一不小心便会“用力过猛”。可这点在余文乐的身上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一张一弛,他的表现都可算恰到好处,并不突兀。在这里我们的六叔终于成了名符其实的实力派。

除此之外,曾志伟老师也在片中扮演了父亲黄大海一角。近些年他一直活跃在各大综艺节目和喜剧电影里,渐渐变成了贺岁档影片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就当我感慨又一位好演员即将沦陷在“烂片市场”里时,曾老师一记回马枪杀回主战场,出演了一位小心翼翼呵护双向障碍儿子的父亲,并凭此拿下诸多奖项。

对此我只想说“最佳就是他想演,想演就能演”!

“同理心”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用“丧”这个字儿来形容它。无论是剧中拥挤到几乎无法呼吸的狭小空间,还是众人对于阿东的歧视都让我有些欲哭无泪。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香港底层的生活,以一个家庭的不幸,描绘出整个城市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漠视与不理解。

其实每一个人都知道情绪病治疗的过程有多艰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精神病人”时,又会下意识选择恐惧和逃避。

随着各类影视作品和社会新闻的刻画,“精神病人”似乎已被污名化。他们见人就骂、来人就打,就连杀人都不用负刑事责任。变成了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社会高危人群。

然而事实证明,真正的情绪病患者并不一定会这样,会做这些的大多是假精神病人。

影片中面对咄咄逼人的街坊邻居,黄大海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会生病。可一个人病了一时,并不代表着他会病一世。

所以除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与药物控制,身边人的“同理心”或许同样重要。一定程度上,比起医生开据的权威诊断书,周遭人毫无理由的负面标签才更让他们绝望。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数与日俱增,稍有不慎甚至问题也会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如若真的有一天,我们自己也成了万千“精神病”中的一员,又会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们?

我想,到那时我不会奢望所有人理解,只期盼别有人落井下石吧。

如果你想调戏小杀姐姐

如果你想跟我讨论电影

如果你有信商务合作

就加小杀姐姐微信吧:

xiaoshajiejie1222

如果你想投稿

投稿邮箱是:

dljyjh@limac.cn

我在等着你哦

随时开撩

每经影视记者 盖源源

每经影视编辑 杜蔚

前晚(4月9日),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了答案。获得8项提名的影片《一念无明》拿到新晋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男配角三座奖杯。获奖的前一天,这部影片已经在内地院线以粤语版的形式上映。

在几部商业片的侵袭下,《一念无明》这样的文艺小片五天来平均排片占比仅为2.77%,但走进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都不自觉为第一次操刀长篇电影的导演黄进点赞。

截至4月11日18时许《一念无明》在内地的票房为561元(CBO中国票房/图)

在更多将观影当做娱乐方式的年代,这部影片的题材并不讨喜,甚至观后感觉压抑伤感,但黄进将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淋漓尽致地安静表现,亲情的相爱相杀又让观众唏嘘不已。

很意外的是,这部叩击心门的电影制片成本极低,只有200万,戏中“老戏骨”曾志伟等更是零片酬出演。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黄进在导演帮中还算学生,但这位学生拍摄电影的过程,却是生动的教材。

剧本写了两年多 主演都是零片酬

《一念无明》本默默无闻,却以黑马之势杀入电影节,此前入围金马奖三项提名,成为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唯一港片,又在横扫金像奖八项提名后最终拿到三座奖杯。该片的导演黄进也受到特别关注,这是他第一次操刀长篇,在拍这部戏之前,他参加过杜琪峰导演的短片比赛,跟着陈木胜导演做了五、六年编剧。

香港地区有关方面举办的首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让黄进有了执导首部长篇电影的机遇。该计划扶植新锐电影制作人才,黄进导演的《一念无明》是大专组两位优胜者的作品之一。

《一念无明》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为7.9分

黄进拍这部影片只花了200万,拍摄了16天,却是用心通过电影媒介,去跟观众交流一个他想要讲述的精神病患者的真实事件。电影的剧本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是他和女朋友陈楚珩共同写的。黄进说:“剧本写了两年多,到现在差不多有三年了。”

影片改编自真实新闻事件,但又没有拘泥于这一个案例,而是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寻找对题材的认知和感觉,黄进表示: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做采访、调研,听了很多故事,更惨的也听过。这个故事大家已经觉得很惨了,但真实的事件更惨,我见了好多这样的人之后,到现场再去拍戏。”

用心之作,得到了“老戏骨”无偿的帮助。多次获得金像奖、金马奖的曾志伟、金燕玲均是零片酬出演,曾志伟被剧本打动,主动帮助黄进联络金燕玲,后者只拍了一天戏,就借此拿到了金马奖、金像奖最佳女配角。余文乐平日多以酷帅形象示人,主演动作、爱情片居多,这次也是零片酬接演这部戏。剧中,余文乐饰演躁郁症患者,黄进说,余文乐需要这样一个角色来升级自己的演技和戏路,“他之前没演过这样的题材,特别想挑战自己,给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余文乐。”

《一念无明》剧照(豆瓣电影/图)

想讲商业电影无法好好说的故事

博纳影业将《一念无明》带到了内地院线发行,为了呈现原汁原味的港片,内地公映版本都是粤语版。市场以商业电影为主,文艺片生存较为艰难,为此博纳影业携手中影、幸福蓝海、百老汇、上影影城等13家连锁品牌影院联合推广,为了给品质文艺片争取一方天地。

但商业片扎堆,上映5天,该片仍只有平均2.7%的排片占比,截至今天(4月11日)下午6点,《一念无明》内地累计票房574万元。仅从票房而言,较为惨淡。

然而,黄进并不看重商业盈利,他说:“资金来自香港地区的政府,即便最后的作品在商业上没有太好的表现也没有关系。”黄进更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去尽力展示一位新导演创作的初心和能量,正如他所说:“身为一个创作者让我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过这样的机会可能就只有一次,如果只有一次的机会,我想要讲一些商业电影里无法好好说的故事。”

故事聚焦香港地区社会底层小人物,讲述躁郁症患者阿东因母亲意外过世涉案,出院后和不得不回家的父亲共同生活的故事。导演没有大肆煽情,用同情心的视角去观察这类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安静地讲述他在亲情中面临的相爱相杀之困局,以及他们的存在与社会成功价值观之间无法回避的矛盾冲突。

影片残酷阴郁,但影像又锐利不失关怀,有人将之比作香港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剧中不少情节发生在劏房,香港地区出租房的一种,业主将普通住宅分割成更小的独立单位出租。这样有限的空间隐喻香港地区弹丸之地,但却通过人设、剧情延展透视了这个金融中心之地的世间百态。

《一念无明》的未来5天的排片情况(猫眼专业版/图)

黄进说,他很喜欢片末阿东与劏房租客的年幼儿子在天台那段戏。他们只是单纯的好友,但周围的“正常人”却是如此紧张看到他们坐在一起。这位小弟弟的母亲从小就给他灌输“成功论”,他的模板应该是阿东的亲弟弟,那个留美不再回来的成功人士,然而当他的母亲身患抑郁症,却只有阿东不厌其烦地照顾,讽刺的是,母亲所有的期盼仍是小儿子的回归。

在黄进和编剧陈楚珩看来,庞大的“成功”压力,无形中潜规则的建立已经成为香港地区很多人不堪承受之重,阿东这样的精神病患,呈现的却是社会真实普遍的状态。成功与否,是别人加诸于自己身上的标签,电影正是想献给被城市淹没的人。

在刚刚结束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有一部电影可以说是这其中的“小赢家”。

它就是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的粤语原声电影《一念无明》。

剧情简介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饰)因为误杀了自己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饰),而被判强制治疗入住青山医院。

多年后,父亲黄大海(曾志伟饰)将已经康复的儿子接到自己租的不到10坪的板间房里一起生活。

因为是陆港司机,黄大海常年在外跑长途,与儿子阿东并不亲近。所以在二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父亲虽然一直试图用各种方法关心儿子,可阿东却因为他早年疏忽家庭而并不领情。

阿东想要重新找一份工作,回归社会,然而却受到了周遭朋人的歧视。已经康复的阿东没有朋友,除了隔壁的“四眼仔”小朋友,没人愿意和他说话。

所以,当阿东“狂吃巧克力”疑似病情反复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时,邻居们终于开始了驱逐黄氏父子的行动。

迫于无奈,他们二人只好搬出了狭小的板间劏房……

小成本大成就

《一念无明》从上映至今排片量不足5%,仅有的几场也大多被挤到了“午夜场”。

可即使在如此“惨烈”的状态下,电影在豆瓣的评分还是达到了7.9,虽不惊艳,但也成了本月院线电影中最大的惊喜。

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导演黄进的处女作,剧本也是由他的女朋友陈楚珩创造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成本电影。

电影总成本只有200万,因为预算有限,拍摄时间也只有16天。其中的三大主演——曾志伟、金燕玲、余文乐更被曝出是零片酬参演。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听着就很“穷”的电影,却在金像奖上获得8项提名,擒下新晋导演、最佳男、女配3座奖杯,同时还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41届多伦多电影节的香港影片,成为了在媒体口中的“2017年华语影片最大黑马”。

所以,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它呢?

当“偶像”撞上“笑星”

影片的男主角是“潮男代表”余文乐。在这部电影之前,提起余文乐我第一个想到的电影人物大概就是“张志明”了。

虽然一心一意谈恋爱的《春娇与志明》系列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说到演技,我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剧中的两位主演。

这些年“6叔”余文乐也曾尝试过接一些“硬汉角色”,但始终都走不出“偶像派”的阴影。但还好他遇到了《一念无明》——

电影中余文乐饰演了一位患有“躁郁症”的“精神病”儿子。因为这个设定,余文乐在片中不得不时而极度亢奋,时而又无比抑郁。

对于此类人物形象的表现,演员一不小心便会“用力过猛”。可这点在余文乐的身上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一张一弛,他的表现都可算恰到好处,并不突兀。在这里我们的六叔终于成了名符其实的实力派。

除此之外,曾志伟老师也在片中扮演了父亲黄大海一角。近些年他一直活跃在各大综艺节目和喜剧电影里,渐渐变成了贺岁档影片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就当我感慨又一位好演员即将沦陷在“烂片市场”里时,曾老师一记回马枪杀回主战场,出演了一位小心翼翼呵护双向障碍儿子的父亲,并凭此拿下诸多奖项。

对此我只想说“最佳就是他想演,想演就能演”!

“同理心”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用“丧”这个字儿来形容它。无论是剧中拥挤到几乎无法呼吸的狭小空间,还是众人对于阿东的歧视都让我有些欲哭无泪。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香港底层的生活,以一个家庭的不幸,描绘出整个城市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漠视与不理解。

其实每一个人都知道情绪病治疗的过程有多艰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精神病人”时,又会下意识选择恐惧和逃避。

随着各类影视作品和社会新闻的刻画,“精神病人”似乎已被污名化。他们见人就骂、来人就打,就连杀人都不用负刑事责任。变成了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社会高危人群。

然而事实证明,真正的情绪病患者并不一定会这样,会做这些的大多是假精神病人。

影片中面对咄咄逼人的街坊邻居,黄大海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会生病。可一个人病了一时,并不代表着他会病一世。

所以除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与药物控制,身边人的“同理心”或许同样重要。一定程度上,比起医生开据的权威诊断书,周遭人毫无理由的负面标签才更让他们绝望。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数与日俱增,稍有不慎甚至问题也会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如若真的有一天,我们自己也成了万千“精神病”中的一员,又会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们?

我想,到那时我不会奢望所有人理解,只期盼别有人落井下石吧。

如果你想调戏小杀姐姐

如果你想跟我讨论电影

如果你有信商务合作

就加小杀姐姐微信吧:

xiaoshajiejie1222

如果你想投稿

投稿邮箱是:

dljyjh@limac.cn

我在等着你哦

随时开撩

《一念无明》是部好电影——开篇第一句下结论。

然而这并不是一句草率的结论,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说好,那是没长脑。我们说它好,是因为它够诚恳,够真挚,沉得住气也静得下心。在能力范围内它毫无偏袒地把一切都亮给你看,好的还是坏的,美的还是丑的,电影本身没有做出任何评判。因为面对人生里这些复杂而又难堪的时刻,没有谁能轻易区分对错。

这是一部聚焦躁郁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电影。影片改编自香港真实案件,主人公阿东(余文乐饰)罹患躁郁症,在情绪里反覆煎熬。爸爸黄大海(曾志伟饰)离家不顾,留下久病的妈妈,家门就是栅栏,一点点碰撞摩擦都让母子俩露齿相斗。 有一天,阿东帮失禁的妈妈(金燕玲饰)冲洗,却意外结束她的生命,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大海在愧疚下决定接治疗後出院的儿子阿东回到自己独居的小室一起住,两个大男人相挤在呼吸都嫌拥挤的斗室中。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他尝试着平复自己。心头沉没的是家,肩头沉重的是枷,最简单的关系,最复杂的纠葛,阴暗屋檐下透现父子对坐光影,成一张现代生活的全家福。

现在让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你对躁郁症到底了解多少?或者说,作为一个心理较为健全的人类个体,你是否有真正地关注、并且试图理解躁郁症患者内心的痛楚?

电影用许多篇幅刻画了旁人的冷漠与歧视。用人单位在听到“躁郁症”三字后的推脱搪塞,好友婚礼上其他人的指指点点,邻居知晓此事后强烈要求父子俩搬走——这样的画面放到你眼前,你可能会生气,会失望;然而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面对阿东的是你,你会怎么做?你是否能毫无芥蒂地面对他,包括他的痛苦与反常?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阿东由躁狂转向抑郁,他躺在狭窄的小床上日夜不停地流泪。他的父亲此时此刻才真正学会了接纳他,面对“不如送他回精神病院”的建议,黄大海淡淡地问:“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不是。

你永远无法理解一个躁郁症患者内心的痛苦,正如你无法看清他们平静的外表下潜藏着怎样的风浪。他们就像月亮,面对外界的一面泛着虚幻的宁静,而背面有多少个坑他们自己都未必清楚。痛苦如此深重,你没有任何办法去做到什么感同身受,因为坦白讲,你压根就做不到。

《一念无明》展示出了表层的痛苦。在街上疾走,在床上哭,在超市里大口大口地吞咽巧克力,在淋浴间里长久地蹲着仿佛一个死人。然而它既没有展示出什么同情(正如阿东所说,“我不需要”),也没有对旁观者的冷漠予以谴责。它只是如实记录了一切,客观,公允,却让人望而生畏。人性幽深,它展示出了冰山一角,却也已经够好了。

在刚刚结束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一念无明》摘得最佳新晋导演、最佳男/女配角三个奖项。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至少可以让《一念无明》这样的电影不至于默默无闻。

今天是《一念无明》在内地上映的第4天,维持低迷的排片,票房至今未破500万。这种结果不难预料,中国的电影市场仍在接受考验,中国的电影观众也在缓缓成长。在谈论影片内容之前,想跟大家分享下《一念无明》或者如《一念无明》之类的“文艺片”影院观影体验。

中国的电影观众似乎有种通识,那就是去电影院看的片子,一定是大片。大卡司、大场面或者说大欢喜,总之需要一种极致体验来值回票价。而节奏缓慢,无大制作加持的影片,则可以在网上找资源慢慢屯着看,或者干脆不看。部分电影人的矫情在于没有认清电影的娱乐属性,在他们眼里电影是文化产品,除了消遣之外,更有传达价值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电影的娱乐属性恐怕是大于其文化属性的。因此部分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观众乃至中国电影市场是颇有怨言的。

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不过是在几年之间,从0到100亿的票房市场,我们走了几十年。但从100亿市场到400亿市场,只用了短短几年。这与GDP的增长相关,与线上购票平台的角逐有关,更与中国人正在升级的娱乐结构有关。以至于从西方好莱坞及东方的香港、台湾均开始给予中国电影观众“特别关照”。无论是大片强插的东方面孔还是特供3D版,都是中国电影市场一个尴尬的怪相。但我相信这种怪相不会维持太久,终有一天,中国进电影院和和进餐馆一样,不是每一次进都是胡吃海塞,小馆小菜也是吃个欢腾高兴,并津津有味。

作为中国电影的一名普通观众,我自然也有这种通识。但这种通识正在慢慢改变,或许是从《三峡好人》的迪斯科开始,或许从《聂隐娘》的听“风声”开始,或许是从《百鸟朝凤》的那声唢呐开始,“文艺片”的影院观影给予我很多不一样的体验。那种对故事的专注,对画面的沉迷、对音乐的震撼,是在家里对着“小屏”无法体味的。去年,李安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首次启动120帧4K3D技术,在影院观影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演员眼睛里的红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